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从下游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是石化“四小龙”共同的发展轨迹。
如果狭隘点看,这仅仅是登上“财富榜”的四家民营石化企业:在2018年财富中文网发布的《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恒力股份、桐昆股份、恒逸石化和荣盛石化皆入榜单,再次刷了一波存在感。以荣盛石化为例,其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705亿元,总资产达621亿元;恒力集团2017年总营收则达到3079亿元。
这一排行榜是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的中国上市企业在2017年的业绩表现进行评估的。由于表现亮眼,这四家公司被分析人士称为石化“四小龙”。
如果梳理这四家企业的发展脉络与理念会发现,它们亦折射出我国石化行业的 市场变化、技术革新、政策变迁以及合作格局。随着大炼化项目的陆续投产,不难看出,四小龙正在“炼出”一体化优势。
“巨无霸”集中登场
2018年12月26日,对于恒力股份来说,是一个大日子。
这一天,辽宁省一号工程—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在大连长兴岛投料开车。
“大连长兴岛作为北方第一大岛,背靠辽东半岛,面向渤海湾。恒力项目所在的大连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被赋予了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的历史使命,也肩负着助推东北地区振兴的重大责任。”恒力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若干的“之最”和“第一”成为这一项目的前缀:规划为40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远期规划6000万吨/年)的恒力炼化项目,不仅是我国炼油行业对民营企业放开的第一个重大炼化项目,而且是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上下游装置关联度最高、配套最齐全的炼化项目。
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锦说:“这个项目建成达产以后,意味着我们国家在高端石化行业是一个跨越,对东北振兴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促进。同时,对于辽宁‘油头大、化尾小’的现状,我们这个项目提供了大量的化工原料、基础原料,也为辽宁精细化工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恒力石化产业园,恒力集团已建成世界单体产能最大的PTA工厂,又相继启动了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150万吨乙烯/年项目。预计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3000亿元,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无独有偶。
2018年12月14日,盛虹石化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
进入2019年,这样的巨型项目还将一一落成。荣盛石化主导的舟山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将正式建成。其董事长李水荣直言:“项目投产成功后,荣盛石化的规模将翻一番,意味着‘再造一个荣盛’。”
据介绍,这个项目第一期2000万吨/年,投资800多亿元。
在我国,4000万吨/年的规模以单一基地、一次性统筹规划的炼化项目是比较罕见的。位于舟山的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的炼油规模,将超过目前美国的最大炼厂Motiva。
而在国外,“巨无霸”也将远航。落子于文莱的恒逸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也预计于今年投产。
时势造英雄。
2015年,国家发改委制定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该规划提出,将推动石化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七大世界级石化基地。规划称,到2025年,七大石化基地的炼油产能将占全国总产能的40%。这被视为近年来炼化项目集中投产的大背景。
从股权构成来看,“四小龙”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恒力集团持有大连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100%股权,恒逸石化持有恒逸文莱炼化一体化项目70%股权,荣盛石化和桐昆股份分别持有浙江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51%和20%的股权。
随着这些民营“巨无霸”的登场,它们也从PTA、聚酯等下游化工产业向上游PX、炼油方向延伸。业内人士认为,这将对中国的石化行业带来巨大影响。
从布到油
对于炼化企业来说,从炼油到生产化纤布料并不奇怪,是常规动作,但“四小龙”走的却是一条相反的路。
有人形容恒力股份的发展史,是“从一匹布到一滴石油”的过程。
1994年,年仅23岁的陈建华用走南闯北做丝绸贸易攒下来的369万元,收购了濒临破产的镇办企业吴江化纤织造厂,开创了当地私人独资收购集体企业的先河。他也成为苏州吴江第一批民营企业家。
1998年,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恒力却“逆流而上”,投资2亿元“逢低吸纳”购置了1万台织布机,迈出跨越式发展的一步。2002年,产业规模扩大了,陈建华投资32亿元,成立了恒力化纤有限公司。
2010年,陈建华登上大连长兴岛,决定将这里作为恒力进军石化产业的登陆点。靠着装置规模大、运营成本低的优势,恒力在PTA大装置市场中站稳脚跟。
2017年,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这一国家对民营企业开放的第一个重大炼化项目,被列入国务院文件。
从下游到上游,恒力股份走了一条与传统炼化企业不同的路。
同样大手笔投资上游的荣盛石化,也是从8台梭织机起步的。1989年,因为看好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景,李水荣倾家投入20多万元,租用了6间闲置平房,买了8台梭织机,聘用20多名工人,开始创业。
荣盛石化于1995年正式成立,公司自成立起便明确了“向上游进发”的目标,并逐步确立了“纵横双向”发展战略,即纵向不断向上游拓展产业链,横向不断研发新型化纤产品,提升差别化率。
1996年,国内纺织化纤行业遭遇寒冬,荣盛石化果断放弃织布业务。公司从日本引进先进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切片纺涤纶长丝及加弹设备,从传统纺织业向上游化纤行业转型。
2002年,公司年产20万吨聚酯及直纺长丝项目建成并投产,主业架构由PET切片纺长丝及加弹向聚酯、熔体直纺长丝、加弹一体化生产转变。随后,公司通过投资逸盛石化继续向上游PTA(精对苯二甲酸)产业延伸。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全球金融危机,但荣盛石化仍然奇迹般地穿越了周期的波动,并于2010年顺利上市。
究其原因,在于恰到时机地转型。
2009年,荣盛石化控股子公司逸盛大化PTA项目投产。这成为公司在经历金融危机后盈利能力回升的重要原因。尔后,荣盛石化又收购控股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浙石化”)51%股权,成为国内首家自下而上打通“炼化—芳烃—PTA—聚酯—纺丝—加弹”全产业链的民营化工企业。
再来看恒逸石化,前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萧山县衙前公社针织厂,当时的产品是手工缝制袜子。
1993年,杭州恒逸实业总公司成立,公司开始向服装行业的上游化纤纺丝制造行业发展。
思路往往决定着出路。
1995年,恒逸实现产值近4亿元,利润2000余万元,三年不到,利润便翻了5倍。
此后,恒逸在这条向行业上游不断攀爬的路线上越走越远,逐步放弃了印染业务,继续向化纤的上游聚酯(PET)和PTA开拓。
2001年,恒逸聚酯聚合物(PET)项目投产。2003年,其联合荣盛进一步进军聚酯更上游的PTA产业。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目前PTA业务已经贡献了公司的大半营收。
从布到油,逆向而行,走出了民营石化企业的新格局。
掌握主动权
市场残酷,然而,市场始终是最好的老师。
为什么要排除困难、从下游往上游奋力开拓,“四小龙”给出的答案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先人一步向上游开拓,才能把命运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上。
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曾经说过:“只有不受制于人,不被‘卡脖子’,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这是多年市场搏杀而来的切身感受。
2002年,在成为亚洲织造领域领军企业后,恒力对上游化纤原料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当时,纺织化纤行业仍然由外资企业所掌控,国内大量织造企业的化纤原料全部控制在外资企业手中。
困则思变,为了争夺中国在化纤领域的话语权,陈建华下定决心,将目光投向了纺织产业链上游的化纤行业。
2002年11月,恒力在吴江开启向上游化纤行业发展的征程,两年成为我国大型化纤生产基地之一。
但形势仍然严峻。
聚酯纤维的上游产品是PTA,恒力化纤所用的巨量PTA都由上游厂家提供,主要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要掌握PTA的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就只有自己生产这一条路可以走。”陈建华说。
于是,恒力集团不得不再次实施转型升级战略,进军上游石化行业。
因此,恒力股份成为国内最早、最快实施聚酯化纤全产业链一体化战略发展的行业领军企业。逐步打造形成并不断完善了“原油—芳烃、乙烯—PTA、乙二醇—聚酯—民用丝、工业丝、聚酯切片、聚酯薄膜、工程塑料”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上市平台发展模式,实现了恒力从“一桶油”到“一根丝”的化纤聚酯各个产业链条环节的全覆盖运营。
恒力走的是一条不断由下游聚酯化纤到中游PTA再向上游石化、炼化攀爬升级的产业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原油—芳烃—精对苯二甲酸(PTA)—聚酯(PET)—民用丝及工业丝—纺织”完整产业链。
据介绍,目前,我国75%的芳烃都依赖进口,价格、数量都受制于人恒力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后,将提升35%的国产自主比例,打破过度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变被动为主动。
同样被逼着“争上游”的还有荣盛石化。
点开荣盛石化官网,首先跳出的就是舟山项目的鸟瞰图。“早在10多年前,我就有了做炼油的目标。”董事长李水荣说。过去20多年来,荣盛石化历经多道产品转型,一步步向产业上游迈进,若舟山项目顺利投产,公司产业链将延伸至石化行业顶端。
浙江石化项目位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占地面积约1307.9公顷,涉及围填海面积855.5公顷。而舟山自贸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其重要职能之一便是建设国际油品储运基地和东北亚保税燃料油交易中心,推进成品油现货交易市场发展、油品全产业链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所以无论是运输还是便利方面,均能为浙石化一期项目成品油的销售提供较大的便利。舟山市为国内重要的石化产品生产及消费基地,产品可直接辐射国内及国际两个市场。
浙石化项目总投资超过1700亿元,将分两期建设,每期2000万吨/年炼油、520万吨/年芳烃、140万吨/年乙烯。二期预计2020年底投产。
据了解,通常炼厂单体规模必须达到3000万吨/年才能做到烯烃、芳烃的综合匹配,而目前国内还没有单一基地产能超过3000万吨的炼厂。
为减少上游炼油产能的掣肘,降低综合成本,获得全产业链利润,近年来,产业链一体化成为PTA龙头追求持续稳定利润的方向。
浙石化的主要化工产品进口依存度高,在华东地区消费量占全国消费量的比例大。解除相关化工品对韩、日等国的依赖在本届政府被上升至产业链安全和国家战略问题。也因如此,浙石化立项、审批到建设,一系列动作手笔之大、速度之快,都超出了市场预期。
业内人士介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市场,约占40%的市场份额,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而目前,国企、地方炼厂、合资企业和民营炼化一体化的多样化市场格局正在形成,“炼化一体化”则是未来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