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国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坚决挺进海域主战场,加快推进“一阵地两高地”建设。
海域已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增储上产接替阵地。近年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海域发展,要求海域为上游增产增效贡献重要力量。上海海洋石油局作为专门从事中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和海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的专业化公司,持续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决策部署,勇担中国石化走向深海远海主力军的职责使命,制定并实施海域油气高质量发展“13381”战略规划,积极推动“一阵地、两高地”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以再立新功、再创佳绩的实际行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注入强劲新动能。
加快建设中国石化海上千万吨级油气资源阵地
上海海洋石油局坚决扛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职责,始终把油气增储上产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石,聚焦规模发现、效益开发,奋力推动勘探大突破大发现、油气稳增长、盈亏平衡点持续下降。
勘探上培育规模整装储量接替阵地。一是战略展开东海合作区。主攻西湖斜坡北段深层构造和中央背斜带构造—岩性领域,重点攻关深层地震资料品质提升、沉积储层预测、圈闭刻画等关键技术,落实一批规模优质储量区。二是战略突破南海自营区。立足全盆地研究,聚焦海中凹陷有利区带,围绕成藏基础地质条件、滩坝砂油气藏富集规律、OBN地震技术等核心任务开展研究,加大勘探部署力度,强化风险勘探引领,力争取得新的战略发现。三是战略准备外围新区。深化中—中合作,稳步推进招商区块勘探,加强南海琼东南、东海南部、南黄海等低勘探程度区的基础研究和地质理论创新,筑牢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根基。
开发上加快重点规模产建阵地建设。一是做大东海西湖合作区。聚焦西湖凹陷深层低渗领域,着力突破高精度甜点预测、大位移井钻完井、低渗气藏高效开发技术。锚定构建“中心平台+卫星平台”高效开发模式,加快配套区域管网智能化集输系统,推进海域规模效益上产工程,夯实海上千万吨级国家能源基地基础。二是加快建设南海涠洲自营区。抓住绿色低碳转型机遇,整合优势资源加快涠洲油田产能建设,创新海中滩坝砂油气藏立体开发技术体系,推进海域智能装备与人工智能产能预测系统融合应用,一体化布局油田开发与深远海风电融合发展,力争“十五五”末建成南海首个百万吨级智能零碳油田示范区。三是战略准备勘探突破区。以招商、琼东南、东海南部等新区勘探突破为基础,超前开展深水开发预研,探索无依托新区效益开发新路径,布局海域油气与深远海风电一体化开发新模式,构建多能互补海洋能源新格局。
加快打造中国石化中深海科技创新高地
上海海洋石油局聚焦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牢固树立“理论创新步伐必须快于资源枯竭速度,技术创新步伐必须快于成本上升速度”的理念,集中优势资源和优势力量,着力构建既有基础研究高原支撑又有技术突破高峰引领的中深海科技创新高地。
构建“双轮驱动”支撑体系。一是构建石化特色中深海技术支撑体系。聚焦海域勘探开发技术瓶颈,加快推进东海西湖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等8大领域、沉积体系精细表征技术等26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支撑东海西湖深层油气勘探大突破开发快上产、南海海中大发现、涠洲油田高效开发、招商高温高压区块勘探突破、国勘海外工程技术服务需求。二是构建海域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大力整合系统内外科研资源,以上海海洋石油局自有团队为核心,联合中国石化三大院海域支撑团队、国内外特色技术团队及合作高校,构建海域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组建海洋工程技术中心,深度融入国勘走出去“1+N+X”技术支持体系,全力保障海上千万吨级油气资源阵地建设与中国石化海外上游业务高质量发展需求。
强化“四维协同”保障机制。一是完善科研考核与分配机制。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及收入分配机制,着力破解“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高水平大锅饭问题,推动考核分配向科研一线人员、重要贡献者、重大科研成果倾斜。二是优化科技奖励体系。持续丰富奖励激励手段,修订科技奖励评选标准,突出成果原创性与应用价值,确保高水平成果获得相匹配的荣誉与资源回报。增设面向优秀个人的专项奖励。三是创新攻关组织模式。加大创新资源统筹力度,探索开放式、平台化协同攻关模式,依托数字平台实现任务动态发布、团队柔性组队、成果高效转化。四是营造轻负高效创新生态。建立科研人员减负长效机制,严格限定非科研事务性工作占比,健全容错纠错与正向激励体系,强化知识产权源头保护与协同保护,保障科研人员专注创新、潜心攻关,研发出更多高价值成果。
加快打造中国石化中深海人才集聚高地
上海海洋石油局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人企共赢为价值导向,系统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全力打造高度集聚、高端引领、高效激活、高质产出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突出头雁作用,激活雁阵效应。贯彻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国企领导人员“20字要求”,重点强化一把手培养锻炼,扎实推进干部队伍雁阵格局建设,着力选拔素质最优的领头雁,打造结构最优的领导班子梯队,储备最具潜力的后备干部人才。压紧压实一把手抓班子带队伍主体责任,创新建立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和一层一库储备机制。强化一把手履职与业绩考核,配套实施绩效考核专项激励制度,着力培育讲政治、负责任、有能力、敢担当、受尊重的主流价值观。
注重筑巢引凤,释放虹吸效应。秉持“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大人才观,用足用好中国石化人才引进政策和上海高能级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大系统内外人才资源整合力度近三年引进成熟人才36人,以业务承揽方式柔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90人,石油工程项目支撑的上海海洋石油局一体化专家工作室建设与涠洲项目专项人才支持取得实质性进展,海域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基础得到持续夯实。计划“十五五”期间,在10个专业领域形成高水平专家团队,全面构筑海域高质量发展智力支撑。
涵养雨林生态,发挥强基效应。系统构建培训、导师、实践、项目、管理“五位一体”人才培育新范式,重点推进“海苗”培育工程、复合交叉锻炼、国勘实岗锻炼、西湖合作项目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兵头将尾”二十条工程“五维”培养体系,持续推动青年干部人才从“封闭温室”向“共生雨林”转型发展。
本文作者为中国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分公司代表
责任编辑:陆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