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梦想的力量
2016年02月08日 14:42 来源于     作者:刘淑菊/彭旭峰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在“十一五”进入第四个年头的时候,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长庆油田陇东生产指挥中心调研。当他了解到长庆油田向3000万吨/年油气当量快速冲刺的发展前景时,非常高兴的说:“你们的发展进步巨大,发展潜力很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好企业,创和谐典范、建西部大庆。”

  长庆油田的潜力的确很大。早在40年前,一位智者就对长庆油田做出这样的预言,“路修多远,油田就有多大”,“压开延长统,就是世界级大油田”。

  这位智者就是石油部的老部长康世恩。从那时起,“成为世界级大油田”就成为长庆人的梦想。但这个梦想显得那么遥远,一直到习近平主席视察长庆油田的2009年6月,原油产量刚刚要跨越3000万吨。

  潜力的最终挖掘,“世界级大油田”和“创和谐典范、建西部大庆”目标的最终实现是在“十二五”。

  “十二五”这五年,长庆油田提前两年实现了油气当量5000万吨/年的目标,正式跨入世界级大油田之列。5000万吨,意味着长庆油田从此成为国内第一大油气生产基地。我国国内每生产6桶油气,就有1桶是出自长庆。

  连续几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都会在年初关注长庆油田的进展。各大媒体连连惊呼:长庆油田的年产量已经达到4000万吨!4500万吨!5000万吨!长庆油田从来没有如此被深刻的认识、广泛的关注、殷切的期待。长庆油田“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对我国依靠自主创新破解致密性油气藏开发世界性难题、实现超低渗油气田有效开发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传统石油工业如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具有重要创新和示范作用。

 

 

爆发力:提前两年圆梦

 

 

  在长庆油田技术发展处处长赵勇的眼中,鄂尔多斯盆地就像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盆地一样,充满神奇的机会。

  就是在这里,长庆油田实施了5000万吨/年的发展规划。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这是继大庆油田开发之后,最为激动人心的油气田开发建设大工程。它借助我国航空航天、军工、电子、信息等跨行业先进技术,集成创新并应用于油气开发、管理的关键环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生产、管理方式,驱动传统石油工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

  在这个以长庆人为主角的“圆梦计划”里,总计投资2700多亿元。每年的钻井口数8000余口,钻井进尺近2000万米。800到1000台钻机忙碌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仅钻井工程的工作量,就达到2004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旗下各油田的工作量总和。

  其实,长庆油田并不是个天赋很高的“苗子”。

  渗透率是评价油田“天赋”的重要指标,指的是油气在地下孔隙中运移的能力。国际上把渗透率小于50毫达西的油田划为低渗透油田。长庆70%的油气田甚至不在低渗透的范畴,而是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的超低渗油气田,属于国际公认没有开发价值的“边际油田”。

  “如果说中东油田的地下像发面馒头,里面有很多孔洞,那么长庆油田地下的情况就像死面饼子。”赵勇说。

  一名记者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滴水滴在商店里买来的磨刀石上,5秒钟之内,水就可以完全渗入石头里;而滴在长庆油田油层岩样上,1分20秒才基本渗完。这说明长庆岩芯比磨刀石还要致密。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长庆依然建成了大油田,唯一的解释就是“用功”。

  长庆油田“用功”到了更改“下限”的地步。中国第一个特低渗透油田,是长庆的安塞油田。安塞油田达到百万吨的成就,促使低渗透油田开发在全国迅速推广,数十亿吨储量得到了有效动用。为此,中国石油界动用低渗透的界限从50毫达西逐步下降到20、10、5、1毫达西。再到后来,连0.5、0.3(天然气0.1)毫达西的开发实验也在进行。

  “低渗透标准的演化和不断下移,恰恰反映了技术进步的发展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这样说。长庆油田依靠技术创新,一步步缩短与“世界级大油田”的距离。

  要实现这个看似高不可攀的梦想,首先要有储量基础。长庆油田的“用功”首先体现在这里。

  目前我国油田储采比基本是在11左右,也就是说每开采1吨油,就保证有11吨的储量可以动用。长庆油田的储采比是多少?经过“十二五”期间的飞速发展,其油田的储采比保持在16~17,气区的储采比为26左右。这意味着长庆油田至少夯实了20年的稳产基础。

  “十二五”期间,长庆油田新增石油探明储量年年超过3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和基本探明储量年年超过5000亿立方米。在油气储量增长方面,长庆油田在中国石油集团中独占半壁江山。

  尤其是苏里格气田。2007年以来,苏里格气田连续8年新增规模储量超过5000亿立方米。2015年这个数字更达到了近7000亿立方米。

  “估计5到10年之内,国内都找不出第二个能与苏里格媲美的气田了。”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刘新社腼腆地笑着,表情像是在夸奖自家争气的儿女。

  解决了资源接续问题后,长庆油田的第二个“用功”体现在破解了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形成了效益开发模式。

  过去开发一个百万吨油田需要5~8年,现在用2~3年就可以实现一个油田的规模开发。姬塬油田、环江油田、华庆油田、苏东气田、神木气田都是在没有探明储量的情况下,实现了当年探明、当年建产。

  “用功”的结果就是快。

  一个“快”字反映了长庆油田的爆发力。按照长庆油田不成文的规矩,项目部的原油产量上了百万吨,就有资格升级为采油厂。

  2012年12月20日,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第三项目部正式更名为采油九厂。

  2014年6月,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第二项目部正式更名为采油十厂。

  2015年2月,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第四项目部转型升级,成为采油十一厂。

  几乎同时,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第一项目部正式更名,自此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成立,

  …… ……

  一个个新加入“序齿”的采油厂犹如雨后春笋,伴随着长庆油田5000万吨/年的步伐纷纷亮相。

  20万人参与的油气大会战,每天都在创造新的纪录。日钻井进尺超过10万米, 2000米深的油井平均7天完钻,3000多米的气井15天完钻;建设集气站、联合站、大型天然气处理厂的周期,分别缩短到一个月、三个月、半年,效率提高了一倍。

  五年时间,长庆油田的油气当量增长1967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128%。继2013年油气当量突破5000万吨后,2014、2015年保持55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长庆油田,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油田的新领军人物。 

 

 

创新力:互联网+的最美诠释

 

 

  凡是不能打败你的,必将成就你。

  这句话长庆油田体会甚深。

  长庆油田所辖大部分作业区“蜗居”在山沟沟里。在著名的“好汉坡”,员工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只是为了到油井边看上一眼,生产方式传统而效率低下。

  在实现“世界级大油田”的梦想之前,长庆人已经遇到了很多拦路虎,比如资源差、技术难、成本高。他们有信心一一克服。不过,还有新的拦路虎——人的约束。

  中国石油给长庆油田的梦想提出了一个约束条件——“将员工控制在7万人”。如果按照当时的普遍水平,5000万吨产量至少要20万人才够。

  长庆怎么能做到以“7万”当“20万”?

  他们将当今前沿的科学技术嫁接到石油行业,带来了信息化的全面应用。

  世界500强之首沃尔玛公司,制胜秘诀是“四个一”:“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张网,供货的一条龙,管理的一棵树。”沃尔玛靠着一颗自己的卫星,通过计算机系统将14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整合成高效的运作网络。这张“网”就是现在人们说的互联网,也是当时长庆人学习的目标。

  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刻改造影响了多个行业,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ITFIN)等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典型代表。但互联网+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即使在今天,国家号召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的改革,也有很多企业步履维艰,更何况是当年。当时,尝试数字化的油田少之又少,因为困难太大、不确定因素太多。

  然而,对于蜗居西北但怀揣5000万吨梦想的长庆油田而言,却是别无选择,数字化几乎是必然的路径。

  这种选择让长庆油田发生了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变化。

  新投产油区,生产一线用数字信息、网络传输、自动控制、远程监控等高科技元素,让井区和倒班点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作业区与联合站合建。他们创造了“电子巡井”、“远程监控”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用机器设备替代和节约人力,解决了“井多难管”问题。

  长庆人自主研发的“智能增压撬”被广泛应用,一台设备就涵盖了增压站的所有功能,原油从井口输到联合站,由过去四级布站变成了两级布站,简化了中间环节,减少了人力资源。

  智慧起来的油田让员工的工作方式、生存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采油工从“蓝领”变成了“白领”。

  “以前,我们哪儿能穿着这么干净的工服上班啊!”西峰油田董二转联合站员工唐丽萍爱惜地抻了抻自己的衣襟。她曾经背着几十斤的工具包辛苦巡井,如今巡一口井只需在操作间花上10分钟。

  “位于苏里格气田的这口水平井钻井施工,马上打到目的层了!”“位于马岭油田的这几口致密油开发试验井,日产液量一直很稳定!”办公地点在西安的勘探开发研究院数字化油藏中心主任王娟,在电脑上查询着数百公里外的钻井施工及采油井实时生产情况。

  井位可以在办公室部署,距离可以在电脑上丈量,生产一线的实时数据可以随时在网上查看……无论是一线操作员工,还是科研人员,都开始了与智慧油田的共舞。

  “长庆油田开发的生产数据采集系统,让生产一线‘采、储、管、用’等实时数据,不但有了传输通道,而且可以实时自动生成报表。”王娟说,“目前长庆油田关进大数据‘笼子’的各类井,有10万多口。”

  横向上可以浏览整个油气区的地形地貌,纵向上可以看清每一个油气层的地质构造;大的可以看到每一个油气区块的井站分布、管道走向,小的可以看到一个输油站、一口油井输油、出油量的实时变化。应用大量的实时数据,管理技术人员手持鼠标,就可以随时对油气田勘探评价,对油气田产能建设实施部署调整和论证,对测井、水平井随钻导向、油气井压裂等进行远程监控,通过对油田生产中反馈来的所有数据动态分析后,根据需要可以及时对开发方案进行科学调整。

  “大数据全副武装下的长庆油田,目前已整合集成钻井、录井、测井、试油气、分析化验、油气生产等19个类别的基础数据2亿多条。”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负责人说,“在这里,从油田勘探到开发,从地面到地下,只要你需要的数据都能找到。”

  大数据时代,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油田在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数字化对工作效率的提升,让油田大尝甜头——好多过去几人甚至几十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利用大数据平台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过去完成一张油井的油藏剖面图可能需要几个小时,而现在只要几分钟。

  如今,长庆油田人均油气当量从整合时的295吨提高到目前的659吨;单井用人由整合时2.99人减少到目前的1.06人。油气主业人员比例从整合时的51.9%提高到目前的84.3%;一线人员比例从整合时的49%提高到目前的66.7%,实现了用7万人管理5000万吨/年的大油田的初衷。

  说长庆选择了互联网是对的,但同样可以说是互联网选择了长庆。因为互联网选择了长庆油田,长庆油田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为更多的上游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亲和力:和谐典范惠四方

 

 

  18年前,还很年轻的赵勇来到北京参加世界石油大会。

  “俄罗斯石油公司、道达尔公司、雪佛龙公司,都将石油工业的发展与人类现代化生活、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完美结合,让人实际感受了石油工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时应该承担的经济和环境责任。”赵勇感喟万千。

  赵勇当时并没有预料到,18年后的长庆油田在环保、安全等方面通过追赶并不逊色于这些国际同行。

  在追求“世界级大油田”的梦想中,上产固然是个硬指标,但并不是唯一指标。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全面建设,也是一个卓越企业应有的担当与追求。

  长庆油田作业区域横跨陕、甘、宁、内蒙古、晋五省区。与几万口井、上万座井站和2000公里长输管道共存的,是42条河流、16座水库、10个水源保护区、6个自然保护区、1个林场。复杂、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让长庆人战战兢兢。

  在长庆油田科技馆,记者看到了他们精心整理的各种心得:以黄土塬为主的“黄土塬区生态保护模式”;以流域为主的“敏感区生态保护模式”;以沙漠为主的“沙漠区生态保护模式”;以林缘为主的“林缘区生态保护模式”;以大气为主的“空气质量保护模式”……

  “开采油气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顾此失彼的事不能干!”这是长庆油田生态保护的宣言。

  壳牌是HSE体系的先行者。长庆油田近水楼台,在与壳牌合作的过程中,悉心学习壳牌的HSE心得。也可以说,长庆油田如饥似渴地向一流企业学习着所有能够自我提升的管理思想。

  “2014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很多采掘类企业受到了很大冲击,但长庆油田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就是因为我们早就开始学习壳牌、全面推广HSE了。”长庆油田企业管理处副处长范存孝说。

  长庆油田“十二五”期间做的几件环保大事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关于含油污泥的处置。

  在石油的开采、集输、处理过程中,都有可能形成含油污泥。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随意堆放或草草掩埋,不仅会污染土地,而且给油田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同样是含油污泥,如果是泥浆就可以加入长庆油田钻井液“不落地”处理计划。第一口试验井已经在苏里格完井。完井后的废弃泥浆经过处理可用于下一口临近的井,实现循环利用。采用新工艺后,井场不再开挖泥浆池,钻前工作不需要动用大量的土方工程,钻后治理中也不再需要对泥浆池回填,恢复植被的费用低、周期短,环保效果十分显著。

  对于很难重复利用的污泥,长庆油田则进行了围剿,在陇东、靖安、安塞、吴起等地区建立了规模不同的污水处理站及固体废物处理回收场所。

  “对含油污泥的回收处理,不仅消除了污油泥对油区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改善了油田的环境质量,带来了积极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能回收油泥中80%以上的原油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创造经济效益,变废为宝,实现长庆油田含污油泥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长庆油田安全环保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采油二厂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陇东油泥处理站。该站每年能够处理1.6万立方米含油污泥。采油二厂安全环保科科长李中和表示:“油泥处理厂运行以来,从处理的油泥中再次回收原油200多吨,不仅将油泥‘榨干吃尽’,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含油污泥处理的环保难题。”

  采油三厂经过对国际、国内油田行业的含油污泥处理技术进行调研后,选用了热项分离技术,在生产区域中心位置建设含油污泥处理厂。

  长庆油田还致力于自主研发含油污泥处理技术。2015年,作为油田治理井场落地油泥主体技术的含油污泥微生物处理技术,已在长庆的陇东、姬塬、安塞等油区广泛实施,达到油泥及石油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理与生态修复目的。

  今日长庆,从很多细节中都能找到低碳环保的亮点:苏里格气田用太阳能、风能发电;油井伴生气由过去燃烧排放,变成了液化气和电能;推广丛式井组开发模式,10年节约土地25万亩;对油气区公路、厂点、井站的规划、设计、建设与布局,赋予工业美学内涵,与生态环境自然协调;数万口油、气井,上千座油气站、库,镶嵌在青山沟壑间,构成了高原大漠的美丽风景,成为创建全国“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典范。

  长庆开发的天然气本身就是一种绿色能源。长庆油田建成了中国目前最大产气区,累计生产天然气2700多亿立方米。油气区所在地五省(区)及华北、中原地区40多个大城市的居民用上了长庆生产的天然气。北京、天津、西安等大城市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也用长庆天然气做燃料。

  油井伴生气综合利用,成为长庆油田奉献清洁能源的又一亮点。他们通过回收油井伴生气,生产液化气和轻质油,每年创造上亿元的效益。剩余的干气用来发电,又成为油田开发的增效点。这几年,用油井伴生气做动力的燃气机组,已覆盖到吴起、白豹、姬塬、西峰、安塞等11个油田,年发电量超过5000万千瓦时。  

 

 

文化力:“我们有中国最好的员工”

 

 

  与油气增长相伴而随,长庆油田推进着先进理念实践行动。“西部大庆,文化同行”活动,从基层管理文化创新实践,到宏观层面的科学发展布局,把先进文化理念渗透到油气田建设、开发、管理领域,将建设美丽长庆的梦想变成现实。

  采油六厂杨四井区坐落在陕北连绵大山的深处。井区不大,只是长庆油田万千小站中的一个。这里曾经是个落后的井区,员工没有精气神儿、团队矛盾多、工作没起色,是个发配“刺儿头”的收留所。

  后来,他们开始了家园文化建设。

  老徐师傅帮同事代领了500元奖金,回去后怎么也找不到了。井区长张超超带着人沿路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张超超灵机一动,偷偷从自己口袋里摸出500块钱丢出去,总算“找到了钱”。老徐晚上洗衣服,才发现了工衣口袋里的奖金。

  小余很有艺术细胞,擅长书法,可就是不安心工作。“发配”到杨四后,站长要求他每周到其他井场转一转,自己找差距,争取把井场管护成杨四的标杆。小余大感兴趣,不到两个月,还真把这个井场干成了标杆。

  在杨四井区长的眼里,每个员工都是人才。只有大家都成长起来,这个“家”才会越来越好。几年间,从这个井区走出了40多名骨干。这其中就包括小余。杨四从站长的“滑铁卢”,变成了优秀干部的“黄埔军校”。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让员工其乐融融地求作为、多作为。”采油六厂党委副书记薛连军说,“家园文化建设起来后,我感觉到,我们的员工是最好的员工。”

  杨四井区“家园文化”建设,是长庆油田12个最佳“理念实践”基层示范点之一。在建设“西部大庆”过程中,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点,“理念实践”已从公司决策层、管理层传递渗透到油气生产一线井站。其核心内容是“有好的观念引导、有好的方法改进、有好的机制创新、有好的经验分享”。理念实践过程就是“向最好的学习,把每一项工作干到最好”的过程。

  经过5年的试点培育,一线井站“家园文化”、自主管理文化、安全文化和创新文化等,被推广应用到全油田。这些来自顶层设计,在基层工作实践中创造形成的先进理念、典型做法、成功经验,已被转化为油田推动发展的持久动力。

  “理念实践就像一连串的短跑。每一次到达并不意味着跑步结束,而是在回头看的基础上调整动作、再次起步,能量的累积总会到达‘飞轮自转’的那一刻。它和游泳、骑自行车也=是一样的,起步很难,但当学成以后会形成条件反射和思维惯性,终身不忘。”长庆油田企业文化处处长许四德表示。

  理念实践的成功,只是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的第一步。企业文化与其他管理机制的最大区别是时间的积淀。企业要打造优秀文化,其实是在引导和帮助员工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长庆油田形成了“理念+观念+工具”的实践方法,文化在行为习惯中生长积淀,“尊崇标准的工作文化、持续改进的创新文化、经验共享的学习文化、通力协作的团队文化、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已经开始扎根、发芽。

  理念实践为“西部大庆”奠定了强大的文化根基,也让“文化同行”走得更稳健更有底气。通过“西部大庆文化同行”系统工程,长庆人把“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文化积淀,与油田自然禀赋融合,吸纳了“好汉坡”精神、苏里格精神、“山丹丹”精神的内涵,锤炼了长庆“磨刀石”精神,历练形成包括价值理念、长庆英模、阵地、故事、格言、歌曲等内容的“磨刀石”文化体系,为“西部大庆”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