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V2G的规模化发展,对传统油气企业的核心业务构成深远影响。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上海市等9个城市以及“北京市基于新型储能的车网互动协同调控试点项目”等30个项目列入首批车网互动(V2G)规模化应用试点范围。这一《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我国V2G发展从概念探讨和局部示范,正式迈向规模化应用推广的新阶段。
V2G发展现状与挑战
车网互动(V2G)是指新能源汽车通过充换电设施与电网相连,构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间信息流和能量流双向互动体系,可使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作为可控负载和移动储能,成为提升电网灵活性的调节资源。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预计我国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根据特来电的分析,2030年每辆车拿出10度电进行V2G,即相当于新建10亿千瓦的储能设施,V2G将是未来电网的有力支撑。
目前,我国从产业联盟、车主激励等方面加速推动V2G项目的发展。为此,近几年我国V2G项目围绕“车、桩、网”在推进场景拓展、支撑电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比如,场景拓展方面,济南全要素绿色低碳V2G充换电站作为国内大规模项目,104台充电桩均支持有序充电,配置的26台V2G桩可实现1.56兆瓦反向放电。甘肃敦煌和兰州则基于智能微电网部署V2G充电站。深圳2024年建成百座光储超充和V2G一体化站,集成光伏、储能与V2G功能,实现峰谷期充放电优化。支撑电网方面,2024年3月,广汽能源完成全国首次V2G与虚拟电厂(VPP)结合的二次调频实车试验,实现秒级响应电网调频。
面临困难和挑战
尽管发展迅速,但V2G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瓶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V2G项目缺乏相关国家标准支持,尤其是有序充电场景下交互接口、通信协议、功率调节、预约充电和车辆唤醒等关键技术标准尚不完善;在双向充放电场景下的充放电设备和车辆技术规范、车桩通信、并网运行、双向计量、充放电安全防护、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标准尚存空白。相比之下,欧美部分国家已在 V2G 领域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例如,ISO 15118 协议在欧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规范了电动车与电网之间的通信。
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一是我国V2G项目市场化运行机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分时电价政策制定、资源有效聚合、参与虚拟电厂交易、现货市场实现、绿证交易、碳交易有效衔接等方面问题仍待破解。二是无序充放电问题引发各方关注。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2030年电动汽车的无序充电将让电力系统峰值负荷增加1.5亿千瓦,这相比于无电动汽车时代用电峰值的负荷提升了13.1%。如何有效引导相关主体有序参加市场交易,需要深入研究。
各方参与信心不足。消费者方面,对V2G收益是否覆盖电池损耗信心不足。车企方面,由于市场主体购置V2G车型消费力不足,缺乏持续开拓市场和发布新车型动力。电网方面,鉴于单台电动汽车放电功率低、放电量小,分布离散、难以调度等问题,目前无法有效支持电网灵活调节。
关键举措
为推动V2G项目有序发展,我国应采取技术创新、健全标准、市场激励、商业模式等关键举措,以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强核心技术研究。鼓励车企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应用满足 V2G 技术需求的高循环次数、长寿命动力电池,提升产业链各方参与V2G 的积极性;持续加强用户管理(精准描述用户差异化的行为)、场站调控(应对用户响应和电池状态偏差的调控技术)、市场调控(市场和电价机制)、信息安全(面向V2G的全链路高安全防护体系)、电池安全和寿命(复杂工况下电池可靠预警和寿命管理)等前沿领域研究。
健全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标准法规制定,系统推动车—桩—网和运营商平台间协议及信息交互标准建设。整合电动车企业、充换电企业、电网企业等产业链各方优势资源,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尽早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V2G技术标准,明确规模化商用节点与标准实施路线图,以有效引导产业发展,形成多方发展合力。
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完善电力市场峰谷电价等激励措施,引导车主在电网用电负荷低谷时充电,负荷高峰时向电网放电,从而将电动汽车变为电网的“移动充电宝”,增强电力调峰能力,这样既可让车主获得相应的收益,降低用电成本,也可缓解电网供电压力,提高供电可靠性。此外,电网企业可通过预先分析车网互动降低负荷中心对跨区域输电线路的依赖情况和减少配电网增容投入情况,科学制定配网容量标准,以提高投资效益。
加强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储能运营商、电网企业消纳新能源汽车放电电量。
对油气企业影响和建议
V2G的规模化发展,将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同频共振,对传统油气企业的核心业务构成深远影响。面对能源转型大势,油气企业应主动求变,将V2G视为能源业务多元化和低碳化转型的重要契机,通过前瞻性布局和创新实践,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是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将现有加油站升级改造为综合能源服务站,提供快充、V2G充放、换电乃至加氢等多元服务,将传统区位优势转化为新能源时代的流量入口。
二是参与虚拟电厂(VPP)运营。利用其能源交易和风险管理经验,整合分布式V2G资源,作为聚合商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开辟新的营收增长点。
三是投资新能源与储能技术。加大对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为充电网络提供绿色电力。同时,关注新一代电池技术(包括固态电池)和新型储能系统的发展,探索与V2G协同的储能解决方案。
四是战略合作与生态构建。与电网公司、汽车制造商、科技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V2G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构建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
责任编辑: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