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资讯  >  国内
破局离网制氢!CPECC华北分公司以“柔性技术”激活新质生产力
2025年11月21日 22:47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导语】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氢能已成为能源体系低碳转型的关键支柱。截至2025年11月20日,应用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CPECC华北分公司)自主研发技术的大唐多伦国能清水营两大国内典型示范项目,累计柔性稳定运行时长超20个月。这标志着我国在柔性制氢与化工耦合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硬核科技打造“新质生产力”。

01 绿氢蓝海,柔性为王

我国已稳居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引领者地位。据《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绿色氢能产能超15万吨/年,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然而,风光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电解槽稳定运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源-网-氢-储-化”全系统协同难度大。在此背景下,2025年国家密集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新能源全面入市”的136号文、“绿电直连”相关的650号文以及“细化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费用”的1192号文等,均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向“柔性离网”方向发展。

什么是“柔性制氢”?它是指通过对源荷规模匹配、制氢-化工系统变负荷调节、储运系统高适应性及公辅系统快速响应等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实现“荷随源动”——即让制氢功率实时跟随风光出力动态调节,从而大幅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降低弃风弃光率及单位氢气成本。

02 软硬结合,落地见效

华北分公司依托多元技术创新路径,在“硬技术”与“软实力”两方面实现突破:

攻克柔性技术瓶颈: 研发动态控制、宽工况适应性提升、冷热集成等关键技术,形成完备成熟的技术体系。实现了在波动性电源下,制氢系统的快速启停与平稳安全运行,保障生产高效稳定。

落地智慧工厂模式: 首创“黑屏操作”智慧运营模式,颠覆传统“人盯屏”生产范式。通过数据孪生技术深度融合全量数据,打通智能控制、生产调度与安全管控系统,实现中控端全流程智能化决策与场站“无人化巡检”闭环管理。该模式落地后,系统响应效率达秒级水准,赋能大唐多伦项目建成国内首个绿氢智慧化标杆工厂。

03 标杆项目,实绩斐然

上述技术已在国能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一期项目(清水营制氢站)和大唐多伦15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科技示范项目中成功应用,助力两项目入选国家第一批氢能试点项目。

Ø 国能清水营制氢站

规模: 15000标方/小时

路径: 光伏间歇电解水制氢→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制合成氨

实效: 2024年9月投产至今,制氢装置在间歇、波动工况下均运行正常,辅助设备及系统全部安稳运行。

 

Ø 大唐多伦制氢站

规模: 14000标方/小时路径: 风光耦合电解水制氢 →甲醇合成装置和聚丙烯装置

实效: 2024年12月至今,各工艺参数波动范围均在允许误差之内。其中,2000标方/小时碱性电解槽连续运行超2000小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04 深耕全链,助力变革

近年来,华北分公司始终贯彻中国石油“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在绿氢领域成果丰硕:

Ø 形成制储运加全链条12项核心技术;

Ø 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集团技术秘密等成果30余项;

Ø 自主研发的《万吨级高效柔性绿氢制备与智能调控成套技术》经行业权威鉴定为国际先进;

Ø 完成了国内首条具备掺氢能力的天然气长输管道、首条高压大口径纯氢管道、首座绿氢智慧工厂、亚洲首个深地盐穴大规模储氢库等多个标杆项目。

未来,华北分公司将持续践行“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理念,推进智慧化、数字化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创新,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更强“石油动力”。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