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日本的化工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受到“成本”两个字的制约,也因此更具有变革和创新的精神。
近期,日本化工巨头开始大“撤退”:如三井化学、旭化成、三菱化学,都宣布关停、退出和拆分旗下部分业务。在大“撤退”的浪潮下,日本的化工行业引起关注。
有人说“能源资源”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阿克琉斯之踵”。由于80%以上的原油来源于进口,这让日本的化工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成本”两个字的制约。也正是因为“成本”的困扰,日本的化工企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变革和创新的精神,日本化工产业呈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浓厚特色。
战后兴起的化工业
日本的化工业源于1872年的硫酸生产。之后,由于利用硫酸生产酸性肥料,日本的化学肥料工业应运而生。像曾经作为住友财团第三大中心的住友化学,于1913年创办,其初衷就是利用造成烟害的亚硫酸气体制造肥料。一战、二战时期的军需背景下,日本加大了国内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甲醇也开始工业化的生产。
不过,日本化工企业的真正崛起,要追溯于二战后。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在石油化工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二战后,美国率先开始发展石油化工业,化工行业实现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变。为恢复和重整国民经济,日本也利用当时国际上的低油价,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
1950年,日本国内化肥市场饱和后,恰逢《外资法》出台,于是日本通过引进技术开始向化学纤维领域进军。1955年,日本政府制定“发展石油化工业五年计划”,给化工业带来极大转机。
1957年,日本政府提出“石油化工业的育成对策”,确定了实现乙烯类产品国产化等目标,并采用审查企业技术引进、给予资金援助等方式促进目标实现。就这样,通过10~15年的高强度集中投资,日本有计划、大规模地建设石化装置,引进并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促进石油化工装备技术的国产化,高速发展,建立起本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基础。这一时期成果累累:1957年日本实现聚苯乙烯国产化;1958年第一家石油化学联合企业诞生,开始生产乙烯和聚苯乙烯;1959年日本开始生产合成橡胶;1962年日本的聚丙烯实现了国产化……
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美、日、西德等国的石化工业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3倍的高速度增长,迅速发展成为本国支柱产业,这三个国家也成为世界石化工业的前三位的大国。日本石化产值在1958~1970年的13年间猛增108.4倍,出口增加46.3倍。乙烯产量也从1.4万吨猛增到417万吨。并涌现出诸如三菱油化等一大批大型石化企业。不过,在石化产业建立初期,主要追求产能和产量的高速增长,存在着粗放经营、加工深度浅、产品系列化程度不高、污染高、单耗高、市场销售体系不完备等问题。
技术立身
如果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化工产业呈现出浓厚的政府主导特色,那么以1985年为分界,日本化工业的另一个特色开始逐渐显现——凭借技术特色占据全球市场一席之位。
这种探索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时便开始了。当时,日本得知IBM计划推出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遂决心要赶超这一目标。但是,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升级,研究规模耗资巨大,即便头部企业也难以单个支撑下去。1973年,日本政府实施了石油化学技术引进的自由化,开始注重发挥企业竞争主体的作用。1980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倾向于支持基础性研究而不是直接扶持企业。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利用引进化工业技术,日本化工业飞速发展。细究起来,日本的技术引进并不盲目,而是有其章法。
其一,日本的化工企业通常在已有的技术研究基础上,积极引进欧美等国的先进技术。例如,住友化学在战争时期的1943年已经开始研究聚乙烯的生产技术,奠定了技术引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日本又于1954年从英国的ICI公司引进了新的聚乙烯生产技术。
其二,化工企业竞争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反过来促进了技术引进。各个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就必须掌握其他公司所不具备的特殊技术,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例如,在高压法聚乙烯生产技术上,当时共有5家生产聚乙烯的工厂分别从5个不同的公司引进技术。住友化学的技术来自英国的帝国化工业公司(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三菱油化的技术来自西德的巴斯夫公司(BASF),宇部兴产的技术来自美国的瑞克苏尔公司(Rexall)等。虽然技术引进都是为了生产聚乙烯,但是各个公司为了在产品上获得与其他公司不同的优势,在技术引进方面展开了竞争。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自己的生产线,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其三,日本企业改造从外国引进的技术,从而生产出新产品。例如,三井石油化学开发出的新型碳酸合成法,就是结合了美国 SD(Scientific Design)公司和英国蒸馏器公司(Distillers)的生产技术而开发出来的。灵活地运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并改造出新的生产方法,是日本吸收创新型技术发展的一大特征。
也是在这一时期,日本最终在半导体材料、液晶显示材料以及其他尖端工业材料方面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并形成了自己的化工产业“高、精、尖”特色。
结构再转型
在日本,港口不仅仅被认为是海运和陆运的交汇点,更被看作国家发展的核心。东京湾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日本大约50%的炼油和60%的乙烯产能都集中在东京湾地区西岸的京滨工业带和东京湾东侧的京叶工业带。仅东京湾东岸的千叶县就集中了包括住友化学、三井化学、富士石油在内的数十家化工企业。而在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则集中了98%的炼油能力和100%的乙烯生产能力。
这种临港而建的布局,令各炼厂之间既可以形成产业集聚的区位优势,又饱享濒临良港带来的运输优势,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日本化工企业迅速进军中国等新兴市场缓解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重创。但进入到20世纪后,日本品尝到了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苦果。随着中国、中东和东南亚石化新增产能的陆续投产,这些地区的石化产业链布局趋于完整,各项化工产品的进口替代进程也逐渐加速。日本石化产品海外销售的潜力不断受到挤压。从2000年开始的几年中,日本石化产品出口每年减少150~160万吨。乙烯产量也从1999年的峰值逐渐下滑。
一路披荆斩棘走来的日本化工业渐渐发现,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有些“力不从心”。如今,面对经济衰退、化工新势力的崛起,仍身处在泡沫经济破灭以来的低速增长和通货紧缩的中的日本化工企业该如何自救呢?
在“大撤退”的浪潮下,日本化工行业正加速"脱低端化"。三菱化学、可乐丽、三井化学及旭化成等大集团都发布了新中期经营计划,均将业务调整锁定向高附加值的高性能材料及绿色材料。也许,日本化工企业的业务调整,是全球化工行业在成本压力、市场变革与战略转型交织下的缩影。日本化工业的历史就是亚洲化工业的“水晶球”。未来,唯有以技术创新为内核、以绿色转型为导向、以全球化视野谋布局,才能在全球化工产业链的重构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
责任编辑:赵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