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销售
【岗位标杆】翱翔于高原的石化雄鹰
2025年10月10日 20:06   来源于:加油站服务指南 2025-08期   作者:孙 筱 李侯敏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帕米尔高原的晨曦总是带着凛冽的寒意,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时,中国石化新疆喀什石油分公司塔县壹号站的加油机旁,一个身影早已忙碌开来。他就是中国石化新疆喀什石油分公司刘祥奇,一位从山东临沂来到“生命禁区”的石化人,用近10年的坚守,在帕米尔高原上铸就了一座央企担当的丰碑。

  • 跨越山海的誓言

        2014年冬天,刘祥奇开车到塔县旅游,路途中遇到一个小男孩。他驱车几十公里送小男孩回家,孩子的父母拿出了两大块羊肉招待他。刘祥奇想分肉给小男孩,可是小男孩坚定地说:“肉是给客人的,我不能吃。”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刘祥奇心中感慨万千:“人活着,总得奉献点什么。边防战士驻守高原的奉献精神和当地淳朴的民风深深感染了我,当时正逢中国石化招聘,因为我在内地当过站长,而且多次被评为优秀站长,所以就在中国石化塔县壹号站工作了。”

        彼时,33岁的刘祥奇站在喀什机场的停机坪上,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心中既有对未知的忐忑,更有对高原事业的憧憬。这个来自沂蒙老区的山东汉子,放弃了沿海城市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主动请缨来到塔县壹号站——这座矗立在“世界屋脊”东端的加油站。

        初到高原的日子,是对生命极限的严峻考验。“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雪花飞,四季穿棉袄”,当地人的顺口溜道尽了这里的恶劣环境。全年无霜期不足60天,平均风力8级以上,水的沸点不足70℃,氧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8%。刘祥奇至今记得第一个夜晚:躺在宿舍床上,每一次呼吸都像被无形的手扼住喉咙,头痛欲裂如同重锤敲击,整夜整夜望着天花板无法入眠。不到一月,他的头发开始大把脱落,吃饭时味觉消失,走路时双脚像踩在棉花上,整个人恍恍惚惚。

        “当时也想过退缩,毕竟家里还有妻子孩子。”刘祥坦言,“但看到站里悬挂的国旗,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觉得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他给自己立下誓言:“既然选择留下,哪怕掉层皮也不能当逃兵!”为了克服高原反应,他随身携带氧气瓶,却在每次接到抢修任务时,第一个冲出门外。

        塔县壹号站地理位置特殊,不仅要保障县城居民的用油需求,还要为高原机场建设、边防部队、工矿企业和农牧民提供后勤支持。有一次,在距离塔县县城168公里处的大同乡,一个用油客户急需用油,刘祥奇二话不说,立即拉着油品向大同乡方向驶去,途中很多路都是在悬崖峭壁边修建的土石路,易掉石头,他小心翼翼地开着油罐车前进,终于在客户的期盼中将油品送到了指定地点。在返回的途中,车辆坏在半途中,部分零件缺失,他只能打电话让人从县城带零件过来维修,一下午也没等到人来,因为他送油走得急,吃的东西带得少,路途中已用完,当晚就借宿在一家塔吉克族老乡家中,老乡家也贫困,给他拿的馕还是发霉的,当时他是又饿又渴,用发霉的馕就着水凑合了一晚上,等到维修完车辆回到县城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了。

        对于一个服务半径超过数百公里的加油站,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刘祥奇面对崇山峻岭间的挑战,他多次在恶劣天气中为用油客户提供紧急救援,让他跨越山海的誓言历久弥坚。

  • 生命禁区的坚守

        2020年,塔什库尔干机场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这座新疆首个高原机场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工程,建成后将彻底改变帕米尔高原的交通格局,但是冬日路远难行,每天送油必须风雪无阻。

        “国家工程不能停!”刘祥奇得知情况后,不辞辛劳,在建立联络后的45天里,每天驾驶着10吨的小油罐车,在零下十几度的高原上来回奔波60余公里。夜晚的帕米尔高原寒风如刀,大雪纷飞,能见度不足5米,油罐车的轮胎时常陷入雪坑。有一次,车辆在海拔4500米处抛锚,刘祥奇和同事们在风雪中抢修了3个小时,双手被冻得失去知觉,嘴唇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当他们终于将最后一车油品送达机场项目部时,项目经理紧紧握住刘祥奇的手,哽咽着说:“你们送来的不是油,是高原的希望啊!”

        高原上的自然灾害也时常考验着刘祥奇的团队。2015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冲垮了通往马尔洋乡的公路,1辆拉运牧草的货车被困在山中,司机们断水断粮,情况危急。接到求助电话后,刘祥奇二话不说立即组织救援:“牧民们等着牧草过冬,耽误不得!”他装上饮用水、馕和药品,连夜穿越泥石流区域。经过4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他终于到达受困地点,当司机们接过馕和水时,受助司机当场落泪,用生疏的汉语感激道:“是你救了我,你是我最亲的汉族兄弟,是我永远的阿达西(朋友),你们的油品质量亚克西(好)。”

  • 脱贫攻坚的尖兵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三区三州”的重点县,也是集“少、边、穷”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自2014年来到塔县,刘祥奇就主动承担起定点帮扶任务,结对帮扶库克西鲁克乡吉勒给提村的两户少数民族贫困户。

        帮扶对象再同·买买肉扎一家的困境让刘祥奇揪心:家里有3口人,主要收入靠种植杏子和少量药材,但由于地处偏远,杏子卖不上好价钱,党参产量也低,儿子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扶贫,先扶志,再扶智。”刘祥奇暗下决心。他多次上门走访,邀请县农技站技术人员上门教授再同·买买肉扎种植党参的技巧和要点,产量提高了后,销路又成了问题。刘祥奇一趟一趟跑到城里的各个商超,帮着推销介绍党参,功夫不负有心人,党参也有了销路,每年能够为家里增加5000元收入。另外,发挥他的朋友圈优势,联系县城的电商,帮助再同·买买肉扎家一颗颗鲜杏走出了大山;帮助再同的儿子木巴拉克夏当上了护边员,2600元的稳定月收入让一家人开心不已。如今,木巴拉克夏每次见到刘祥奇,都会敬一个标准的军礼:“刘大哥,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

        除了结对帮扶,刘祥奇还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爱心公益活动,为当地儿童福利院捐衣捐物,多年来仅仅是帮扶和爱心活动他就已经捐助近6万。他说:“我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是总可以成为精准脱贫的一分子。”2020年1月,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经自治区审批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 民族团结的使者

        塔县壹号站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团队,有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员工。刚建站时,语言沟通是最大的障碍。刘祥奇带头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他买来《维吾尔语日常用语》《塔吉克语会话手册》,每天利用休息时间背诵,还主动向站内的少数民族员工请教发音。“您好”“谢谢”“再见”,这些简单的词语,在这座高原站上,成为了沟通心灵的桥梁。

        如今,站内员工都能熟练使用汉语、维吾尔语、塔吉克语和柯尔克孜语4种语言与顾客交流。2022年古尔邦节前夕,一位柯尔克孜族牧民来到加油站,用生硬的汉语说想买1000元的柴油,但他需要的是农机用油,而加油站当时只有车用柴油。刘祥奇得知后,立即联系附近的农机站,协调到了牧民需要的油品,还亲自开车将油送到牧民家中。牧民感动不已,宰了一只羊非要请刘祥奇吃饭,刘祥奇婉言谢绝:“我们有纪律,但你的心意我领了。”后来,这位牧民成了加油站的义务宣传员,逢人就说:“中石化的刘站长,亚克西!”

        在刘祥奇的带领下,塔县壹号站成为了民族团结的典范。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汉族员工主动申请顶班,让少数民族员工回家过节;到了中秋节、春节,少数民族员工也抢着值班,让汉族同事团聚。

        高原的冬天格外漫长,农牧民很难买到新鲜蔬菜。刘祥奇每当送油时,都会带上一些蔬菜送给沿途的牧民。员工们在进行油品保供的同时,也不忘为过往车辆司机和乘客备足日常用品。他们无怨无悔地帮助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是当地农牧民还是路过的客户,都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 拓市创效的先锋

        “高原再高,高不过石化员工的真心;塔县虽远,远不过心系发展的决心。”这是刘祥奇常说的一句话。他深知,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开拓市场,必须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传统的油品配送方式效率低下,尤其是在冬季,大雪封山时常导致断油。刘祥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推行“24小时营业+送油上山”模式,带领团队实现油品销量10年翻番。他制定“一加二看三照顾”服务标准,创新“六步法”操作规范,在他的带领下,塔县壹号站连续5年蝉联新疆石油“先进加油站”。

        2014年,刘祥奇发现加油站的便利店销售额增长缓慢,经过调研,他发现农牧民对商品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他立即调整商品结构,引入了适合高原特点的商品,并推出“订单式服务”:牧民需要什么,提前打电话预约,加油站送货上门。这项举措不仅提高了便利店销售额,还赢得了牧民的信任。如今,塔县壹号站的便利店销售额较2014年增长了150多倍,成为当地农牧民的“生活管家”。他还将加油站辟为“物资中转站”,免费寄存偏远工地设备配件,被客户称为“最亲的阿达西”。

        乘着援疆政策和“一带一路”的东风,在刘祥奇的管理带动下,建站十年来,塔县壹号加能站销量保持逐年20%的增幅,从1600吨增长到6600吨,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并实现站点安全零事故。

  • 精神传承的标杆

        近10年的高原坚守,让刘祥奇收获了无数荣誉:中国石化集团“最美青工”“劳动模范”“精神文明建设标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等多项殊荣。但在刘祥奇看来,最大的荣誉是牧民们脸上的笑容和那句真挚的“亚克西”。

        在刘祥奇的影响下,塔县壹号站的年轻员工们也逐渐成长为高原上的“石化雄鹰”。大学生刘凯来站时,对高原工作充满畏惧,刘祥奇手把手教他加油技巧,带他走访牧民,如今刘凯已经能独当一面,成为站里的“顶梁柱”。“刘站长就像我们的兄长,他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坚守高原的精神。”刘凯说。

        2023年,刘祥奇作为自治区劳模代表,前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习。在课堂上,他分享了自己在高原的经历,台下的同学们无不为之动容。有同学问他:“刘老师,是什么支撑您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坚持这么多年?”刘祥奇沉思片刻,回答道:“是责任,是使命,更是一种信念——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付出,再高的高原也能绽放幸福之花,再远的边疆也能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2024年底,因为身体原因,刘祥奇被调离了塔县壹号站。站在加油岛上,刘祥奇望着远处的雪山出神。那里,红其拉甫机场的飞机正缓缓起降,为高原带来新的机遇;那里,他亲手种下的树苗已在高原上扎根,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帕米尔高原是严酷的,但也是美丽的。”刘祥奇说,“每当想到这座小镇和塔县壹号加能站越来越好,就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夕阳西下,帕米尔高原被染成一片金黄。塔县壹号站的灯光亮了起来,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世界屋脊”的东端。刘祥奇朝自己工作了10年的高原站挥了挥手,整理了一下工装上的党徽,踏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他知道,这高原上的坚守,还在继续;这石化人的担当,永不褪色。

责任编辑:齐铁健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