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记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军人权海峰
中国石化石化机械四机公司权海峰以匠心筑造重器,用技能报效祖国。
扎根一线,时光如梭。
26年的石化人生,中国石化石化机械四机公司(简称四机公司)的权海峰是位追梦人。他立足工作岗位,以黑发积霜织日月、行动落实写春秋的工作精神,践行着一名技术工人的匠心品质。
权海峰,这位在数字与机械间刻苦钻研的“码农技师”,凭借勤学善思的钻劲儿、敢为善成的闯劲儿和久久为功的韧劲儿,带领团队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攻关,完成超大功率全电动压裂泵加工试制及技术改进,取得技术攻关成果200余项,解决生产难题超230个,助力压裂泵体国产化率达100%,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
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湖北工匠、湖北省技能大师、湖北省优秀带徒名师、石化名匠、中国石化技能大师等称号。
初入职场:苦练本领,厚积薄发
20世纪70年代,四机公司从甘肃敦煌迁到湖北荆州,权海峰的父亲也随迁到荆州,在这里结婚生子。权海峰出生后,在四机大院长大,耳濡目染着机械制造的轰鸣声。他常常站在车间外,看着一个个零部件经过师傅们的巧手被制作出来,再组装成庞大的泵机。父亲告诉他:“别小看这一个个小小的零部件,把它们组装在泵机上就能开采石油!”从那时起,那些精密的齿轮、复杂的螺纹,就在权海峰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想要成为那个操控机器的人。
1999年夏,19岁的权海峰从江汉油田高级技工学校车工专业毕业后入职四机公司。初出茅庐,师傅对他说:当车工,感觉很重要,刀具磨成哪个角度才能将零件车削得光滑锃亮,切削用量的选择要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不断调整,这些都得自己琢磨。于是,权海峰每天总是最早上班、最晚下班。盛夏时节,他浑身都汗湿了,额头上大滴大滴的汗珠往下掉也浑然不觉。伴随着机器轰鸣,铁屑飞溅,他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家。
没多久,四机公司开始引进数控车床。当时,数控还是一个新兴工种,周围会编程的人几乎没有。好学上进的他为了快速掌握数控编程,开始自学机械基础、金属工艺学、刀具的刃磨与使用、数控机床编程等专业知识。进口数控机床的操作说明书和按钮提示都是英文,没有英语基础的他对照着一本《英汉词典》逐字逐句地翻译。
那时,他每日与镗床和镗刀相伴,在操作面板前一站就是12小时。为了攻克一个难题,他反复调试,经常一干就是大半夜;为了弄懂刀具的性能和参数,他翻阅了无数本、无数遍厚厚的刀具手册;技术攻关遇到瓶颈,他无数次缠着师傅、技术人员请教。靠着这股韧劲儿,他很快熟练掌握了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逐渐承担起新产品试制、复杂工件加工等“急难险重”任务,成为一名技术骨干。
锯齿螺纹是泵头体上最常用的一种螺纹,加工过程中经常出现震动、异响、刀尖崩刃等现象。一旦螺纹出现问题,需要返工,耗时又耗力。经过测试研究,权海峰发现,这是因为螺纹一侧刀尖圆弧半径过小,刀尖过于尖锐导致强度不足。能否将刀尖增厚试试?想到这里,他试着优化刀具,一点一点地增加螺纹一侧刀尖的圆弧半径。
0.3毫米,失败。0.4毫米,还是不行。“真的是刀尖承受力不够的问题吗?”“我们的研究方向会不会错了?”面对一次次失败,团队里有了质疑声。
“这个判断不会错的,再试一次吧。”顶着压力,权海峰将刀尖厚度再增加0.1毫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刀尖增厚到0.5毫米时,成功了!就这样,权海峰在毫米之间,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以常人无法企及的坚持,攀登上了这个领域的高峰。
崭露头角:屡创佳绩,屡攀高峰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7年,江汉油田举办职工技能大赛,各单位技能精英齐聚一堂。没想到,年仅27岁的权海峰竟然成为大赛中的一匹“黑马”,夺得了车工组大赛第二名。
飞溅的铁屑还未来得及冷却,命运的齿轮已悄然转动。
次年,这个初露锋芒的年轻人被选拔参加第三届全国数控车工技能大赛。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比赛。现场,高手如云。这位国赛“零经验”的选手紧握量具的手心沁出细汗,金属冰凉的触感与他工装下剧烈的心跳交织。比赛开始时,他克服着内心的紧张与不安,凭借超常的专注力和扎实的技能功底沉稳应对比赛,最终荣获数控车工职工组第二名,并顺利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
2009年,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数控车工比赛,他代表中国石化再次披挂上阵。他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实践找出不足并加以改正。晚上,他回到宿舍后继续看书学习。就这样,他把自己苦练出来的加工“绝活”带上竞技赛场,最终登上了技能大赛数控车工决赛第一名的领奖台,荣膺2009年度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的桂冠。夺冠归来,他没有骄傲自满,而是一如既往地在自己热爱的数控技术领域继续潜心钻研、大胆尝试、克难攻坚。
随着页岩油气的加快兴起与规模开发,他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部件压裂泵的研制。针对压裂泵体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进口刀具消耗大、成本高且频繁断供严重影响泵体生产进度、制约生产的瓶颈,他与国内刀具厂商沟通,重新设计刀具系统,使用高精度快换接口、模块化刀具、减震刀具等新技术成功完成了国产化替代,使刀具供应周期大幅缩短、采购成本降低74%、泵头体加工效率提升1倍。
在湖北省2023年重点工程劳动竞赛中,针对泵头体外形铣削加工效率低、成本高、易误操作造成废品等重点问题,他总结归纳出《大进给高效铣削加工法》《加工中心实时监控加工参数防止误操作》等加工改善方法,提升铣削加工效率26%、降低加工成本57.4%;主动推动《锯齿螺纹加工先进操作法》《深孔内螺纹分层进给切削数控加工法》等操作法,解决了异形螺纹、大螺距螺纹、深孔特殊螺纹等多种螺纹加工难题,提高生产效率70%以上。
近年来,从自主研发国内首套3000型压裂泵到首套5000型、8000型全电动压裂泵的成功应用,他解决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石化机械压裂装备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
传承匠心:制定标准,锻铸团队
善为人师,既美其道更慎其行。
依托权海峰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将“工匠精神”融入言传身教,专注产品、专注细节、苛求自我、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同时,他通过“传帮带”, 带动了更多的青年人一起学思想、学技术、学创效,让一批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工作室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湖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湖北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在工作室的资料柜中,摆放着一摞摞自编的手册。“这些都是工作室组织编写的标准化作业手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工艺要求、操作要领、注意事项一目了然。”权海峰翻开一本标准化作业手册,很自豪地笑着说,“这些手册凝聚了团队的心血,堪称压裂泵加工的武林秘籍。”
像这样的“武林秘籍”共有57册。近年来,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将200余项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范,组织标准化作业培训470多个课时,培训员工1600人次,有效增强了员工的标准化作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保障了压裂泵产品的生产。
此外,他针对重点和难点工序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对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开展分类培训,采取差异化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全方面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素质。他坚持推广实践经验和优秀创新成果,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快速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促进了员工技能水平整体提升,开拓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加工效率、加工质量,泵体加工质量问题从2013年的21起降至2024年的6起。
他坚持引领青年锤炼过硬作风,将带思想与带技能并重,注重引导青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制造强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方向找答案;坚持把传承优良传统和作风融入技能“传帮带”全过程,用身体立行教导把“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出手必出色、完成必完美”的工作标准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经他手加工的零部件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他坚持考核激励相结合,通过导师带徒活动,累计培养各类数控加工专业技能人才超过200人,30多人次获得相关数控专业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其中15人在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上获18项大奖,7人获得荆楚工匠、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荆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编制一道程序、打磨一个零件、攻克一项技术。从一名普通数控车工成长为“大国工匠”,从攻克技术瓶颈到步入行业领先水平,权海峰走了26年。在四机公司数控车间,他日复一日地与数控机床为伴,雕琢出一件件国之重器,在我国油气和新能源装备研制征程中,实践着一次又一次超越。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石化石化机械四机公司提供
责任编辑:郑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