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原油加工量下行加速产业链重塑
2025年09月10日 14:3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王 钊 赵梦瑶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2025年炼厂原油加工量正在持续下行,产业链正经历深刻重塑。

 

  受产能释放受阻、原料供应紧张、下游需求萎缩以及盈利空间收窄四重因素深度交织,2025年炼厂原油加工量将从2024年的7.38亿吨/年降至7.28亿吨/年。面对加工量下调这一趋势,产业链正经历深刻重塑:上游调整进口策略、中游加速炼化一体化转型、下游成品油市场格局生变并催生高端化工机遇。

  四重因素导致原油加工量减少

  主营炼厂进展受阻。2025年7月初起,大连石化(年加工能力2050万吨)启动搬迁至长兴岛的计划,搬迁周期或将持续18—24个月。在此期间,旧装置停产拆除与新址调试同步推进,预计造成1000万吨/年的产能阶段性闲置。2022年该炼厂全系列常减压正常生产,2023年、2024年分别淘汰一套装置后仅保留1000万吨/年常减压产能,2025年7月开始的搬迁期内产能利用率将完全归零,相当于全国原油加工量每年减少1537万吨(按该企业原产能2050万吨/年的75%缺口测算)。低效产能方面,中化旗下中小型炼厂因内外部原因被无限期关停,合计退出产能约1700万吨/年。这类炼厂虽单厂规模较小,但分布于加工集中区域,其关停导致区域内原料调配难度上升。以山东地炼为例,2024年关停炼厂占当地总产能的11%,虽然产能目前处于关停未拆除状态,未来是否重新启用尚不可知,但目前直接导致区域加工量同比下降11%,进而拉低全国加工量增速约0.5个百分点。

  原料供应受限。2025年中东局势动荡加剧,叠加美国对伊朗、委内瑞拉的制裁持续,该地区原油出口量减少,中国炼厂可采购的低价原油资源减少。一方面,进口渠道开始收缩。部分独立炼厂低价油源供应紧张,采购成本上涨。部分炼厂受到制裁限制,在原油进口环节遭遇“卡脖子”难题。原定产区进口原油无法到港,原料供应渠道变窄,产能被迫闲置或降负荷,直接导致原油加工量下滑。 另一方面,下游需求萎缩。根据卓创资讯数据模型推测得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对汽油消费量造成的替代量预估值在3458万吨,消费替代占比有望扩大至18.18%,相当于2024年全国汽油需求的21%。2025年汽油消费量预计降至1.49亿吨,相比去年同期降幅8.2%;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同比下降10.7%,预计全年房地产、基建投资增速均将呈下滑之势,拖累柴油消费领域工程机械用油需求。柴油消费量预计同比下降8.9%至1.75亿吨。

  盈利空间收窄。事实上,2025年炼厂原油加工量从2024年的7.38亿吨/年降至7.28亿吨/年,是较为乐观的情况下。中性情境下,国内炼厂呈现“存量优化、增量放缓”特征,2025年中国原油加工量为7.2亿吨,同比下降2.48%;悲观情景下,国际油价维持在90美元~100美元/桶且成品油需求继续下降,原油加工量将下挫至7.09亿吨,同比下降3.93%。盈利预期恶化直接导致炼厂调整加工策略,当吨油利润低于100元甚至亏损时,炼厂主动降负荷意愿增强。为此不能避免成本价格倒挂的情况,加工越多亏损越大。2025年国内理论吨油利润较去年增长,但实际生产场景中企业盈利能力欠佳,生产端低价资源紧张成本增长,需求不畅负反馈给生产端,使得利润值理论优于实际。这种局面迫使炼厂采取“以销定产”策略,优先保障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常规油品加工量进一步压缩。

  下调驱动产业链变革

  上游方面,原油加工量的减少将直接影响进口需求。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速度将放缓,甚至出现下降。这种变化促使进口企业优化采购策略,例如寻找价格更低的来源、增加长期合作协议以确保供应稳定性,以及调整进口渠道以降低成本。尽管加工需求减少可能导致新油田开发进度放缓,但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内勘探开发企业仍会加大对页岩油、深海石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投入。这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我国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领域的技术能力。

  中游方面,炼油企业正加速向“炼化一体化3.0”模式转型。以镇海炼化为例,其规划的百万吨级乙烯—芳烃联合装置投产后,化工产品产值占比将从42%提升至58%。面对加工量下滑和利润压力,炼厂需要优化产品结构,减少成品油产量,增加化工原料的生产比例。根据《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到2025年,全国化工轻油收率目标提升至28%,化工轻油产量将达到2.05亿吨。炼厂通过建设蒸汽裂解—催化重整—加氢裂化一体化装置,将石脑油转化效率提高15%,同时开发高附加值的茂金属聚乙烯、EVA光伏料等产品,产品毛利率较传统油品提升2~3倍。

  下游方面,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态势加剧,鉴于此企业炼化转型提速,传统油品收率降低成为必然趋势。终端市场加速转型,市场集中度显著提升。价格竞争方面,批零价差缩小至500~600元/吨,倒逼企业通过优化物流配送、开展非油品业务(如便利店、汽车服务)提升盈利水平。同时,炼厂向化工转型释放大量基础原料,化工产品向差异化、高端化发展。下游产业迎来爆发期:在塑料领域,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突破200万吨,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LA(聚乳酸)等产品需求年增速超30%;橡胶行业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性能轮胎用丁基橡胶需求增长25%。产业链延伸方面,炼化企业与下游化工园区建立“隔墙供应”模式,降低原料运输成本30%~40%。

  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

  炼油行业需要积极应对加工量下调的趋势。炼厂应加强市场研判,建立灵活的生产调节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工负荷。同时,炼厂还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炼油工艺和环保技术,提升绿色竞争力。此外,炼厂还要进一步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尽管2025年下半年中国原油加工量面临下调压力,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新能源产业的成熟以及炼油行业转型升级的推进,炼油行业将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行业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资源高效利用,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和化工产品支持。

  2025年中国原油加工量预估值下滑是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其影响贯穿产业链上下游。尽管短期内行业面临产能调整、需求萎缩等挑战,但通过产业链协同转型、技术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发展,有望构建起安全可控、高效绿色、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