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可借鉴美国经验,逐步实现从“政府调控”向“市场主导” 转型。
7 月 29 日 24 时,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开启,然而此次调价并未如部分人所预期的那样出现涨跌变动,而是迎来了年内第三次调价窗口期实际调价搁浅。回顾 2025 年至今,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已经历了 15 轮价格调整窗口期,形成了“六涨六跌三搁浅” 的格局。
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成品油消费大国,其成品油价格受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影响,并由国家发改委定期调整。然而,中国的成品油价格调整存在滞后和滑移问题,这种滞后导致了国内价格不能及时并完全跟随国际市场的波动。关注美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或能给中国带来一定的启示。
中美定价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中美两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定价模式、调整机制、税收结构、市场参与主体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能源战略、市场环境及政策目标的不同。
美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体系,主要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这种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价格,政府通常不直接干预。成品油价格主要包括原油成本、炼油成本、运输和配送成本、营销成本以及税费等。其中,原油成本通常占成品油价格的大部分,50%左右;炼油成本约占20%;销售成本约占10%;税费约占20%。价格根据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石油公司每天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各油库的批发价格。国际原油市场变化及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美国成品油的价格。美国原油的价格通常与阿格斯基准价挂钩,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欧佩克+”的产量调整以及地缘政治事件都会对原油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美国成品油价格。关于税收政策,税种包括联邦税、州税及地方附加费。各种税费对成品油价格也有显著影响。例如,加州的燃油税较高,导致其汽油价格在全美范围内达最高水平。
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以“与国际原油价格间接接轨”为核心,结合税费调控和风险准备金制度,形成了一套兼顾市场供需、能源安全与消费者利益的动态调整体系。关于调价周期与触发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调价生效时间为窗口期最后一日的24时。参考国际原油价格及国内成本与税费,设“地板价”和“天花板价”稳定市场。
中美定价机制优劣势比较
美国已实现完全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炼油商和加油站可自主定价,政府仅通过反垄断法规监管。调价周期短,通常为2~3天,价格随国际原油价格(如WTI期货)实时波动。优势非常明显,一方面价格灵敏度高,能快速反映市场供需变化。另一方面市场自由竞争充分,消费者可以实时查询不同加油站的价格,从而选择价格最优惠的加油站加油。同时,全美加油站总数超15万座,形成“价格战”效应,降低消费者负担。劣势是价格波动大,对低收入群体和依赖能源的行业冲击显著。而且,过度依赖国际油价加剧本国的能源安全风险。
从市场调节与风险管控层面看,美国通过NYMEX(纽约商业交易所)原油期货对冲价格风险。其战略石油储备(SPR)规模约4亿桶,如遇极端情况可释放以平抑油价。金融工具灵活,企业可锁定成本。同时,美国的成品油质量监管体系比较完善,监督主要集中在生产和进口以及零售环节。美国环保署会不定期就油品质量进行检查。美国能源信息署也会定期发布成品油价格数据,确保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
中国实行政府调控下的部分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优势是避免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对民生和经济的冲击。如2008年国际油价147美元/桶时,国内油价仅6.3元/升。保护炼油企业利润,保障能源供应稳定性。劣势是价格滞后明显,10个工作日的调价周期导致国内油价调整慢于国际油价,如2025年5月国际油价单日波动4.5美元,国内仅调整0.1元/升。整体看,中国石油及中国石化占80%以上的市场份额带来的垄断格局导致价格透明度低,消费者议价能力弱。同时,定价公式中权重、税费细节未完全公开,市场预期管理不足。
从市场调节与风险管控层面看,中国则采取政策工具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方式。政策工具体现在设立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和原油进口配额管理。风险准备金专款用于节能减排和油品升级,兼顾环保与能源安全。原油进口配额制限制市场竞争,地炼企业生存空间遭受挤压。行政干预抑制了市场活力,中国成品油市场长期呼唤政府逐步放开定价权,推动期货市场发展,同时优化税负结构。
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核心是“市场主导+政府托底”,对中国而言,需从短期、中期、长期角度,逐步实现从“政府调控”向“市场主导”的转型,最终构建高效、透明、可持续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从短期角度,应缩短调价周期,完善期货市场,加强信息公开。美国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实时波动调整,可借鉴美国经验,进一步缩短调价周期,如实时或每日调整,并取消涨跌幅限制,使价格更灵活反映供需变化。引入企业自主定价机制,政府仅通过反垄断法规进行监管,建立价格公示和透明度机制。同时,强化金融工具的应用,完善风险管理,发展原油期货与期权市场。具体来讲,中国需推动上海原油期货与期权市场扩容,鼓励企业利用衍生品工具锁定成本,减少价格波动冲击。
从中期角度,优化税收政策,引导消费与节能,调整消费税结构,促进公平竞争。中国成品油税费占比偏高,结构不甚合理。建议将消费税征收环节从零售端移至批发端,减少流通环节税负,并探索弹性税率,比如根据油价波动进行调整,兼顾财政收入与消费者负担。可以采取差异化税负激励绿色能源,对新能源车用燃料(如生物柴油、氢燃料)实施税收优惠,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从长期角度,应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发展绿色能源,提升国际定价权。中国需扩大原油国家战略与企业商业储备能力。同时逐步放开进口配额制,以备案制替代配额制,鼓励地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内炼厂效率。
责任编辑: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