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销售
【卷首语】
2025年10月20日 20:49   来源于:加油站服务指南 2025-09期   作者:本刊评论员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人间8月,蝉鸣裹着暑气蒸腾。但走进加能站行业的经营数据里,却能触摸到阵阵寒意——中国石化2025年半年报显示,营收同比下降10.6%,经营收益降幅达到34.5%;中国石油虽整体稳健,但销售板块经营利润仍然下滑25.2%。

        汽柴油需求萎缩的阴影下,传统加能站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当“双碳”从口号变成每个中国人拧开电动车钥匙的日常,加能站行业如何在“绿色低碳”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木上走出新路?

        中国石化安徽石油的答案,藏在一场静悄悄的突围里。它的实践像一枚多棱镜:既折射着传统能源企业的破局智慧,也映照着普通人对“加好油、充好电”的朴素期待;既藏着“变”的破茧之痛,更显露“不变”的赤子之心。

        变的是场景,不变的是“为美好生活加油”的初心。3年前的大众加能站,还是传统的模样——加油枪、计价器、单调的广告牌,构成我们对“加能站”的全部想象。如今,这里的光伏板能发电26万度/年,液冷超充桩10分钟可以补能400公里,换电站3分半钟完成电池更换,连洗手间的新风系统都带着“用户至上”的巧思。变化的背后,是安徽石油对“需求”的精准回应。这种“变”,从来不是技术的炫耀,而是对“人”的敬畏。能源转型的宏大叙事,最终要落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是张师傅充电时的那杯热面,是李女士群里收到的“充电路线图”,是陈师傅加氢时“比加油还快”的安心。

        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向新”的勇气。在安徽石油的转型路上,“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抽象概念,而是刻进每个环节的生存法则。大众站的“光储充换”系统,用智能算法让光伏电优先用于充电,多余的电存进储能设备,夜里再“反哺”电网,把每一度电都“聪明”地用起来。技术创新的背后,是国企的“破局勇气”。当传统加能站还在等客上门,安徽石油主动拆掉围墙,把加能站变成“能源生态综合体”;当行业还在纠结油电孰优,他们用“油是基础、气是重点、氢是方向、电是趋势”的战略定力,画出清晰的转型路线图。这种勇气,不是盲目冒进,而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

        变的是未来,不变的是“共生”的信念。安徽石油的转型早已超越了“企业自身发展”的范畴。它带动了全省8座油氢合建站的建设,拉动了光伏、储能、氢能产业链的升级,让新能源车主告别“续航焦虑”,让长三角物流成本下降,把加能站变成社区的“生活驿站”。这些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能源转型,从来不是“少数人的革命”,而是“多数人的幸福”。当能源企业从资源提供者变成生活共建者,当技术创新从效率工具变成幸福载体,我们离“能源至净、生活至美”的愿景,从未如此之近。

责任编辑:曲绍楠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