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油气
【工程】淬火成钢,“焊花”绽放
2025年07月17日 15:15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文 松 隋泠泉 李 皓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辽河油建女子焊工班以过硬技术,成为钢构及橇装项目的中坚力量。

 

  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建设有限公司金属结构项目部,活跃着一支女子焊工班。2007年成立以来,她们先后参与辽河油田80万轻烃、曙光SAGD场站、双台子储气库等50多项重大工程的预制工作,每年累计焊接钢结构和橇装产品总量超过4500吨,创造产值3000万元。

  从成立之初的艰难摸索到如今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焊接行业,她们凭借着汗水、坚韧与智慧,收获了“辽宁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

  磨砺:锻造多面手

  女子焊工班成立时,班内姑娘们平均年龄仅25岁。她们承担着钢结构、橇装产品以及压力容器等复杂且繁重的焊接工作。十几年过去了,还是这群人,还是这个艰苦的岗位,她们已成长为钢构及橇装项目的中坚力量。

  焊接工作对体力和耐力是极大考验。高温、噪音、强光以及四处飞溅的焊花,是她们每日工作的常态。时任班长韦翠萍将“确保每次焊接安全、高效、高合格率”作为首要任务,从不因队伍成员是女性而降低标准。

  成立初期,为掌握扎实焊接技术,她们每天早早到车间练习基础焊接手法。平焊、立焊、横焊、仰焊,每种焊接位置都要反复练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身体酸痛、手臂难抬,但无人喊累。

  日复一日勤学苦练,她们人人练就多般武艺,取得了手把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自动焊等多项行业资质,成为技艺精湛、巾帼不让须眉的高水平焊工。

  渐渐地,她们不满足于仅仅掌握传统的焊接技能。

  谢金颖积极响应成为一岗多能型人才的号召,报名学习叉车及抓管机操作。操作抓管机需要强大的手臂力量和精准的操控能力。每次下车后,谢金颖的手颤抖得连饭碗都端不稳。她咬牙坚持,不断练习,最终熟练掌握了操作技巧,成为了既懂焊接又会操作特种设备的多面手。

  接触数控钻床时,大家对新设备充满好奇,却担心操作不当浪费型材。江远芳勇敢站了出来,主动跟随厂家调试员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发现自己可以熟练操作,便逐个教会大家。在她的带动下,女焊工们追求新技能的热情愈发高涨。大家纷纷开始学习各种新设备的操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乘风破浪,这群勇毅前行的花木兰,成长为掌握数控切割、机器人操作、数控钻机操作、抓管机驾驶、天车操控等多种技能于一身的新时代全能型女焊工。

  担当:重大工程尽显风采

  2024年,女子焊工班圆满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双台子储气库和双229块CCUS项目大型钢结构和橇装工艺预制的施工任务,焊接合格率均高达97.8%以上。

  她们克服工作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用心完成每一次任务。近年来,她们参与了50余项重大工程的预制工作,每年累计焊接钢结构和橇装产品总量超过4500吨。

  2022年,石化锻炼2期工程的焊接任务落在了她们肩上。这项工程焊接难度极大,大部分是高处作业和狭小空间内施焊。

  她们身穿厚重的皮罩衣,提着十几斤重的焊枪和把线,艰难地爬到罐体上进行焊接。有时,为了完成一个焊接点,她们不得不蜷缩在狭窄的空间里。有的地方无法抬头,她们只能保持一种极度不舒服的姿势进行操作。每天焊接结束,她们都是一头土、满身灰,疲惫不堪。

  有一次,她们刚从两米多高的平台上下来,还没来得及脱掉厚重的皮罩衣和焊帽,就遇上了十几人的检查团。当她们摘掉焊帽的那一刻,检查人员明显一愣,显然没想到这些全副武装的电焊工竟是女性。

  2023年,她们迎来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双台子储气库建设所需的超大型钢结构的焊接工作。这项工程质量标准极高,且焊缝角度复杂多样,许多地方需要侧着身子或半躺着焊接。

  焊接过程中,飞溅的焊花时常钻进脖子里,顺着裤腿掉进工鞋里,烫得皮肤生疼。但为了不影响焊缝的平整度,她们选择咬着牙忍下来。由于白天长时间侧身施焊,晚上她们身体酸痛得连睡觉都只能保持一个姿势。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她们从未想过放弃。

  经过近40天的日夜鏖战,超大型钢结构终于顺利竣工。当这个庞然大物在交警的保驾护航下出厂时,每名女焊工的眼里都闪烁着泪光。那是成功的喜悦,是付出后的欣慰,更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

  创新:在传承中实现进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设备逐渐进入焊接领域。女子焊工班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契机。一年多前,她们成为公司第一批焊接机器人的操作者,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的创新之旅。

  刚开始接触焊接机器人时,她们面临着诸多困难。从技术参数到程序编制,从电流大小到焊接角度,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拎几十斤焊丝都不抖的手,却拿不稳小小的电子笔。学习过程的艰苦让平均年龄40+的她们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但骨子里不服输的意志,不断激励着她们勇往直前。

  为了尽快掌握机器人焊接要领,她们勤学苦练,从早到晚泡在车间里,反复进行试验。她们还自制了一本技术指南,上面勾勾画画,记录着实践中的各种发现和总结。不管谁有了新发现,都会及时写到上面,然后大家一起进行比对、实验。用她们自己的话说:“总有一款适合你!”

  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她们驾驭机器人愈加炉火纯青。有了智能化设备的加持,如今,焊口外观成型漂亮,焊接合格率大幅提高,施工进度显著加快。以前一两米的焊缝手工焊需要两个小时,现在20分钟就能完成,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为了团队的长远发展,女子焊工班构建了“红蓝金”培训机制——红色传统焊接技艺传承、蓝色智能设备操作培训、金色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践行“人人都是经营者”的理念,在接到来自项目部的委托后,根据任务的不同,设定明确的经营目标;全力推行“先算后干、边干边算、干完再算”的经营理念,从施工每一点开始、从班内每个人开始,将材料、设备使用效率最大化,使每一位员工都主动参与生产经营……

  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她们怀揣着对焊接事业的热爱与责任,将继续在钢铁丛林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创造更多属于她们的辉煌。

  责任编辑:陆晓如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