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中国石化广西梧州石油分公司(以下简称:梧州石油)紧扣“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战略部署,以系统思维构建新能源业务发展新格局,创新实施“1234”战略体系。截至2025年5月,已建成投运充电站38座、换电站2座,配备227个快速充电车位及7个重型卡车专用充电车位,形成覆盖城乡的新能源补能网络。
- “1”个核心引领
2024年11月,藤县潭东充电站作为区域首座示范站正式投营。该站坐落于321国道交通枢纽地带,毗邻陶瓷工业园、火车站及高速出入口,地理位置优越。站内配置6个直流快充车位,投运首月即创下全区小型车辆单枪日充电量最高纪录。
在项目建设期间,党委班子牵头开展多轮实地勘查,科学规划网点布局;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攻克充电技术难关,建立设备运维责任区;基层党员带头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多层级联动保障项目高质量推进。
在机制创新层面,公司深化“党建+新能源”融合模式,构建三大保障体系。
战略引领体系:分公司党委将理论学习与业务攻坚相结合,通过专题会议、实地调研等形式部署新能源战略,构建“战略决策—资源调配—督导考核”闭环管理链条。
组织保障体系:成立党委成员挂帅的专项工作组,形成党委统筹引领、支部攻坚突破、党员示范带动三级联动机制,开展“书记领跑”专项行动,设立党员责任区,培育充电运维技术骨干。
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建立党建工作与新能源业务双向考评机制,将政治建设成效转化为业务发展动能,确保各项任务精准落地。
- “2”个平台搭建
“充电期间,吃顿早点,再到便利店采购一些生活用品,还把车洗了,省时又方便。”近日,黄先生到梧州石油新兴加能站充电,在站里的梧州特色品牌连锁餐饮店“冰泉豆浆馆”享受了美食,以及购物、洗车一站式多业态服务,对这样的消费环境赞不绝口。
为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梧州石油打造“人·车·生活”生态圈。
在核心站点配套引进自助餐厅、地方特色餐饮、智能洗车等增值服务,实施便利店“明亮工程”升级购物环境,优化司机之家、爱心驿站功能配置,并开展厕所专项改造行动,形成集充电、洗车、休闲、餐饮、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景。
在宣传推广方面,该公司构建全渠道传播矩阵:线下在站点进出口设置醒目引导标识,利用LED屏滚动播放服务视频强化视觉冲击;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客户社群及朋友圈精准推送充电业务信息,形成线上线下协同的宣传网络。
为提升客户黏性,该公司创新营销组合策略:推出“易捷养车卡”特色产品,以“19.9元享4张6折充电券+鸥露纸/玻璃水兑换券+免费洗车券”的超值权益吸引客户;紧抓易享节、车友节、黄金周等消费节点,策划开业特惠、分时折扣、积分兑换等多层次营销活动,实现充电服务引流与非油品销售增长的良性互动。
- “3”项机制优化
梧州石油以加快网络布局、优化激励机制、深化数字赋能为三大核心驱动力,系统推进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发展。
在网络布局方面,公司实施“拉网式+全覆盖”市场开发策略,构建市、县、镇三级服务网络,形成“国道干线充电走廊+城市枢纽站+工业园区服务点”的多维布局体系。通过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强化内部管控、健全制度体系等举措,全面提升网络建设效率,实现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渗透。
在机制创新层面,构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充电桩开发数量、设备利用率、服务费收入、客户满意度、安全运营率、技术创新贡献等6大核心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基本薪酬+绩效提成+专项奖励的多维激励机制,激发全员市场开拓热情。
在数字赋能方面,自主研发智能数据分析平台,实时抓取周边充电桩数量、功率分布、价格动态等关键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市场动态监测与精准决策。该平台使数据采集效率提升75%,支持每15分钟完成全量数据更新,为服务费定价策略调整、营销活动策划提供智能支撑,显著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与运营精细化水平。
- “4”个环节把控
梧州石油依托HSE管理体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构建全链条安全保障体系。
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系统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覆盖设计、施工、运营全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深化政企协同机制,与地方政府部门、消防救援机构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充电桩火灾、车辆自燃、触电事故等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构建政企联动、专业支撑、快速响应的安全防护网络。
在设备管理维度,实施充电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日巡检、周维护、月检测”三级保养制度,重点对防雷接地装置、绝缘性能参数、桩体结构稳定性等关键安全指标实施动态监测,运用专业检测手段确保设备本质安全。
在人才培育领域,构建“三维培训体系”:通过内部讲师+外部专家双轨培训机制,开展新能源技术、设备运维、应急处置等专题培训;创新“理论授课+实操演练+师徒传帮带”培养模式,设置充电桩结构拆解、故障模拟排除等实操课程;建立岗位资格认证制度,确保从业人员100%持证上岗。
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完善“1+3+X”应急管理体系(1个总体预案、3类专项预案、X个现场处置方案),配备专业应急装备,建立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通过"双盲"演练、桌面推演、跨部门联训等方式,每年开展应急演练,确保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处置效率、协同能力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齐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