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资讯  >  国内
探索“双碳”新路径:聚焦美丽城市与低碳园区建设
2025年09月15日 09:21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在京举办。作为服贸会主论坛之一,该论坛以“服务双碳战略、服务生态文明、服务美丽中国、服务美丽世界”为永恒主题。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表示,2025年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国家“双碳”战略实施5周年。为积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本届论坛聚焦“美丽城市”与“低碳园区”两大先行示范场景,同时兼顾行业全面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

  美丽朝阳:从攻坚到系统治理的转型实践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杨洪福分享了朝阳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据介绍,朝阳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从集成攻坚转向系统治理阶段,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显著PM2.5浓度降至26微克,较2018年改善幅度达50%以上;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8%,较2018年增加71天。全区创建1微克示范区,PM2.5浓度控制和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朝阳区投入大量资源对辖区内河流进行全面诊断和整治,打造了亮马河蓝色港湾、太古里等生态环境治理样板工程。这些努力使朝阳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积极争创北京市首个乡镇级“两山”理论实践基地。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朝阳区累计投入资金支持超过1.6亿元,成功撬动社会资本近5亿元,搭建多元化减污降碳协同体系。推动200多家企业转型升级,在建筑低碳化、能源多元化和交通清洁化领域取得突破:全区建成150个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8.6万千瓦;装配式建筑比例提升至52%;组建北京市首支清洁运输绿色联盟,成功创建零排放货运团队;新增机动车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超过8000吨。

  杨洪福特别推介了朝阳区环保产业发展机遇。区政府每年投入超过40亿元支持产业发展,提供中关村朝阳园、北京CBD和南部山河湾谷创新区等170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全区现有央企总部和重点分支机构58家,环保上市企业14家,中国环科院等功能型平台机构9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家,工程技术中心4家,以及25家跨国公司总部,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基础。

  青岛模式:沿海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巡视员王希泮介绍了青岛市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的创新实践。2024年,青岛市生产总值达到1.67万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省级城市第二位,勇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龙头担当。“十四五”期间,全市碳排放总量平均年增速远低于能耗总量增速和GDP增速。通过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构建“千园之城千里绿道”的全域公园体系,建设千余个省市级和美乡村,实现生态空间与城市肌理的有机融合。

  青岛市连续五年在山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两山”基地建设覆盖全市70%的区域。同时,青岛市高标准承办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美丽中国百人论坛等系列盛会,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方面,青岛市积极搭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分领域制定碳达峰工作方案,发布全国首个碳达峰碳中和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十四五”以来,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2.1%,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即墨海上光伏项目60万千瓦首批实现并网,全市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60%。青岛港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6%,集装箱海铁联运连续10年蝉联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作为全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国家级综合性开放载体,上合示范区正在全域联动推进生态环保创新基地建设,围绕建设“一窗口三平台”,在市场准入、金融开放、资源要素流动等重点领域进行前瞻性探索,努力打造“地方经贸+生态环保”新发展模式。2024年7月,上合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在青岛成功举办,形成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生态环保创新基地等一系列成果。

  江宁实践:开发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创新

  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振分享了开发区绿色发展的创新经验。江宁开发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经开区第11位、全省第3位,构建了“3+3+1”现代产业集群,累计引入46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个项目,其中外资项目超过1500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超过100家。

  开发区坚持绿色环保战略,是全国少有的无化工、无用煤、无“两高”项目的开发区,以不到南京市4%的能耗创造了全市20%以上的产值和外资外贸。高端、氢能、绿色、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0%,单位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量分别低至0.88吨标煤/万元和0.175吨二氧化碳/万元。

  在推动绿色能源转型方面,园区工业能耗电力占比70%,通过点线面推进综合用能结构和新能源潜力开发。零碳虚拟电厂纳入国家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接入负荷200兆瓦,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智能微电网。一年半时间内竣工两座50兆瓦的储能电站,全市最大的全绿电光储示范站一体化项目投入运行。累计实施非空调柔性改造30余吨,光伏210兆瓦,充电桩1300多根,年度增幅均超过20%。

  开发区还推动市场主体节能改造,制定全省首个园区近零碳工厂建设指引,年度实施75个源头替代项目,培育20家零碳工厂、2家碳综合工厂、1家国家数据绿色中心。规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至2.9立方米/万元,工业固废利用率达到99%。

  在开放创新方面,江宁开发区引入社会资本助力低碳产业商业运营,推动场景建设和绿色产业双耦合,制定低碳招商图谱,发布两批次环保招商清单,新招引项目50个,投资额超过310亿元。同时设立双碳集聚区,支持环保产业孵化。出台年度预算1亿元的绿色政策,发布全国首批园区ESG报告,参与编制全国首个园区ESG团标,免费实施28项产品碳足迹测算,编制发布全国首个园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共绘绿色新画卷:科技为笔,绿色为墨

  本次论坛充分展示了我国各地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和丰硕成果。从北京的都市转型到青岛的沿海探索,从南京的园区创新到全国范围的绿色变革,中国正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已经迈上新台阶,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沟通交流和务实合作,共同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正如参会代表所说:“让我们以科技为笔,绿色为墨,共同绘制一幅美丽的生动画卷。”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