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销售
【销售】构建油库安全管理双重预防机制
2025年11月17日 16:04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谢业鑫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系统分析油库安全风险特征,构建双重预防机制,为石油企业油库安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油库作为石油产业链的储运枢纽,其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明确提出,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为油库安全管理设立了新的标准与要求。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油库安全风险特征,创新性地提出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的协同运行模型,从而探索出符合我国油库特点的安全治理路径,为石油企业油库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油库安全风险特征分析

  油库特殊的作业环境决定了其安全风险的高度复杂性。从风险类型上看,油库广泛存在火灾爆炸风险、毒害气体泄漏风险、静电积聚点火风险、罐体结构疲劳失效风险以及设备运行异常所引发的次生灾害等多种隐患,这些风险具有突发性特征,极易在短时间内演化为严重事故。

  从成因机制上分析,油库的安全风险往往源于多个因素的叠加,包括设备老化、密闭作业空间通风不足、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现场监测预警滞后,以及高温天气或雷电等外部环境干扰。而在油品装卸、储存、倒罐和清罐等作业过程中,如未严格落实安全技术措施,也极易导致风险失控,造成火灾爆炸等严重后果。

  油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构建

  油库安全风险识别是双重预防机制的基础环节,需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覆盖储罐区、输油管道、装卸作业等区域。LEC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通过事故可能性(L)、暴露频率(E)及后果严重程度(C)的乘积量化风险值,适用于常规作业风险筛查,如输油泵房机械伤害或电气火灾的初步评估。

  对液化烃储罐等工艺复杂区域,需通过系统性偏差分析识别隐蔽风险,如安全阀失效、法兰密封缺陷等。现代油库应引入动态识别手段,如基于腐蚀监测数据的管道薄弱点预测,或利用热成像仪捕捉储罐外壁温度异常,风险识别要整合历史事故数据、设备运行日志及员工反馈,形成多维度的危险源清单。

  油库风险除了要结合传统二维矩阵(可能性×严重性)的分级,还要引入“可控性”作为第三维度,构建红(重大)、橙(较大)、黄(一般)、蓝(低风险)四级分类体系。通过对油库10个典型风险点的三维风险评估数据分析,可见风险值(R=L×S×C)的分布呈现显著层级特征,其中储罐腐蚀穿孔风险值高达60分,与输油管道泄漏(48分)、储罐雷击起火(30分)共同构成红色等级高风险集群。三个风险点均具有“中高可能性(3~4分)与极高严重性(4~5分)”的共性特征,尤其当叠加中等以上可控性缺陷时(如储罐腐蚀穿孔可控性仅4分),风险值呈现几何级数增长。

  中风险橙色等级由消防泵故障(32分)和油气浓度报警失效(27分)组成,前者因严重性与可控性双高得分,后者则源于三维指标均衡偏高。装卸区静电火花虽具有最高可能性(5分),但因严重性中等且可控性优良(1分),最终风险值仅15分,与防雷接地电阻超标(12分)同属黄色等级,印证了可控性在风险调节中的关键作用。

  低风险蓝色等级中,作业人员违规吸烟虽发生频率高(4分),但得益于后果轻微(2分)和易控特性(1分),风险值被有效压制在10分以下,而排水系统含油超标因三维指标均处于最低水平(1分),成为风险谱系中最安全的环节。

  隐患排查治理动态化机制

  油库隐患的科学分类是高效治理的前提,要从管理缺陷和实体缺陷两个维度构建分级、分类体系。通过对油库隐患三维评价维度的系统分析,构建了覆盖发生频率(F)、整改难度(D)和影响范围(A)的量化评估体系。

  发生频率维度采用五级评分制,其中年发生≤1次的低频隐患赋1分,季度发生的隐患赋3分,而月发生≥2次的高频隐患则赋5分,该评分严格基于近3年隐患台账的统计分析,确保数据客观性。

  整改难度维度从实施层面分级,1分对应可直接处理的简单问题(如标识更换),3分代表需要制定专项整改方案的中等难度问题(如设备局部维修),5分则反映需投入技改资金的复杂问题(如系统升级改造),其分级标准与企业实际整改成本核算体系挂钩。

  影响范围维度依据GB 50074标准进行空间界定,1分限定于单台设备影响,3分扩展至装卸区等局部区域,5分则适用于波及全库区的系统性隐患,其分级方式有效衔接了行业规范要求。三维评价体系通过F×D×A的综合计算,实现了从低频易改到高频难改的全谱系隐患量化表征。

  双重预防机制的协同运行路径

  双重预防机制的高效协同以智能化信息平台作为基础,同时构建风险与隐患数据联动的动态管理系统。平台架构应以风险电子地图为核心,集成储罐腐蚀监测、可燃气体报警、作业许可审批等多源数据,实现红、橙、黄、蓝四色风险区域的实时可视化展示。平台功能模块要涵盖风险库动态更新、隐患整改跟踪、预警阈值设置等环节,如装卸区静电接地电阻超标自动生成维修工单,同时关联附近动火作业审批流程的临时冻结。大数据分析模块可挖掘潜在规律,据此提前调整季节性巡检计划。信息平台应支持多级互联,企业端与政府监管平台数据互通,保证应急预案联动响应。

  双重预防机制的持续优化要嵌入PDCA循环,形成螺旋上升的改进通道。计划阶段(P)要结合年度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目标;执行阶段(D)通过季度专项检查验证措施有效性;检查阶段(C)侧重效果审计,采用“双随机”抽查方式,对比电子台账与现场状况的一致性,避免虚假整改;处理阶段(A)在于标准化成果,把临时性措施转化为管理制度,如将临时设置的液化烃装车区防爆摄像系统升级为标配设施。循环周期要差异化设置,储罐区每半年开展全面PDCA循环,辅助作业区可延长至一年,但突发事故后必须启动紧急循环复盘。

  近年来,随着石化产业的监管要求趋严,传统经验型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复杂风险,因此要向数据驱动、系统防控的现代治理模式转型。双重预防机制的提出,既是对“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理念的实践,也是对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的深层重构。

  本文作者单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新津分院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