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时间紧、任务重,我国的“碳中和”之路注定并不平和。
10年内碳达峰,40年内碳中和。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最近的研究报告,在新的气候目标下,碳强度在2030年相比2015年的下降幅度要超过65%,2025年末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至少要到20%、2030年末至少要到25%。业内指出,这一模型数据尚属于相对保守。
“碳中和”目标的出台,为我国未来绿色低碳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但要看到,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的历史进程相比,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及碳排放量体量巨大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41.7亿吨。其中,中国排放98.3亿吨,分别是紧随其后的美国、欧盟的2倍和3倍。中、美、欧CO2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合计为53%,而中国比重达到28.8%。
我国当前尚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及碳排放量仍处于“双上升”阶段。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比2006年分别提高了69.7%和47.2%。而近几年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CO2排放量已经逐步下降。美国于2007年达到能源消费高峰,同年达到碳排放高峰;欧盟于2006年达到能源消费高峰,同年达到碳排放高峰;加拿大、日本也均已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的过渡期远低于发达国家,时间紧任务重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CO2排放达到峰值到“碳中和”普遍有50~70年的过渡期,而我国从2030年达到峰值再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过渡期只有30年。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发展速度、经济规模以及资源禀赋,用30年时间走完欧美国家走了60、70年时间的道路,其难度可想而知。
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高碳化石能源占比过高
我国能源结构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占比达到85%。其中,煤炭的占比达到57%。2018年,我国煤炭碳排放量占能源总碳排放量比重的79.8%,相当于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59.0%的1.35倍。而美国和欧盟煤炭消费比重仅为12%和11%。
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耗偏高
中国与欧盟、美国等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类型。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生产结构中占比偏低,工业与制造业占比相对较高,经济发展和就业高度依赖工业与制造业。而工业与制造业对能源消费的需求量大,能源消费占比要高于增加值占比,导致我国单位GDP能耗仍然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发达国家的2~3倍。
我国人均GDP低于发达国家,承受能力有差距
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碳达峰”时,人均GDP的起点水平为2.5万~4万美元。而我国目前人均GDP刚超过1万美元。即使到2030年“碳达峰”时,人均GDP预计为2万美元,还是低于欧盟、美国“碳达峰”时的人均GDP水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能源价格当作一种公共福利产品对待,能源商品属性体现得不够,对能源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有差距。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我国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利益考量,必将产生深刻巨大的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深刻转型;能源供应模式发生转换;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发生转变等。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压力与困难巨大,需要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更大的毅力与魄力,采取包括法律、宣传教育、技术以及经济在内诸多政策措施,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承诺的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