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吹尽黄沙,渤海见金
2022年01月25日 19:55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于 洋/宋 巍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渤海油田3000万吨原油年产量的实现,挺起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脊梁。

 

  渤海升起一轮明月。

  1月9日,我们在天涯海角共同仰望——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最大海上油田渤海油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交出了一份“重量级”成绩单。中国海油宣布,渤海油田2021年原油产量达到3013.2万吨,原油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一举登顶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

  正如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张春生所说:“3000万吨原油产量是中国海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大力提升国内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勘探开发‘七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也是渤海油田的一个梦想。在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依旧较高的情况下,渤海油田心中始终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担当。”

  渤海明月,正播撒着朗朗清辉;浩浩乾坤,渤海油田为神州大地加“油”争“气”!

  潮起渤海——摸着石头过河

  开启3013.2万吨宝藏的的第一滴油来自上世纪六十年代。

  1965年初,刚刚甩掉“贫油国”帽子的中国人意气风发。原石油部提出“上山、下海,大战平原”的找油战略,响应号召的石油人从东西南北的陆地油田进军渤海湾。“这一年被认为是渤海油田的‘生命起点’。”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宣传思想经理吴鹏说。

  当满含激情的石油人期待在渤海上像大庆油田一样大干一番时,迎接他们的是一穷二白的现实。

  1965年,渤海石油人以铁人的意志,摇着舢板艰难起航,向大海要石油。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装备,依靠简陋的装备和仅有的技术“土法上马”,他们如盖水泥房子一样在大海中建成新中国第一座桩基钢结构固定式钻井平台,1967年6月14日让“海1井”喜喷原油。这成为了新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雏形。

  焊工没有资格证书,涂装就请职工家属来干,先用砂布把钢管上的锈迹打磨一下,再简单擦擦就刷油漆。出海不久油漆便开始逐渐脱落,无法起到防腐作用……这就是当时中国海上石油工业钻井平台的建造情景:既无国内标准,也无行业标准,更不怎么了解国际规范。相较之下,日本建造1座导管架的图纸,就有几米厚。

  简单的工艺流程、简陋的设备,这样的钻井平台很难经得起风浪。

  1969年2月渤海上演了历史罕见的大冰封。

  天津塘沽新港和大沽锚地的冰层厚度达到了40多厘米,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浮动的冰山。巨大的冰排在洋流和风的作用下,不断撞击着建成两年的1号钻井平台和刚建好的2号钻井平台。据熟悉当年历史的老员工介绍,9级大风携带着几百平方米的巨大冰排凶狠地向两个平台压来,2号平台的生活平台和设备平台先后倒塌,只剩下了1号平台。

  渤海石油人的第一次尝试所剩无几。面对与太空同样难以征服的大海,海洋石油人始终没有看到春暖花开,尝尽了人间血泪,换来的也仅仅是最高年产约 16 万吨原油的开采水平,不及挪威一个石油公司一个小时的海上开采量!

  他们灰心了吗?没有!1966年至1979年,在渤海湾的中西部,渤海石油人钻了50口左右的油气井,发现了埕北等中小油田,并建成了7个采油平台。

  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无数次感慨:“那时候,海上的石油工人不缺雄心,做梦都想着要像大庆那样在海上拿下大油田,可是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海洋石油的创业过程非常艰难。”

  毛泽东、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都曾表示,当时的中国海洋石油开采技术和装备十分落后,如果说世界海洋石油工业已进入“航母时代”,那么,中国还徘徊在由苦难、悲壮、英雄主义精神以及落后的技术与装备构成的“小米加步枪”阶段。如果要开发海上油田,中国需要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

  义无反顾——在改革开放中淬炼

  路虽坎坷,有梦想照亮便义无反顾。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苦难让渤海石油人建成“海上大庆”的信念愈发坚定。

  那个时候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既没钱又没装备。怎么办?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在它亘古的环流波动和潮汐中,走出精明的人类生命的始祖,显示了无与伦比的原始创造力。海洋的禀赋自比和自我激励,使渤海石油人具海洋一样的开放性、包容度和创造力。

  1978 年一涌春潮拍打在渤海石油的海堤畔。在党中央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下,渤海石油人站在了中国工业对外合作的潮头。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局在北京王府井十字路口那栋哥特式小楼里正式办公,“海上特区”——中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大幕正式拉开。

  1980年2月3日,渤海油田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合作伙伴——日本埕北石油开发株式会社。一纸合同,把两种不同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的人群,倏然聚集在“蓝色国土”之上。

  落后就要学习。1982年开始,埕北油田组织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培训,历时三年多的时间,补文化课、学日语、学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术。1984年3月,中方还派出以陶炳全为组长的8人小组,赴日本参加埕北油田的平台监造。真正的学习在实践中开启。

  学习的效果很快显现。这一时期,“中海石油(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通过学习合作者先进的管理经验,开发了埕北、渤中 28-1,勘探发现了绥中、锦州等一批大中型自营油气田,实施了优快钻完井技术,油田建设效率及油田管理经验不断提升。”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发展规划部经理朱高明说。

  一时间,东方风来满眼春。好消息接连而来。

  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挂牌成立,对外合作开发海洋石油获得了国家的肯定。1983年,在海洋石油勘探局的基础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渤海石油公司成立。

  从稚嫩少年成长为有志青年的渤海油田开启了昂扬向上的青年时代,发出了“渤海四连击”。

  第一击:开发埕北油田。这是中国海油第一个对外合作、拥有国际范儿的现代化油田。

  1985年10月,埕北油田B区开始商业性生产。

  第二击:建造“渤海友谊号”。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浮式生产储油船。1989年7月,“渤海友谊号”在渤海油田投入使用,成功实现了我国浮式生产储油船建造零的突破。其设计建造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纳入“十大名船”。

  第三击:开发渤海28-1油田。这是中方独立承包建设的第一个油田。1990年7月,外方将油田作业权移交中方,跟着外方干,跟着外方学。

  第四击:炼成“优快钻井”。歧口18-1油田是“优快钻井”的“龙兴之地”。1995年8月,渤海油田正式启动“优快”钻完井工程,3口试验生产井把原来平均57天的钻井周期缩短到18.8天。其中,最快的一口井仅13.3天,大大节约了成本。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四连击后的渤海油田登上了新高度。“一个现代化的近海最大采油基地正在逐渐形成。”朱高明说。

  1995年至2000年间, 渤海陆续发现了秦皇岛32-6、南堡 35-2、渤中25-1南、蓬莱19-3、曹妃甸11-1 等近10个大中型油田,收获三级石油地质储量达到 17 亿吨,超亿吨的“大块头” 比比皆是。

  巨轮起航——油气产量突破3000万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每一步,渤海石油人都走得扎扎实实。

  难能可贵的是,海油人并没有一味跟在老师后面依葫芦画瓢,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对外合作绝不是别人干、自己看,更不是简单地让外国人跑来帮我们找油,然后再分我们一杯羹。

  时任国务委员康世恩说:“海洋石油必须是对外合作与自营勘探并举,坚持两腿齐步走。”合作开发并不是完全依赖外国人,而是要坚持互惠互利,在合作过程中把先进的技术学到手,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管理制度,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1997年,渤海油田开始自主发力。在“总体规划、油气并举、以油为主、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下,“渤海公司对渤海海域油气资源量、已发现油气储量及动用情况、已投产油气田开发潜力、未投产油气田的开发生产规划、油气勘探部署等进行充分论证,得出渤海公司原油产量能跃上千万吨大关的结论,确立了原油产量2005年突破1000万吨的奋斗目标。”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开发部副经理杨庆红说。

  一路披荆斩棘,到2003年底,中国海油在渤海海域与外方合作开发了秦皇岛32-6、蓬莱19-3等大型稠油油田,自营开发了绥中36-1二期、渤西油田群等油气田,在我国海洋石油工程史上写了浓墨重彩的几笔。

  有了这些主力队员加入,渤海油田的产量开始起飞。2004年,渤海油田原油产量超过1000万吨。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开发部经理谭吕说:“那年,我们油气产量达到1011万吨,提前一年实现了渤海上产千万吨的规划目标。”

  以1000万吨为新的起点,渤海油田上产的脚步越来越快!2009年,渤海油田原油产量超过2000万方;2010年,渤海油田油气产量突破3000万吨,鼎力中国海油建成“海上大庆油田”!

  一串串耀眼的数字、一个个闪光的亮点、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劳动者之歌,铸就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新的辉煌。

  星辰大海——圆梦国内最大原油生产基地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奋勇拼搏的渤海油田人开始了从海上最大原油生产基地到国内最大原油生产基地的追赶。

  渤海油田不断解放思想,陆续应用“立体勘探”“集束勘探”“组合勘探”与“价值勘探”理念,探明储量不断攀升。仅2004年到2010年间,便带来油气构造57个,发现石油地质储量10多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近900亿立方米,为2021年实现上产3000万吨奠定了重要的储量基础。进入“十三五”后,渤海油田又创新提出“湖盆成气”理论、“汇聚脊”成藏理论,发现了多个亿吨级油气田,为建成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夯实了储量基础。

  在渤海油田稳产上产的过程中,钻完井发扬“优快”精神,开展“优快钻井”提升行动。“这一时期,钻完井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油田综合挖潜调整项目多,注水开发造成地下压力体系复杂,同时潜山深层开发面临新的挑战。但“优快”精神促进了新的技术革命和管理提升,通过钻完井提升产能技术,多个老油田重新焕发青春;通过提速新技术组合拳,渤中19-6垂深超5000米的开发井平均钻井周期从102天下降至40天,为渤海油田的快速发展打通了关键瓶颈。”中海油天津公司工程技术部经理许杰说。

  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齐头并进。地球物理技术、智能分注技术、采油工艺技术、稠油规模热采、岸电、智能油田等新技术应用并取得重要突破。

  技术的突破带来产量的上升。2019年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勘探捷报频频传来。渤海油田连续勘探发现渤中19-6、垦利6-1、垦利10-2和渤中13-2等4个亿吨级油气田,3年共生产原油8535.3万吨、天然气91.5亿立方米,一举助力渤海油田登上国内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的高度。

  再一回首,明月依旧、涛声依旧,距离揭开渤海油田勘探开发序幕已经过去55年。当年参与渤海湾会战的青葱少年已经成为耄耋老人,但是渤海油田永远年轻,逐渐成长成奋发有为的实力派:发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44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近5000亿立方米,累计为祖国贡献油气超4.93亿吨;建成遍布环渤海三省一市,集勘探开发、工程建设、生产运行于一体的综合性油气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