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史鉴】新中国第一家石油炼制科研机构
2025年09月10日 16:5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王领民 孙宝翔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大连院始终秉承“科技报国”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使命担当。

 

  在新中国炼油化工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中,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大连院”)犹如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始终闪耀着璀璨光芒,以“创新笃行,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奠定了其在新中国炼化事业中不可撼动的地位。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石油炼制科研机构,大连院已经走过了七十余年的漫漫征程。它与新中国石化工业一起诞生,一起成长,一起辉煌,承载了无数光荣与梦想,为共和国的石化科技事业谱写出壮美的篇章。

  光荣开篇

  中国的炼油事业的肇始总绕不开一座城市——抚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石油炼制事业从提炼人造石油(原料为油母页岩)起步,抚顺因其丰富的油母页岩资源而成为当时提炼人造石油生产力集中的地区。但因为常年遭受战乱,人造石油的提炼并没有形成规模。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基本上没有像样的炼油工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我国年产原油仅12万吨,石油消费基本依靠进口。同时,炼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内没有专门从事炼油科技研究的机构。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成为党和国家关切的大事。

  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18天,毛泽东主席便以中央人民政府的名义签发了成立国家燃料工业部的命令。随后,中央人民政府设立燃料化学工业部,下辖石油管理总局,开始部署炼油科研、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酝酿筹建炼油科研机构。1953年4月20日,新中国第一家石油炼制科研机构“燃料工业部东北石油管理局抚顺研究所”(大连院前身)应运而生。在国家领导和党中央的组织安排下,30多名科技工作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煤都”抚顺,仅用8年时间便实现了页岩油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使中国在页岩油生产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中国当代石油化工发展壮大之基业。

  当时的新中国还戴着“贫油国”的帽子,大连院主要开展人造石油及其炼制技术的研究。所谓“人造石油”,就是从油母页岩石中开发出宝贵的页岩油。大连院人为此进行大量调查,绘制出油页岩在全国的分布图。面对当时科研条件不足的劣势,他们齐心协力、开动脑筋、自己动手,改造和新建了一批试验设施和装置,成功总结出有效提升收油率的页岩干馏新技术,开发出了宝贵的页岩油。由此,干馏炉也命名为“抚顺炉”,以地区命名设备,足以看出这项技术在当时的先进性。

  在“一五”“二五”时期,大连院共取得34项重大科研成果。抚顺页岩油年产量占全国人造石油年产量的80%,在汽油、柴油、军用润滑油及特种油等多项技术都实现了突破,为减缓我国能源需求压力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利支撑了经济和国防建设。

  五朵金花

  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改写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历史。石油部对于设计院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对于围绕人造石油方向建立起来的大连院而言,他们即将迎来一次“集体转行”。大连院紧跟国家发展需求,转变研究方向,开启了从人造石油到天然石油炼制技术研发的新篇章,迎来了砥砺奋进和跨越引领的大踏步前进时期。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炼油技术落后于海外。1961年,石油工业部在炼油科研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相关催化剂和添加剂等五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后来被炼油行业形象地成为“五朵金花”。1962年,正是古巴导弹危机的那年,国家科委派出人员赴古巴考察,这又是中国炼油行业的一件大事。可以说,我国的现代炼油工业,很大程度上便是在这次考察成果的基础上结出的创造性果实。

  也是这一时期,大连院经过刻苦攻关,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色——开发的钼酸钴精制催化剂,成功解决了催化重整催化剂的中毒问题,为我国首套催化重整装置的建设投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开发的异丙醇尿素脱蜡技术,攻克了大庆原油含蜡过高,难以生产低冰点航空煤油的难题,生产出合格的航煤产品,摆脱了我国航空煤油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全程参与了我国首套加氢裂化装置的催化剂及工艺研究,开发出性能优良的一段加氢裂化催化剂,积累了丰厚的加氢技术研究经验,为全国炼油化工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逐步确立了大连院在加氢领域的历史地位。

  在大连院和众多设计、生产单位全力攻关下,我国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仅用三年便成功摘下中国现代炼油技术的“五朵金花”。“五朵金花”炼油新技术的成功开发,使中国炼油技术在上世纪60年代前期很快接近了当时的世界水平,结束了中国人使用“洋油”的历史,成功地突破了中国以外的封锁,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炼油技术的成长和发展。

  迈向高质量新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连院也迎来了科技创新的春天。1983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大连院加入了中国石化的大家庭。大连院抓住机遇,引领加氢、综合环保、特色化工、材料产品多点开花。这些科技创新,使得我国炼油技术整体接近世界水平,建立起现代炼油厂全流程技术支撑平台,大连院也实现了从“造油”先锋到“炼油”技术创新中流砥柱的跨越。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由炼油大国迈向炼油强国,大连院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2011年,中国石化从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发展,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战略高度,做出“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科研主体部分整体搬迁到大连的战略决策。2017年9月26日,占地18.4万平方米的大连院投入使用。

  搬迁大连后,大连院完成了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顺利实现“分转子”等一系列大事要事,大连院确立了新时期重点发展的五大技术领域,加速实现转型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底,累计获国家级成果奖42项,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547项,拥有中国石化专有技术517项,申请国内外专利超1.2万件,获授权8720件。科研成果应用于俄日韩中亚等“一带一路”多个国家以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900余套生产装置,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优质炼化技术供应商。

  2023年,大连院获评中国石化红色教育基地。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石油炼制科研机构,其凝聚了70余年的创新创业史、改革发展史和科技报国史,反映了石化科技工作者一路苦干实干、求真务实,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共奋进的家国情怀和昂扬风貌,谱写出中国现代炼油技术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精彩华章和光辉历程。

  责任编辑:赵 玥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