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让中国气价更有声音
2021年09月21日 11:09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于 洋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2020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3259.1亿立方米,比2019年消费量高出228.4亿立方米,同比涨幅为7.5%。而这个数据,在2010年时为1060亿立方米。短短的十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飞速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时飞速增长的还有天然气进口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20年国内进口天然气已达到1.02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并有望在2021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国。

  每分每秒,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天然气管道翻山越岭、远渡重洋,蜿蜒数百、数千乃至数万千米,将天然气输送到中国的一座座城市、一个个工厂。从西气东输到川气东送再到中亚、中缅、中俄等输气管道共同组成了中国的天然气运输网络。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资源调配,一场天然气的“乾坤大挪移”。

  但在这样一场“乾坤大挪移”中,中国却确鲜有“话语权”,国际天然气市场上的“声音”也是微乎其微。美国目前一共有24个基于实体枢纽的交易中心,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1988年成立的亨利枢纽。该枢纽临近墨西哥湾产区,连接9条州际管道和4条州内管道。亨利枢纽是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天然气期货合约指定交割地,其价格是北美天然气交易的基准价,在全球天然气贸易中有着重要影响力。

  在欧洲,天然气虚拟交易枢纽广泛布局。英国于1996年开创了虚拟交易枢纽,将全国范围的整个高压输气管网划定为国家平衡点(NBP),作为英国市场的交易枢纽,建立了统一高效的天然气批发市场。荷兰则后来居上,打通国内因历史原因形成的高低热值两套天然气管网,在2003年推出了所有权转让设施(TTF),目标是让其成为欧洲天然气环岛(roundabout)。

  为什么在中国这么广阔的市场并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天然气话语权”?深追源头,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化还亟待更全面、深入的发展。努力的步伐一直没有停。市场化一直是中国天然气改革的“诗和远方”。没有市场化,期货市场无从谈起。

  而去年国家管网的成立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搅动中国天然气市场一池春水。改革的“波纹”触碰的第一层是管输定价。为什么是管输?

  2014年两会期间,当时被记者“围堵”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点出了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七寸”:“供需不平衡”。如何让天然气供需平衡?在天然气全国X+1+X的一张大网下,“管住中间”这个“1”至关重要,而管输价格的确定又是重中之重。

  符合国内天然气市场发展步伐的管输定价管理办法,将推动管道的公平开放、高效使用,进而刺激天然气上游和下游的多样主体参与到这张网中,打通天然气发展的“任督二脉”。管输价格,背后更深层的是逐步捋顺整个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在国际上形成中国天然气价格。就像专家所说,“改革是要平稳过渡的,当前的管输定价基本符合了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预期。”

  天然气价改伴随着管输定价管理办法的“号角”已经扬帆起航,曾经与天然气价格“同命相连”的中国原油价格自2018年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启动原油期货业务后,经过3年来的运营,已经初步形成能够反映中国及亚太地区供需情况的上海价格。可以相信,不远的未来,伴随着更深入的管输价改,天然气上海价格将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属于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声音。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