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绿色低碳标准化,疾风骤雨
2025年09月10日 14:31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标准建设,既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能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

 

  文 ‖王磊明 吴 楠 杨志文 孙海鹏 娄志华

  6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标准急用攻坚行动、标准创新引领行动、标准提升更新行动3大行动8项重点任务,石化化工行业被重点提及。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时,我国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驶入快车道,背后有何考量?石化产业将受到哪些影响?值得探讨。

  碳足迹核算提速

  《实施方案》的一大亮点是碳足迹核算方面。产品碳足迹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此次绿色低碳标准筹划之初,就确定了“急用先行”的基本原则。相应地,《实施方案》将“标准急用攻坚行动”列为三大行动之首,石化化工则是重点领域。

  在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方面,提出“优先聚焦化肥、氢、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等减排贡献突出、市场需求迫切、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产品”。石化产品的碳足迹标准涵盖“原材料获取—生产加工—处置利用”全生命周期环节。

  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应对“碳壁垒”:化肥、氢是欧盟“碳关税”首批征税商品;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已纳入欧盟碳市场,2030年前也将会被纳入“碳关税”范围。

  标准就是“话语权”。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广泛使用的绿色低碳标准,并以此构筑绿色贸易壁垒,维护本土产业的竞争优势。比如,欧盟实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对出口到欧盟的特定商品,按照碳排放量和碳价征收费用。首批包括水泥、电力、化肥、钢铁、铝、氢六类商品,到2030年实现与欧盟碳市场覆盖商品范围的统一,届时炼油、石化、化工等领域也将纳入。

  但是,目前我国并不掌握绿色低碳标准的国际话语权,产品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因子选择都要受制于人,导致中国产品的碳排放数值偏高,使得我国企业出口时面临更高的费用支出,甚至被排除在国际市场之外。

  基于这种现实,亟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因子数据库。从2024年以来,我国碳足迹工作起步即加速,与碳市场一道成为“双碳”工作的两大抓手。2024 年5月22日,生态环境部等15个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成为开展碳足迹工作的“任务书”和“施工图”。随后又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今年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发布了15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其中,乙烯赫然在列。

  随着政策和市场对产品碳足迹的披露要求正迅速从自愿走向强制、从区域化走向全球化,加快出台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是做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实施方案》的推动下,石化产品的碳足迹将涵盖更广、要求更高、速度更快。

  领航布局新赛道

  《实施方案》的另一大亮点在于提前布局新赛道。其中,在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标准方面,明确了“推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氢冶金、清洁低碳氢合成氨、甲醇、航空煤油等标准规范研制,完善水电解制氢、氢燃料电池和氢动力轨道交通等氢能装备相关标准”。

  氢既是化学品,又是新能源,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以及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进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石化行业与氢能产业协同基础好、潜力大。一方面,焦化、氯碱等石化化工过程生产的工业副产氢,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规模化发展前的重点发展方向,具有成本低廉、清洁低碳的优点;另一方面,氢气是重要的生产原料,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化、合成氨、甲醇等工艺过程和产品生产,实现石化化工行业深度脱碳。

  去年,我国氢能产量规模世界第一,氢能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化突围”。当下,跨越“经济性拐点”成为未来氢能发展的重要一环。《实施方案》着眼于氢的规范应用和标准,利于氢能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落地。政策和标准两条主线将继续互动演进,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调整方向,为氢能产业走向成熟保驾护航。

  另外,值得关注的还有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标准方面。《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制修订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阶段的应用标准,支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赋能核算核查、技术工艺、监测评价、管理服务等领域标准。加快数字化能碳管理、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数字化赋能管理效率提升、智能分析监测、绿色低碳技术验证等领域标准研制”。

  石化行业的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核算核查,石化、化工均为碳排放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二是碳足迹管理,石化化工产品碳足迹关乎出口成本,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保障数据的可靠、可信;三是数字化能碳管理,石化化工企业和园区通过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运行,可实现对能耗和碳排放的精准化计量、精细化管控、智能化决策与可视化呈现,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

  明确固废综合利用标准

  石化行业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固废治理挑战。《实施方案》提出“加快补齐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短板”的核心任务,围绕冶金渣、化工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等大宗工业固废,明确提出系统构建从源头减量、技术应用到产品标准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路径,为石油和化工行业突破资源综合利用瓶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

  从现状看,石化化工行业细分领域众多,固废种类多元、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标准化工作既要“查漏补缺”,使得新领域、新技术、新工艺衍生固废“有标可依”;也要“更新换代”,提升标准与产业升级的适配度。从方向看,石化化工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应坚持源头减量和循环利用“双管齐下”,推动行业从末端治理向源头管控转型。

  《实施方案》为石化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加快完善标准推广、实施及应用效果跟踪评估机制,构建涵盖标准研制、培训、咨询、评价、评估等全链条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标准质量与实施成效。以《实施方案》为指引,利于石化加快补齐标准短板、完善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化手段推动固废资源高效利用与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王磊明、杨志文、孙海鹏 中机寰宇认证检验股份有限公司

  吴楠 浙江省丽水市生态环境局云和分局

  娄志华 山东思科工业介质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赵 玥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