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工作在封闭、单调、高危、高压的环境中,生活在家庭的远方,承受着圈外人难以了解的心理重压……石油石化行业从业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不容忽视。
有人说,岁月之所以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2018年11月1日,一则新闻震惊了石油圈:“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周宗强于10月30日跳河自杀。”震惊之余,不禁引发疑问:为什么?中国石油的一份内部讣告给出了解释:“周宗强因工作压力和家事原因去世。”
工作压力,已经成为压垮现代人的主因之一。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城市居民中近半数的人体验到了中等以上的压力,其中近两成已发展为心理障碍甚至是严重的精神障碍。根据北京易普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调查的石油石化行业的心理数据来看,近三年来,从业者中50%以上压力感受较大或很大,30%以上遭受压力对心理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近20%面临着压力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反应,30%以上缺乏工作活力,20%左右的员工不认同自己的工作价值。同时,有2%以上的员工呈现较高抑郁倾向……
石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油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国的石油工业,却是发轫于玉门关外荒凉的大漠。
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岸,是西北油田采油三厂的所在地。著名的塔里木河从该厂所辖区域沙雅县境内蜿蜒流过。
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一定惊叹于沙漠的广阔无垠,一定陶醉于塔里木河两岸千姿百态的胡杨。但如果你是一名采油三厂的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面对静默无声的胡杨,这片美景也将不再那么美丽,而更多的感受是单调、枯燥和孤独。
2018年元旦,新年第一天。西北石油局采油三厂管理二区安全员孙昊上井前来到办公室走廊心愿墙前,看一眼与家人的合照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为了保障采油区的生产安全,他已经两个月没有回家了。一边是责任,一边是长期远离家庭的孤独。上井前能看一眼与家人的合照,就让他觉得心里的那份孤独感减轻了,工作的劲头大了。
孤独,无疑是油田一线员工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感受,但何止于孤独?
位于戈壁滩的采油小站,不起眼却需要工人驻守。这些小站平时大多只有一名工人。因长年与人缺少交流,他们说话会打磕。有工人说,倒休回到城里,看到车水马龙的街道,都会在路边站很久。因为长年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班,已经不习惯穿过人流过马路了。
2015年,新疆油田公司百口泉采油厂工会委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心理学专家麻超、冯媛媛,用时30天对一线7个单位进行了心理调查和评估。
通过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成人版)》对47名员工进行完全结构式访谈,统计结果显示:轻度躁狂发作共13例,占总数的22.4%,为多发病症;抑郁发作8例、惊恐障碍6例、强迫症6例、酒精依赖/滥用6例,分别占总数的13.8%、10.3%、10.3%、10.3%。
通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4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有9人得分高于160分,占总人数的16.67%。依据SCL-90全国常模来看,总分高于160分即应引起重视,予以关注。总体看来,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余8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SCL-90总均分在正常值范围内,但也超过了全国常模水平。
把目光从西北沙漠戈壁转移到渤海之上,一座座钻井平台矗立海面,让人惊叹于现代化工业之美。但对于平台工人来说,生产、生活区面积仅3000~4000平方米的海上钻井平台是一个并不美好的工况环境。
“海上钻井平台空间狭小密闭。长期处于这样的空间会导致人的封闭和压抑感,不愿与人沟通,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单调、孤独的海上生活需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海上钻井平台是一个纯男性的小社会。因性别单一、空间限制,极易造成情绪反应和人际关系紧张。”胜利工程海洋钻井公司方舟工作室主任景超说,“海上钻井平台还是一个高噪声、强振动的工作环境,而且相对单调、重复的工作,20天倒休制,家庭生活缺乏,远离社会环境等,对员工睡眠、生理、心理都是极大考验,极易产生职业性倦怠,容易使夫妻之间感情破裂概率增加、对父母的愧疚感增强,极易造成员工心理活动模式化的趋势。”
2015年,某油田随机抽取900名海上钻井平台工人进行SCL-90量表测评,实际收回有效问卷768份,占调查人数的85.3%。测评结果显示,海上钻井平台工人的SCL总分、阳性项目及各项因子指标均明显高于石油员工男性常模。说明海上钻井工人的心理问题较男性石油员工严重,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男性石油员工。主要的心理问题为强迫症状,其次是躯体化、睡眠及饮食、敌对性、抑郁等。
如果说戈壁沙漠荒无人烟,海上钻井平台空间封闭,都属于比较极端的环境,容易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那处于其他地区的油田员工情况是否不同?
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2016年初,河南油田通过“河南油田EAP志愿者”公众微信号进行了EAP工作及员工心态的调查。统计数据发现,心理压力很大的群体占到了全部人数的27.36%;压力非常大、处在崩溃边缘的比例为5.57%。69%参与调查人员最需要得到“压力缓解和情绪调理服务”,非常想进行压力缓解服务的为34%。
炼厂
“石化企业是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是对安全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其工作性质使员工和家属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中国石油兰州培训中心管理部主任荣玲莉说,“而且很多炼化企业都处于深化改革、快速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员工面临着来自安全、效益、工作、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根据2010-2012年期间国内一些炼化企业进行的SCL-90量表测评后公布的结果,具有阳性症状的比例高达21.63%~44.46%。
《企业文化》2014年2期登载的《中石油企业员工心理状况调查——以抚顺石化公司为例》显示,2014年抚顺石化对部分企业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典型事件调查、访谈等。统计数据表明,有72%的员工认为“有压力”,18%的员工认为“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由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占41%;二是由家庭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占24%;三是由人际交往带来的心理压力,占18%;其他方面占27%。
“工作压力是我们面对的第一大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会表征为强迫、焦虑等症状。”武汉石化工会彭利华部长说。
武汉石化综合车间内,桌椅整齐摆放,每个人的水杯、饭盒各归其位。门旁,半人高的工具架上整齐地码放着各种工具。
2016年开始,武汉石化大力推行5S管理,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着手,促进工作环境整洁有序。综合车间更是公布了5S管理现场检查标准,将5S管理内容细化为转动设备、区域卫生、润滑油站3大项,现场无杂物堆放、地面无油渍、水管无破损等24小项,每天逐项对照检查。
这种反复强调、强化检查,使过去车间跑、冒、滴、漏多的工作环境有了极大改观,保持环境整洁成为工人们的习惯。但习惯背后的“副作用”也很明显。
“不少员工把在单位养成的这种习惯延续到生活中,检查不到位就会焦虑,形成了强迫性思维。”彭利华说,“炼化企业有许多安全规范、责任条款,要求员工必须执行到位,因此员工的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方面有比较明显的表现。因为强迫症状是释放焦虑的渠道。”
员工小李作为一名炼厂DCS班人员,每天要清洁机柜间地板,查看机柜间温、湿度是否合乎规定,检查门窗是否关严,挡鼠板是否牢固。他常常在下班回到寝室后,猛然又起了疑心,门窗都关严了吗?于是又回到机柜间,再检查一遍。
新疆某石化公司于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1日收集的9037份员工SCL-90量表测试数据表明,阳性项目、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均高于全国常模。阳性人群中汉族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偏高,维吾尔族躯体化因子偏高。
2017年,武汉石化72%左右的员工自愿接受了SCL-90量表测评。测评结果显示,得分在161~200的具有阳性症状的员工占比达到32.7%;得分在200分以上的员工为10%左右,属于已经有症状的心理障碍高危群体。
焦虑来自工作,但家庭的温暖无疑可以帮助释放这种焦虑。“家庭关系对员工的支持很大。”北京盛心阳光咨询公司总裁张捷说,“但如果是两地分居或长时间外派,其间家庭发生一些跟夫妻关系、子女教育、老人照料等相关的变化、冲突,就会使员工对工作的价值感产生很大怀疑。”
“技术过硬、工作严谨、热情饱满、斗志昂扬”,是九江石化员工对老卢的评价。但谈及妻子,这个在外坚强无比的汉子总会红了眼眶。因为父亲去世后,母亲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家里家外全靠妻子一人操持。而妻子还总是安慰他,叮嘱他注意身体。对妻子的愧疚一直压在他的心上。
老卢的工作离不开妻子的默默支持。而中韩石化的董怡斌却因妻子在外地工作,而常常身陷工作与照顾家中幼子不能兼顾的两难境地。
2018年4月初,中韩石化新建9号裂解炉中交时,严格地说很多条件都不完备。但建成投用9号裂解炉是中韩石化脱瓶颈改造的重点项目,任务艰巨。为确保投料一次成功,参与9号裂解炉建设的员工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休过班。董怡斌身为其中一员,一方面是保证9号炉顺利投产的艰巨工作,一方面是孩子需要照顾。每天早晨他都要趁孩子还在熟睡时出门搭车,“不然太黏了,根本出不了门”。董怡斌很羡慕同事张闽,只因他虽然也是有家有小,但家事有人帮忙,基本上不用他插手,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油站
今年46岁的徐华,是温州石油黄田加油站的一名机动岗员工。他的燃油宝销售业务稳居区域第一,仅2018年9月就销售了523瓶。
在外人看来,有着如此傲人的销售业绩,徐华的推销一定是手到擒来。其实,徐华的推销之路并不像外人想象得那么顺利。每天都被拒绝无数次,遭受白眼和鄙视也是家常便饭。就算遇到呵斥谩骂,他也只能把委屈咽进肚子里。
加油站员工要为消费者提供规范、安全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合理需求,但遭受一些顾客“找茬”并不鲜见,闹事、辱骂、威胁、恶意投诉事件层出不穷。受到客户冤枉与欺负,还得守着服务准则忍气吞声。
加油站员工长期处于嘈杂喧闹和空气污染的工作环境中,日夜倒班。因为加油站分布分散,相当部分加油站处于偏远的国省道、郊区和山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封闭、单调、寂寞。
加油站加油作业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员工很快会进入适应阶段。半年过后,面对高度重复和枯燥单一的工作内容,最初的热情开始褪去,疲劳症状、枯燥感、厌烦和抑郁持续出现。
加油站为实现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控制,基本上采取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并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处罚条例确保员工按照流程的规定提供服务。员工往往处于被动、压抑和紧张之中,工作自主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发挥。
…………
“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需要组织关注心理压力及心理健康带来的组织效能问题。”张捷说。
2009年11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中国石油员工压力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类型排在首位的是销售企业,达到了29.5%。其次是炼化企业、天然气与管道储运企业、油气田企业,分别为28%、25%、24%。
据《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2期登载的《石油销售企业一线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2011年,江西瑞昌石油采用SCL-90量表和工作压力问卷,对40名一线员工进行集中测试。调查数据显示,40名员工中强迫因子呈现阳性的百分比最高,达31%;抑郁因子呈现阳性的达28%,焦虑和偏执呈阳性的达21%。工作压力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员工中有4人工作压力总分高于90分,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12位的工作压力总分在70~90,说明已经面临着工作压力。这16位员工需要进行科学的自我调适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从工作压力源调查结果看,排在首位的是员工的薪酬和待遇问题,其次是工作任务和性质。
2018年上半年,广东石油各分公司党委针对各自区域特点,分别组织开展员工思想动态调研和各专业线条调研分析。2018年8月,广东石油利用“粤油人”企业号开展了全员思想动态调查。参与“粤油人”线上问卷调研及市公司区域调研的员工有15513人。
综合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石油员工总体上具有较好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和较强的企业归属感,对企业发展具有信心。调查数据也表明,员工普遍反映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在“我的工作量非常大,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和超负荷工作”提问下,“完全符合”占15.66%,“比较符合”占23.72%,“一般”占41.85%。在非油品专业线的问卷调研中,更是有85%的员工表示工作压力较大或大。其中82%的员工表示是由于工作量太大造成超负荷工作,56%的员工认为超负荷工作打乱个人正常生活,17%的员工表示是由于自身工作技能不足或者适应性不强造成工作压力大。
在“对工作岗位最不满意的地方”调查显示,“检查考核过于严格或频繁”占41.63%,“工作强度大”占33.04%,“稳定性差,风险大”占12.27%。大多数员工表示自己长期处在较大压力的工作状态,工作量很饱和,工作任务较重,考核面面俱到,工作标准大幅提高,完成任务较困难。
广东石油的调查还显示,员工对薪资水平和激励机制不太满意。在“薪酬制度不太合理,薪水和我的付出相比较少”提问下,“完全符合”占18.51%,“比较符合”占24.66%,“一般”占38.21%。在“可能导致离职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多选),“薪酬待遇低”占91.5%。在企业需要改革最重要方面,“提高现有工资福利水平”占94.23%。相对西北等地区,广东石油员工的薪资也许看起来还挺高,但处于广东这样一个高消费、高房价的地区,看似“还挺高”的收入实际上还不如当地流水线上的工人。
海外
2018年8月3日,在尼日利亚施工的海洋钻井公司新胜利一号平台如往常一般正常作业。晚上10时许,平静被一艘疾驶而来的快艇打破,随即是一阵密集的枪响。平台迅速组织员工进入安全屋躲避。虽然恐怖分子没有登上平台,但此次袭击给平台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他们出现了失眠、噩梦不断、易生气、注意力不集中等创伤性应激反应。
海洋钻井公司方舟工作室EAP咨询师对事件当事人利用“心驿—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危机干预分类评估量表”进行测试评估,平均得分7分,表明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四个方面对个体产生了较大应激反应。
回顾中国石油企业30年的“走出去”历程,海外员工遭遇此类突发事件时见报端。但为了弥补我国石油需求与供应的巨大差距,保障国家石油安全供应以及提升石油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为首的中国油企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多达27家中国石油企业,包括23家民营企业,共拥有210个海外油气项目。另有数据显示,2015年底,中国石化境外用工总量约5.7万人,其中约25%是中方人员。2017年底,中国海油有海外工作人员5991人,其中20%是中方人员。另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石油在海外的中方员工有1万余人。
石油人义无反顾奔赴海外,但大多工作在安全风险极高和欠发达国家。以中国石油为例,其国际项目分布在38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外交部和国际专业安保机构风险评定标准,其中超过2/3的国家和地区为较高风险地区。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海外员工面临多种风险和挑战。首先是社会安全方面的威胁,包括战争、武装冲突、恐怖袭击、绑架、抢劫等。其次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有些国家连续高温50℃以上,用沙土可以煎鸡蛋。有些地区则需要在北极圈内作业,冬季零下60℃的低温,呵气成冰。在很多干旱地区,缺乏饮用水、蔬菜等生活必需物资。再次是文化信仰冲突。在非洲有当地的部落文化,在中东有比较强的伊斯兰文化,在美洲有基督教文化也有原始部落文化。这对在海外工作的员工都是一种文化信仰的挑战。最后还有员工普遍比较担心的疟疾、伤寒、埃博拉、出血热等地方病和流行病。”一位心理学专家说,“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给海外员工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中国石油与盛心阳光公司合作开展的海外员工心理健康和压力源的调查显示,员工在外派期间的压力源排序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第二位是没有性生活;第三位是孤独、交往圈子小,员工想融入当地社会,难度很大;第四位是人身安全无保障;第五是基本生活条件差。随后分别是休息时间无聊难过、与家人沟通不畅、与合作方协作困难、与领导关系紧张、与同事关系紧张。
中国海洋石油报社进行“海外员工心理健康研究调查”后公开的资料显示,74.29%的海外员工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81.14%的海外员工“想与人来往、结交朋友”,67.43%的海外员工时常会出现“缺少朋友”的感觉,55.42%在海外工作的人会有被人冷落的感觉,56.58%的海外员工常感到没有人了解自己。此外,有90.29%的海外员工时常为国内的家人感到担忧。而与此同时,只有20.57%的员工认为家属能够对他们的海外工作报以理解的态度。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的杨晓明,作为一名在海外项目工作多年的现场急救医生,目睹和经历了海外员工心理健康方面的许多问题。2015年他在公开发表的《海外项目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和防治》一文中指出,他工作过的阿尔及利亚中国石油工程公司炼油厂水泵站项目现场,高达9.8%的员工出现多种心理疾病,包括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孤独症在内的病例多达100余例。
“近年来,五建公司承接的海外项目施工周期长、用工总量大、工作环境艰苦、气候条件恶劣,加之海外项目业余生活单调、工作时间负荷大、语言交流障碍多,极易导致员工情绪失控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中国石化五建公司党委工作部副主任梁瑛说。
海外工作有一定周期,但不安的情绪常常不能随着工作周期的结束而消失。中国石油与盛心阳光公司合作开展的海外员工心理健康和压力源的调查显示,员工回国期间的主要压力源有:一是对职业发展感到迷茫;二是孩子教育问题;三是父母身体状况;四是没有归属感;五是朋友少。随后分别是身体欠佳、无所事事、夫妻关系、生活琐事等。
中国海洋石油报社“海外员工心理健康研究调查”的公开资料还显示,64%的人选择到海外工作是为了获得学习提升机会,但是86.28%的海外员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感到担忧,有80%的海外员工担心自己回国后的职务安排。
据江苏油田职工培训处党员干部经济管理培训部主任王宏介绍,江苏油田的一位海外项目员工回国后被安排到质量管理部门。在海外时他的工作内容单一,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而回到国内岗位变动后,他非常不适应工作内容的改变和新的人际关系处理模式,加上个人追求完美,经心理测评已经达到了中度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