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50强”:东边日出西边雨
2025年09月19日 16:53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马英君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2025“全球化工50强”榜单显示,国内外石化巨头盈利分化。

 

  2025“全球化工50强”(简称“50强”)榜单中,总部位于中国、美国、欧洲和日韩的企业占据了45席。其中,中国企业11席(含台湾地区),比2023年增加1家。

  综合来看,榜单中欧美化工巨头普遍面临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压力,而中国企业的盈利韧性则相对突出。东西方石化企业的盈利表现为何出现如此显著的分化?

  欧洲巨头赚钱难

  虽然巴斯夫以706亿美元的化学品销售额位列“50 强”榜首,但这家德国化工巨头7月发布的Q2业绩数据却令人咋舌:净收入仅0.8亿欧元,同比暴跌81.4%;销售额157.7亿欧元,同比下降2.1%。净收入暴跌81.4%的背后,是全球化工业在动荡中的一场东西方分化大戏。

  欧洲巨头正遭遇贸易壁垒与能源成本的双重挤压,能源成本成为欧洲化工无法承受之重。欧洲天然气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直接推高了以巴斯夫为代表的高能耗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美国关税政策的重击接踵而至。4月初,美国宣布对欧盟输美产品加征30%关税,如同一记重拳打在巴斯夫的盈利命脉上。美元对欧元的大幅贬值以及关税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促使公司大幅下调全年EBITDA预期11亿欧元。巴斯夫作为综合性化工巨头,上游基础化学品业务(如烯烃、芳烃等)在Q2受到严重冲击,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主要因素。

  几乎同时,美国杜邦宣布以20亿美元价格挂牌出售旗下消防服和防弹衣关键材料业务(Nomex和Kevlar),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巨头“断臂求生”的战略撤退,折射出全球芳纶市场低迷正在加剧西方巨头困境。在杜邦之外,日本帝人等国际龙头也纷纷调整芳纶业务战略,如帝人关闭了荷兰芳纶生产基地。

  中国企业“稳字诀”

  “5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的盈利表现尤为引人注目。

  中国石化以581亿美元化学品销售额稳居全球第二,其2024年净利润表现稳健,远超欧洲同行;中国石油则以428亿美元化学品销售额跃升全球第四,与第三名陶氏的差距不足2亿美元,其炼化与化工板块利润贡献显著提升;民营大炼化恒力石化以212.83亿美元化学品销售额位居第18位。万华化学以253亿美元销售额位列第15位,成为多元化发展的成功典范。

  追根溯源,国内市场成为抵御国际波动的稳定器。

  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绝大部分营收均来自国内市场。在中国石油的主营构成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收入占比达67.2%;恒力石化86.93%的销售收入来自国内市场。这种对本土市场的深度依赖在全球贸易动荡期反而转化为优势,使其免受地缘政治摩擦和关税政策的直接影响,并直接反映在“50强”榜单上。同时,大型国企和民企正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布局拓展海外市场,平衡内外需求,降低单一市场依赖风险,避免过度依赖本土的片面性。例如,2024年,中国石化全年化工产品经营总量8345万吨,其中出口量同比增长13.1%。

  在增长方面,我国石化企业同样表现强劲。桐昆股份以22.6%的营收增速领跑“50强”,恒逸石化以10%的增速位居第二。中国石油凭借新产能释放和效率提升,化工业务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增速背后,是中国企业持续扩张的产能和不断提升的市场占有率。

  另外,中国企业在“50强”榜单中的成绩显示,产业链位置决定盈利韧性。

  卓创资讯认为,当前上游石油化工产品普遍供应过剩,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欧洲,全球基础化学品市场都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下行的压力。中国企业凭借产业链中下游的优势得以缓冲。

  大型一体化企业如“两大油”公司通过调节上下游物料平衡和深加工,有效缓冲了上游基础原料波动的影响。国内石化企业虽然在原油炼化环节与国际巨头竞争,但其核心盈利点更多集中在中下游产品。如中国石化在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及原料、合成橡胶等中下游领域拥有强大产能和市场份额,成为盈利的重要来源;恒力石化2024年炼化产品占营收的46%、PTA占29%、聚酯占18%,这种业务结构使其在原油价格波动时能够通过下游产品实现盈利平衡。

  国内芳纶企业同样面临价格下行压力,但国内市场在基建、防护等领域的需求韧性提供了缓冲空间。

  动荡期唯快不破

  全球化工格局正在经历重构。

  “5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达到11家(含台湾地区),与美国的12家几乎持平。这种结构性变化,预示着全球化工行业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同时,当欧洲化工巨头在能源成本与关税壁垒的双重夹击中艰难调整,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为基石,以恒力、桐昆等民企为重要力量的我国化工企业,凭借全产业链韧性和本土市场的深厚根基,正悄然重塑中国企业的全球地位和影响。

  这场东西方石化巨头的盈利分化,本质上是产业韧性的一次压力测试,结果将影响未来十年全球化工行业的投资流向与技术路线。

  加速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延伸。行业分化动荡期,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巨头正加速向高端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领域转型。例如,中国石化持续加大在高端聚烯烃、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产能建设。中国石油积极推进化工新材料的布局。恒力石化营口基地拥有国内最大的PBT工程塑料产能,并在苏州汾湖投产47万吨/年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项目。上述显示了中国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聚焦高端材料,避免低端同质化竞争,正在实现“反内卷式增长”。

  产能过剩与升级挑战。随着盛虹石化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山东裕龙岛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等陆续投产,我国石化行业即将面临产能过剩压力,持续的产品升级和差异化竞争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与此同时,欧洲巨头正在加速战略收缩与业务重组。除巴斯夫下调盈利预期外,杜邦出售芳纶业务、帝人关闭荷兰生产基地等动作,均显示了通过业务重组应对行业寒冬的决心。这种战略调整可能带来短期阵痛,但也是企业优化资产结构的必要之举。正如行业分析所言:“谁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犹豫不决,谁就输了!”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