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油气
【开发】“大坝”无人值守,气量突破亿方
2025年07月17日 15:08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董 辉 杨 旸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川南页岩气首个无人值守脱水站成功投运,极大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

 

  累计处理气量突破1亿立方米,人力成本优化比例达67%……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川南页岩气首个无人值守脱水站——大坝脱水站亮眼的成绩背后,是积极探索“无人值守、集中监控、定期巡检、应急联动”的生产管理模式,通过生产过程实时监控、自动控制等功能,让现场生产实现了从“传统人工巡检、人工操作、有人值守”到“电子巡检、自动生产、无人值守”的转变。

  去年年底投运以来,大坝脱水站一直保持安全平稳运行,极大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为大坝区域产能发挥提供了有力保障,为西南油气田年产上产500亿立方米添砖加瓦。

  前瞻部署引领

  随着国内页岩气快速上产,人力资源紧张、资源劣质化加剧、安全环保形势严峻等诸多难题逐渐凸显。创新生产管理,挖掘生产潜力,进一步提升页岩气开发降本增效效果,成为油气田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目前,西南油气田页岩气脱水站普遍采用传统24小时轮班值守模式,需要配置6人值守,每4小时对就地仪表、机泵设备、重沸器火焰等关键点位进行巡检,且这些巡检点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巡检人员需要在站内来回奔波。整个生产运行维护、管理用工量大,成本高。

  大坝脱水站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50万立方米,承担对大坝区域宁209H52、宁209H54、宁209H67平台联络管线来气进行集输脱水处理的任务,意义重大。

  在中国石油全面建设数字化气田的总体部署下,西南油气田多次组织开展大坝脱水站无人值守关键技术专题研讨会,组织专家论证技术的可行性。

  “可行性论证通过后,正值去年冬季保供的关键阶段。大坝脱水站无人值守化施工作业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挑战。”大坝脱水站工作人员回忆说。

  为确保脱水装置快速投运,最大限度降低施工作业期间的产量影响,西南油气田成立了领导小组与专业项目组,协同多方力量提前谋划,科学编制总体方案,从基本实现、能力维持、风险防控、后果减轻、应急管理及处置5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不断对无人值守设计进行优化完善,全力保障施工顺利且快速推进。

  夯实基础

  传统的脱水站有个明显的痛点,即天然气从各个平台或集气站输送过来后,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处理后,再输往下游。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巡检和运行监视。这种人工巡检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因疲劳或疏忽导致巡检遗漏或错误判断。

  大坝脱水站采用远程操作设备,现场无安防人员,也无固定的运行维护值班岗位。这需要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较多,涉及信息全面感知、流程自动控制、可视化监控、电子智能巡检、高性能通信网络等8个方面。

  “为了夯实基础,大坝脱水站在工艺和自动控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大坝脱水站工作人员介绍说。

  例如,在进出站单元设置了压力监测和报警装置,一旦出现异常,紧急截断阀就会自动关闭;脱水单元配备了全自动智能过滤器、可远程启停的循环泵和可远程点火的重沸器等设备。这些智能化设备不仅提高了运行效率,而且保障了装置的安全和平稳运行。

  在工程建设阶段,西南油气田实行领导靠前指挥、值守一线,监督关键作业环节,优化调整施工工艺,强化施工作业全过程管控,通过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不断克服工期异常紧张、设备材料排产周期长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如期完成。

  与此同时,施工期间的所有作业均在管控之下,由安全人员全程扎根现场实行驻站监督、巡查监督,对方案技术交底、作业许可相关规定及承包商进行严格管理,将动火作业、吊装作业和夜间施工的风险压降至最低,全面落实好属地管理责任,保障整个投运过程安全环保受控。

  强化智能化建设

  为了更好地将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融入日常生产经营,大坝脱水站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接入各种已建设备,全面收集多维度的数据,为智能诊断和巡检提供有力支持;引入人工智能和视觉识别技术,可以实时分析场站内的视频画面,随时监控一切动态……无论是环境状况还是人员作业,都能做到一目了然。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巡检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对接。这意味着,生产现场的各种信息能被快速整合,让风险识别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管理人员可第一时间获取风险信息,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并结合智能可视门禁系统和治安反恐系统,实现脱水站联防联控,进一步提升了场站的安全性。

  智能化建设离不开电力的底层支撑。大坝脱水站采用主备电路结合的方式,构建气田内部通信网络,一旦主电路中断网络将自动切换到备用电路,为大坝脱水站智能化、平稳化、安全化生产筑牢了最后一道防线。

  “以前有人值守脱水站,需要24小时值守,每个脱水站至少要6个人巡检管理。大家工作生活都在这里,工作效率不高还辛苦。如今实行了无人值守模式,在信息化智能化设备的加持下,只需2人每周巡检一次,便能确保脱水站的顺利运转。工作轻松很多,效率也提高了。”大坝脱水站工作人员说。

  大坝脱水站去年底投运以来,成效显著——人力成本优化比例达67%,每日增产10万立方米,不仅极大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而且有效降低了内输管网压力,为去冬今春区域天然气保供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新井产能建设创造了条件。

  在奔涌的数字化浪潮中,大坝脱水站的建设体现了西南油气田围绕快速上产、安全受控、提质增效,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与智能化探索,逐步推动生产管理方式变革,逐步推动实现经营决策分析智能化、生产组织扁平化和运行实时优化,进一步提升了页岩气开发提质增效效果。

  未来,西南油气田将不断优化无人值守设计、提升生产管理,持续推进智能分析、信息化管理,提高现场工作效率。

  责任编辑:陆晓如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