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特别策划
看未来
2022年01月11日 17:12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郑 丹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行业转型+“双碳”目标……石化业挑战在前,未来可期。

 

  “从目前人类社会的技术水平看,即使全球实现碳中和后,石油在被用作能源的同时可能更多被用作化工、纺织等原料,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能全表示。

  世界石油风云160年。如今,石油业在找寻新的未来。

  进入2021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着许多“未来的期待”:“十四五”石化行业将开出怎样的新局,峰值后石油可能有哪些新角色,“双碳”目标下行业转型之路又有哪些新方向……

  “十四五”,向前行

  一弦知音,一叶知秋。

  从2021年前9个月的业绩表现看,我国石化全行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将呈现“开门红”。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给出了几个预测。

  从目前的总体态势看,2021年全年行业运行将会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利润总额将突破1万亿元,创造新的历史纪录。

  2021年,国内石化产品进口规模有望继续增加,“十四五”期间将远高于2万亿美元。

  国内石化产品价格在2021年虽然会有波动,有的也会出现大幅回调,但仍将保持高位运行的总体态势。这是2021年我国石化行业最突出的变,也是全行业效益创新纪录的主要因素。

  2021年,我国石化行业为“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牛年牛气冲天,虎年有望再发虎威吗?2022年,石化行业有哪些看点呢?

  石油消费渐减。对石油石化行业来说,石油消费的空间还有多大,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

  据统计,作为拥有世界第二大炼油产能的国家,我国的炼油能力在“十三五”期间增加了14.1%,原油加工量增加了29.1%,而且还有增长潜力。

  王能全表示,我国目前的炼油能力约为9亿吨,预计2022年达到10亿吨,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能力的国家。即使10亿吨是未来我国炼油能力的峰值,其中涉及加工负荷和成品油产量的调整变化,我国的石油消费总量仍有空间。即使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尤其在2030年碳达峰前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石油消费仍将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对炼化企业来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始终是他们的关注点。

  “从2021年10月底开始,尤其是11月4日欧佩克+第22届部长级会议之后,国际石油价格涨涨跌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没有再越过10月25日的每桶86.70美元的高位,国际石油市场进入了盘整期。不过,目前国际石油市场看多的气氛浓厚,部分交易商押注2022年年底油价将涨至每桶250美元。”王能全指出。

  今年的国际油价是否能够飙出每桶100美元甚至200美元尚需拭目以待。但可以预见的是,对国际油价涨跌机遇的捕捉,仍将是炼化企业一门长久的功课。

  据金陵石化介绍,2021年,公司原油采购小组通过积极优化原油采购,控制进口原油均价,降低原油采购成本、提升效益。2021年10月,为增加重整原料供应,公司增加采购8万吨巴尤乌当原油;11-12月,采购了23万吨巴重、15.5万吨卡斯。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金镭博士看来,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未来最大的看点和中心内容是绿色低碳发展。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当中,一方面会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另一方面不可能完全停止使用化石能源,比如可能要对天然气这种清洁的化石能源加大利用。”他说。

  2021年冬季,在持续加强储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供储销一体化建设和行业改革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气暖中华”再一次显现了天然气作为当前我国居民供暖的主要依靠力量。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的预测,2021年冬天至2022年春天,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约为1750亿m3,比2020年约增长200亿m3,增速为12.9%。

  2021年12月19日,中国海油广东大鹏LNG有限公司迎来满载6.5万吨碳中和LNG的“木兰花”轮。这是中国海油首次向香港特别行政区供应碳中和LNG。2019年,中国海油率先在国内引进“碳中和LNG”资源,开创了中国天然气行业碳中和实践的先河。

  油之后,有方向

  2021年12月7日,北京冬奥会火种灯、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轻、固、美”的“飞扬”火炬、体现冬季自然景观与火炬接力所承载的热情欢快气氛的火炬手制服等,一经亮相吸睛无数。

  冬奥火炬“飞扬”的外壳是由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攻关团队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瓶颈,实现了火炬外壳在高于800摄氏度的氢气燃烧环境中正常使用,破解了火炬外壳在1000摄氏度高温制备过程中起泡、开裂等难题。

  一个星期后,12月14日,中国石化又发布了“新式武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安保民警防寒衣装。这批防寒衣装的保暖“内芯”70%采用了由仪征化纤研发生产的新材料——多品种功能性涤纶短纤维制成。

  神奇的新材料,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了我国石油化工企业问鼎行业领先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境界。

  “我国石化产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跨越的关键期,尤其是基础化学品产能过剩严重、高端新材料和功能化学品结构性矛盾突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调结构。面对这一难题,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正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针对少数‘卡脖子’的瓶颈开展科技攻关。”傅向升表示。

  我国原油蒸汽裂解技术首次工业化应用成功,可谓又一重磅技术突破。作为中国石化的重点攻关项目,轻质原油裂解制乙烯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的试验成功可直接将原油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学品,即“油转化”。这一被称为“麦子直接做面包,原油直接转乙烯”的技术,对我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油到化,出神入化!

  2021年11月26日,中国石化宣布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高收率烯烃催化裂解技术获得2021年度美国《烃加工》杂志最佳石油化工技术奖。这是一种生产乙烯、丙烯等高价值化学品的新工艺,可将石油炼制、煤化工等过程中副产的低价值烯烃高效转化,从而大幅增加乙烯、丙烯等高价值化学品产量,同时显著降低能耗和碳排放。该技术每加工100万吨副产低价值烯烃可产出乙烯、丙烯等高价值化学品81.3万吨,整体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济价值巨大。

  油之后,有方向,有技术,有支撑!

  对高端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已经成为我国由石化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石化下属炼化企业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根据集团公司提出的“油转化”“油产化”“油转特”路线,做大化工应该是企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他们现在已经更加重视降低成本,生产更多高附加值化工产品获得更大效益。

  油化结合,减油增化,传统炼油企业一步一个脚印。

  以加工传统俄油起家的大庆石化炼油厂,现在已经完成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并且开工投产1周年。该厂积极探索实践“分子炼油”理念,逐步实现烃类物流的定量分析和定量利用。该厂积极推进“减油增化”,利用加氢裂化装置较强的裂化能力,提高装置加工负荷,降低柴油组分产量,缓解加工俄油后柴油十六烷值不足的矛盾,保障了化工原料供应量。

  2021年,在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乌石化认真落实集团公司着力打造提质增效“升级版”要求,各装置安全平稳生产,加快“控油增化”工作步伐,有力推动了转型升级和效益提升,1-10月实现盈利9.89亿元,创效显著。

  油化结合,减油增化,目标是向着更高更强。

  按照“世界领先”和“国际化、高端化、区域化、差异化”的定位,镇海炼化坚持炼油一体化发展,产业集约化发展,按照少油多化的原则,最大限度少产成品油,多产乙烯原料和烯烃产品,扩大炼油、乙烯及下游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强做优做大镇海基地,提高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形成规模效应。

  “30·60”,有底气

  2021年11月28日,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当晚11时40分,主装置区土建施工完毕。距离11月17日,该项目罐区球罐搭建第一根立柱仅仅用了12天。

  国内第一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花落齐鲁石化—胜利油田。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全链条CCUS示范基地。在碳捕集环节,齐鲁石化通过冷却和压缩技术回收所属第二化肥厂煤制气装置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回收后的液态二氧化碳纯度能达到99%以上。

  在齐鲁石化新闻中心主管王永军看来,节能减碳、降碳已然成为一片巨大的蓝海,暗藏着化工行业乃至整个产业的变革。

  自2020年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迄今一年有余。一年多来,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开启节能降碳加速度,奔向低碳未来。

  节能降碳,能效比拼。

  2020年,在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能效领跑者”评选中,青岛炼化连续第9年在原油加工行业拔得头筹,创造了原油加工能效领跑的奇迹。“十三五”期间,公司通过对标分析与技术攻关,优选并实施了38个能效提升项目,累计投资达8000多万元,节能量达2.4万吨标煤/年。2020年,青岛炼化的水效也脱颖而出,树起了水效在原油加工行业中名列首位的红旗。2021年8月5日,青岛炼化首次实现了燃料电池用氢工业化生产,助力打造“东方氢岛”。

  在乙烯行业,镇海炼化乙烯裂解装置的关键经济技术指标高附能耗达到260.11千克标油/吨乙烯,创下了投产11年来的最好水平;公司乙烯装置荣获2020年度“能效领跑者”称号,连续9年保持行业领先。茂名石化同时荣获了该荣誉称号。

  2021年以来,大庆石化炼油厂动力站车间开展对标管理、降低能耗工作,通过工艺调整,循环水减少15.5万吨,节约成本5.1万元;封堵344根泄漏的低温预热器管束,彻底拆除电除尘极板,全年可节约电费77万元。

  炼油、乙烯能效提升,发展CCUS、氢能……炼化企业各有抓手,向着更加绿色低碳。

  “石油石化行业其实已经做了一些大的调整,像‘三桶油’都在做一些绿色低碳的尝试——制氢、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应用CCUS技术和天然气等。”金镭说,“将来,石油石化企业对降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投入力度会有所加大,并且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会做一些技术储备。”

  “镇海炼化采用热泵、热联合等技术,并加强余热回收和低温热利用,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公司已建立5套厂内低温热系统,1套与化工园区低温热联合利用系统,合计年节能12.69万吨标煤。”镇海炼化生产部节能低碳室副主任刘芝燕介绍说。

  “双碳”目标当前,石化行业的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之路已然清晰。目前,各石化企业正在根据国家的低碳行动方案和意见进行具体部署。

  据了解,2021年,中海炼化参照炼化行业重点产品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科学有序推进改造升级,持续改进工艺流程,优化装置运行,充分利用余热、余压、废气,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2021年,镇海炼化完成中国石化环保管理信息系统碳资产管理模块模型校验和业务验证等工作,下一步将完成各装置碳排放数据填报。

  可以期待,未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还将涌现更多的低碳发展典型。

  责任编辑:郑 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