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国石化践行“创新引领行业未来、责任创享美好生活”品牌主张。
每一次技术攻坚、每一份民生关怀、每一个绿色足迹,中国石化以匠心叩问,让责任融入血脉、用创新突破边界、以洁净守护品质——这就是中国石化品牌沉淀的鲜明底色,亦是穿越周期的永恒承诺。
使命在肩
一缕细丝,为中国省出3亿亩土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花费了大量的外汇进口粮食、棉花。即便如此,中国老百姓的吃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很多家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土地有限,是种粮食,还是种棉花?在两难的困境下,办法只有一个——依靠化学纤维代替棉纺织品。
1990年,中国石化仪征化纤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能力,占全国合成纤维产量的1/3、涤纶产量的1/2,能给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添一套的确良新衣,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百姓穿衣难的问题。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整个聚酯产业链的核心是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而聚酯产业的重要源头芳烃的生产技术一直依赖进口,技术费用昂贵,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中国石化与中国科学院在国内芳烃技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开始合作研究。2008年,芳烃生产的一个重要难关——吸附剂研制成功。此时,芳烃成套技术只剩下最后的技术壁垒吸附分离装置没有攻克。为此中国石化专门成立芳烃成套技术攻关组,集合科研、设计、建设、生产等单位2000余名技术人员联合攻关。
2013年12月15日,海南炼化芳烃联合装置生产出一级对二甲苯产品,标志着中国石化芳烃成套技术大型工业化装置应用成功,中国可以依靠自己生产化纤材料了。
如今,全国对二甲苯消费量生产的化学纤维替代了约3亿亩土地产出的棉花。这项“看不见”的技术革命,既让14亿人衣着从“够穿”迈向“穿好”,更守护了“中国饭碗”的根基——18亿亩耕地红线巍然不动。
从纤维革命到深地攻坚,从民生所需到国之重器,中国石化穿越“地下珠峰”,向地球深部进军。
上天、下海、入地,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三大壮举。在近万米深层寻油找气难度堪比登天,技术突破至关重要。然而,行难事,必有所得!中国石化向深地油气领域不断探索,矢志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如今,中国石化已形成三个以“深地工程”命名的基地,分别是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顺北油气田基地、位于胜利油田的济阳页岩油基地和位于四川盆地的川渝天然气基地。
中国石化更是将公益基因融入品牌血脉。
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每条乡村振兴链都跃动着品牌赋能的脉搏。中国石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教育筑根基,以消费兴产业,以产业带发展,以党建促振兴”,以打造央企帮扶样板为目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实施“一县一链”特色帮扶,立足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县的资源禀赋,帮助每县打造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品质农业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目前打造“一县一链”产业已全部成型,东乡藜麦、岳西翠兰、岳普湖阳光巴扎、酉阳800等成为当地标志性产业项目。同时,高效率推动消费帮扶,发挥渠道优势,动员全系统员工参与,144家直属企业同向助力,消费帮扶产品达到2410种,为稳定帮扶地区群众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为目标,围绕校园、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形成了“集团化、立体式、结对型”石化帮扶模式,打造了“石化伴学”教育帮扶公益品牌。
从雪域高原的助学烛光到脱贫乡村的振兴新芽,从偏远山区的义诊足迹到城市街角的爱心驿站,每一次善举都如春风化雨,让“能源至净 生活至美”的品牌承诺,在服务民生的实践中绽放出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拥抱革命
2025年1月18日,中国石化首位AI数字员工正式亮相,并同步在全国31个省市加能站开启试点。在安徽、湖南、江苏等地的加能站,智能加油机器人正以120秒精准完成开盖、加注、闭盖全流程,重新定义着能源补给的速度与温度。
中国石化正将创新融入各个环节,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体验,丰富人们的生活。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时代要求下,胜利油田积极打造“易能问地”业务品牌,将其视为解锁勘探开发核心竞争力的“金钥匙”。
“易能问地”品牌建设倒逼技术创新、质量进步、标准提升和管理升级,为市场提供高质量能源,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饭碗端得稳、端得牢。
该品牌聚焦运用先进勘探开发技术、源网荷储新能源配套技术、CCUS负碳技术及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全流程降碳、新能源替碳、全方位固碳和技术引领减碳,有效促进了新能源与油气产业的深度耦合发展。这不仅是中国石化加快由传统油气能源提供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关键引擎,也为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持续增强发展实力和差异化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易能问地”品牌建设为牵引,中国石化正全面提速全产业链绿色转型融合发展。通过将品牌管理深度嵌入业务流程,推动了全员、全要素、全链条盈亏平衡点的持续降低,力求将各种能量“吃干榨净”、各类元素充分利用、各个环节创造价值。
在提升生产经营效益方面,品牌融合有效带动了市场拓展、收入增长和效益提升。具体举措包括为西北油田等上游企业提供油藏经营开发、整装油气田经营承包等高端技术服务,并加强与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的对接合作,成功拓展了二氧化碳封存、注入、驱油及区块增产技术服务等新兴市场,实现了市场份额和高端项目占比的“双扩大”。
在增强绿色示范效应方面,中国石化建成并投用了国内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该系统有效支撑了发供用协同降本、煤热新能源联营增效。油田开发单位全面推广柔性生产技术,使度电单价降低了1%,油田自发绿电实现全量消纳,预计到2024年底,油气生产用电中绿电占比将达到23%。
品牌建设的“探路先锋”作用持续显现。“易能问地”旨在主动探索全产业链品牌塑造的关键点和品牌增值的发力点,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实力与市场竞争力,并致力于构建可推广、可复制的油气行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融合发展应用范式。
中国石化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能源领域,更延伸至关键战略新材料的突破。
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碳纤维,以其高强度、轻质、高耐化学性和耐高温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
我国碳纤维产业起步虽与国际同步,却因技术基础薄弱及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长期垄断,一度陷入“卡脖子”困境。面对国家战略需求,中国石化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剑,开启了十余载技术突围战。
2022年2月,由上海石化牵头制造的高科技碳纤维冬奥火炬,亮相北京冬奥会。2022年10月,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套国产线,在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一举填补了国内大丝束碳纤维的空白,中国石化也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
同样金贵的对位芳纶,因其金黄颜色和卓越性能(超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酸碱、轻质,被誉为“子弹打不透、烈火烧不着”)被称为“黄金丝”。
2023年2月,仪征化纤自主研发、以高性能对位芳纶为核心材料的“仪特斯”夏季阻燃防静电工服实现首次批量生产。这背后是仪征化纤长达16年的持续攻坚,成功突破了聚合、纺丝、工程放大等核心技术,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回溯历程,2008年仪征化纤建成投产国内首套高纤干法纺丝生产线,一举打破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并产业化该技术的国家。
相融共生
中国石化创造能丰富用户生活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致力于保护所有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资源。通过大力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展现对保护地球的承诺。
“氢”启未来,展开绿色能源新画卷。
从古至今,人类对能源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今,用阳光、风能和水生产终极清洁能源氢气,或将是开启又一次能源变革的钥匙。
大国气象,央企风范,中国石化积极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氢气生产企业,产量超350万吨/年。截至2024年底,建成11个遍布全国的供氢中心、142座加氢站,基本覆盖了“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成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运营单一企业。建成了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绿氢示范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项目每年可生产绿氢2万吨,创新形成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创了我国炼化领域耦合绿氢实现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太阳光照耀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地球也用其温暖的体温,留给人类取之不竭的宝藏。地热资源清洁、高效、分布广泛,而且稳定可靠、取之不尽,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经历十多年从无到有的探索,中国石化已成为当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地热企业,地热供暖辐射11个省70余座城市,率先在河北雄县成功打造了我国首个地热供暖“无烟城”,并以“雄县模式”为样本,在全国共打造了10余座“无烟城”,惠及120万户居民,累计建成清洁供暖(制冷)能力超1.2亿平方米,年减排二氧化碳约590万吨,带动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作为“未来空间深部地热领域创新联合体”牵头单位,中国石化积极向深部地热领域进军。2024年4月,中国石化部署在海南省海口市的福深热1井成功钻探至5200米,井底温度超过180摄氏度。这是中国首口超5000米深层地热科学探井,标志着中国干热岩勘探在地区和深度上取得新突破。
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减碳路上的“碳捕手”。既要绿色低碳,又要能源安全,备受关注的CCUS技术,具有减排规模大、减排效益明显的特点,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技术,被誉为解锁碳中和的未来之钥,也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中国石化高质量建成投运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变废为宝,点碳成金,打造形成了国内最大的全产业链示范基地;联合中外启动我国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CCUS项目,推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降碳与封碳并重的新路径。该项目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勉励。
其中,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将齐鲁石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后,搭乘二氧化碳输送管道,送至胜利油田注入地层,将岩缝中原油“驱赶”出来,进而提高石油采收率,既降碳减排,又驱油增产。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风光绿电,用自然恩赐回馈自然。风和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在中国石化新能源版图上,“风光无限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截至2024年底,中国石化风光发电装机规模累计2126兆瓦,可实现年发绿电约24亿千瓦时。“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7000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总装机容量400兆瓦,预计年发电量约4.8亿千瓦时。
中国石化部署开展“万站沐光”行动,到2027年,将在油气矿区、石油石化工业园区及加能站等建设光伏站点1万座左右。此外,还积极推动福建、广西、江西等地海陆风电项目开发,加快风光基地部署。
石化易电织密直营与合作充电平台的“全国一张网”,加快建设国内头部充电运营商和第一直营平台。截至2024年底,中国石化充电“全国一张网”已覆盖31个省(区、市)370座城市,全方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出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石化争做新时代培育绿色生产力的引领者,让绿色始终成为企业发展的鲜明底色。
镇海炼化的1.5万平方米白鹭园,让钢铁丛林与生命乐园和谐共生;燕山石化将污水处理池化作联合国认证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区,10万平方米湿地成为野生鸟类的天堂;湖北石油关停油库、拆除码头,沿江而退,累计投入40亿元为中华鲟和江豚“让路”,让长江重焕生机。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石化提供
责任编辑:石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