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视点
以科技创新托起世界级特大型油气田
2025年09月11日 14:1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李战明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长庆油田向新而行、以智求远,以技术竞争力塑造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成为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作为中国石油油气上游产业链的主力军,长庆油田向新而行、以智求远,立足区位优势、规模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探索数智变革路径,加速科研价值转化,以技术竞争力塑造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效勘探、精益开发、新能源建设三驾马车并行,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持续做大长庆贡献。

  深耕原始创新,开拓油气勘探开发大场面

  长庆油田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储藏着国际上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资源。油气渗流的孔隙直径不到头发丝的1/30,致密程度堪比磨刀石,开发难度之大世界公认。初期开发阶段,单井日产油只有国内高产油田的1/10,且油井星罗棋布、高度分散。

  面对“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窘境,长庆石油人数十年苦苦探索、潜心钻研,创新形成大型陆相三角洲成藏、致密砂岩气成藏、煤系致密气成藏等六大原创性成藏理论,以及黄土塬三维地震、水平井优快钻井、体积压裂等系列核心技术,成功开发50个油气田,建成年产500亿立方米特大型产气区。长庆油田连续5年保持6000万吨/年以上高产稳产,成为我国油气上产的重要增长极。

  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能源保供形势,长庆油田坚持“常非并举”,加强盆地整体研究,实施地层格架大剖面地震采集项目,有力指导勘探评价多点开花。探明页岩油储量规模超10亿吨的庆城大油田,建成国内首个页岩油水力压裂试验场,实现长庆页岩油开发核心关键工具材料自主研究。页岩油产量连续6年保持30万吨/年增幅,年产量占国内页岩油总产量的“半壁江山”。通过重构认知体系,完善对煤岩气成藏富集规律的理论认识,刷新我国陆上煤岩气超长水平段、水平段一趟钻和最长裸眼段三项纪录,定型煤岩气水平井优快钻完井技术2.0,揭开了煤岩气的神秘面纱。去年,长庆油田向自然资源部提交探明煤岩气储量1300亿立方米,成为国内首个向国家提交千亿立方米煤岩气储量的范例。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资源接替不足、稳产难度增大等挑战接踵而至。长庆油田坚持资源为本,在难动用储量提产、非常规效益建产、低产低效井治理、新能源规模开发等方面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抓紧抓实SEC储采平衡、非常规革命、压舱石工程、采收率再提高“四大工程”,切实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强化集成创新,激活绿色转型新动能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以及“数智石油”战略的引领下,长庆油田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拥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多能互补新格局,以集成创新推动管理变革、绿色发展。

  长庆油田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加大风、光等非化石能源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打造集节能降耗、伴生气回收、碳汇林建设为一体的绿色零碳新能源综合示范基地,建成姬塬油田和苏里格气田新能源先导示范区,全面推进“低碳能源生态圈”融合发展。挖掘油区内太阳能、地热能以及生产余热利用潜力,在环八转光热利用站采用“两段脱水+光热+储热+热泵”的综合能源利用方式,实现站点用热100%清洁能源替代。持续开拓用氢场景,建成国内首个“氢代油”绿色钻井工程,助力油气勘探开发实现全过程清洁低碳。长庆油田“第二曲线”加速上扬。

  针对工作区域管线长、站点多、路程远等管理困难,长庆油田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该系统将勘探、钻井等作业转为结构化数据流,极大提升了油田整体运行效率和管控水平,为油气田快速建产和高效开发提供了有效支撑。目前,“集中监控、统一指挥”的新型管理模式深度介入长庆油田10万余口油气水井和2500余座场站,成功改造2400余座无人(少人)值守站。长庆油田实现了从“人控”到“数控”、从“手动”到“智动”的全面升级提速。

  在勘探开发领域,国内首个工业化应用的大型一体化油气藏研究与决策支持系统(RDMS),整合了地震、钻井、测井等海量数据,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双洞穿地层迷雾的“慧眼”。复杂的勘探研究工作由层层剥洋葱式探索,变成了全领域技术参数自动生成,科研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学习探索,“长庆数智”不仅覆盖地面生产,而且延伸至油田经营层面。DeepSeek-R1模型本地化部署的率先完成,让信息检索从“大海捞针”变为“按图索骥”。大集中ERP试点上线,实现了管理界面自上而下重构,以数据、流程、业务的标准化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系统性解决投资、成本、合规等管理问题,推动公司整体向精细管理阶段跨越。

  重塑创新生态,构建企业发展新优势

  长庆油田把改善科技创新生态作为激发创新创效活力的重要保障,统筹科技项目布局,稳定增加研发投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全面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始终走在低渗透及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队伍前列。

  按照集团公司、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油气田公司三大层级,长庆油田统筹规划页岩油、致密气、提高采收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科技项目设置,优化项目分类,明确各级项目的管理责任人。同时,改革项目立项模式,充分发挥各层级科研力量优势,高质量推进油气田核心技术攻关。目前,长庆油田已牵头承担25个B、C级项目(课题),承担数量位居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首位。

  为保持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长庆油田积极探索和搭建科研联盟,推进国家工程实验室转型升级,有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主体的研发资源优势,建立跨领域协同机制,努力打造健康向上的科研环境。目前,长庆油田在重点攻关领域成功组建“鄂尔多斯盆地深层海相油气成藏研究创新联合体”和“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创新联合体”;聚焦深层天然气、页岩油等盆地资源接替领域,设立张国伟、金之钧等6个院士合作项目,与油田内外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打造低渗透及非常规领域创新高地。

  从协同创新到机制变革,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长庆油田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未来,积极探索先进高效的技术体系,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油气田的方向稳步前进。

  本文作者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陆晓如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