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大庆石化聚焦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数智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8月16日,大庆石化聚烯烃部低压装置C线完成转产,顺利下线100余吨C型氯化聚乙烯树脂新产品,即将发往下游加工企业。新产品的成功产出,进一步丰富了大庆石化产品矩阵,为拓展细分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这一成果标志着大庆石化成为中国石油首家生产该类产品的企业。
中国石油锚定今年整体基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积极应对异常严峻复杂形势,以实施“四大攻坚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大庆石化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实干担当作为,练硬功、提质效,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今年前7个月,11项续建和新开工项目按期建成达产达效,新产品及高效产品产量同比增加1.38万吨,橡塑产品在东北市场占有率提升6.59%。
创新引领攻关新产品核心技术
8月16日,大庆石化化工一部工艺副主任工程师刘爽在造粒机前仔细检查高韧性ABS颗粒。4月,公司研发的高韧性ABS树脂低温抗冲击性能获得客户的认可,打通了市场销路。
大庆石化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集团公司部署上来,在突破技术瓶颈、深化产业转型、筑牢安全根基等方面持续探索,生产经营呈现稳中有进良好态势,于服务国家战略、践行央企担当的过程中展现出积极作为。
突破壁垒,科研攻关。面对ABS高端市场几乎被进口材料垄断的实际,今年以来,公司科研人员与销售人员深入市场,精准锚定抗冲击性、低温稳定性等目标,重启PB小试装置开展专项攻关,历经数百次试验,攻克配方兼容性差、高黏度加工难等技术瓶颈,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抗冲击性能。“目前,高韧性ABS树脂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刘爽说。
在特种ABS树脂领域实现技术与效益突破的同时,大庆石化在装置不停车的情况下成功应用在线清洗技术,保障装置连续稳定运行。5月,12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的核心设备进料换热器因长期运行出现结垢,系统压差持续升高,装置面临停工检修风险。炼油二部创新应用降温液化溶解的在线清洗技术,将480℃的气相重整物料降温液化,利用其中的芳烃组分溶解清除换热器内堵塞物,避免了传统停工检修带来的工况波动和效益损失。
“截至目前,装置已稳定运行2个多月,各项指标运行良好。我们正在固化工艺规范,为同类装置的检维修工作提供借鉴。”炼油二部三级工艺工程师李建锋说。
1—7月,大庆石化乙烯综合收率同比提高0.12%,双烯综合收率同比提高0.13%,炼化一体化布局增效显著。
绿色转型绘就生态发展新图景
8月16日,大庆石化新建RTO废气处理设施已投用20天。无人机红外镜头中,新设施运行状态清晰可见,热成像图谱呈现均匀的蓝绿色调。这抹“达标色”的背后,是让废气处理更加安全,更为精准。
大庆石化抢抓机遇,以项目为抓手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绿色低碳发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价值链条,让每一份资源物尽其用。
自动化改造提升传统产线效能。“新注蜡系统的精度误差比硬币厚度都小,既节省人力又减少浪费。”炼油二部设备技术组管理人员姬长委说。
大庆石化对运行几十年的石蜡成型装置进行自动化改造,新注蜡系统采用电控操作与机械微调设计,使每块蜡的重量精确达到5公斤。“过去,每袋要多加50~100克的碎蜡用来平衡重量,现在精准控制后,每年增效超300万元。”姬长委算了一笔账。
厂区外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整齐排列的光伏板阵列格外醒目。这是大庆石化携手大庆油田、大庆市龙凤区政府共同开发的水面光伏项目,今年1月并网以来累计输送绿电2339.5万千瓦时,占公司绿电使用量的17%。
与此同时,依托项目集群建设,大庆石化构筑起绿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优化40万吨/年高浓度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生产运行,持续为大庆油田驱油增产提供关键原料;全密度二装置除尘提质、锂电池隔膜聚乙烯生产设施优化等项目在今年相继落地。
截至8月16日,大庆石化新建17万吨/年催化干气C2回收装置,已稳定投入运行百余天。这套装置采用一段PSA变压吸附工艺技术,可高效分离催化裂化干气中C2组分作为优质原料供给裂解装置,预计年产富乙烯气超7万吨;副产品废气进入燃料气管网循环再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数智融合技术筑牢安全底线
8月16日,大庆石化消防保卫联合指挥中心内,LED屏实时汇集生产监控、危险源、围墙周界安防等多路监控信号,消防指战员紧盯厂区内外情况。
这套智能应急系统深度整合了消防、保卫、生产等相关数据。一旦发生警情,系统会自动锁定位置,“一键群呼”功能使多部门同步响应,消防首车出动时间也缩短至45秒,用“数字防线”筑牢安全底线。
“系统投运一年多来,我们预警并协同处置了多起潜在风险,将‘事后救火’转变为‘事前防御’。”大庆石化消防支队战训防火科管理人员杨启旺表示。
大庆石化坚持创新第一战略,突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全域安装感知“智慧之眼”。“保温层破损点温度偏差2℃~3℃,都逃不过它的眼睛。”飞行器操作人员李雪岩介绍说。在卧龙管带上空,利用无人机红外镜头扫描管线,实时生成热力图。这种巡检方式,仅仅是大庆石化“天眼”系统的一部分。
在机泵在线监测系统上,各类设备机械参数实时呈现,只需员工点开预警记录,系统就能预判萌芽阶段出现的问题,避免可能导致的停工损失。
流程优化打造“最强大脑”。大庆石化乙烯二部技术人员利用流程模拟软件进行工艺优化,模拟完成原料切换方案,切换后乙烯收率预计提升0.27%。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让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目前,流程模拟技术已覆盖公司50余套装置。乙烯一部通过模拟优化管网,盘活卧龙管带的闲置管线,每年可节省运输成本200余万元。
如果说绿色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那么数智化就是加分题。大庆石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促进数智技术与生产管理深度融合。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升级,从绿色发展到智慧赋能,大庆石化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扎实写好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郑 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