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油价冲破90美元/桶,主要驱动因素是近年美元货币政策的变化。
通常决定世界政治经济社会走向的是国家安全、生产与制造、科技与网络、金融这四大“硬实力”要素,其余的均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由此,能源市场的大风大浪在全球政治经济层面一般掀不起什么波澜。
但是,当上述四个主力因素“由上至下”触及到一个行业或领域时,也会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比如,今年1月的哈萨克斯坦油气市场动荡,就是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搅动的缘故;再比如,油价最近冲上90美元/桶的台阶,主要驱动因素还是近年来美元货币政策的变化所致,OPEC+或美国的页岩油气生产商们发挥的作用,其实有限。1月份的几起偶发事件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意义上讲,资源(能源)是第二层次的因素。
哈国暴乱带来不确定性
2022年1月爆发的哈萨克斯坦政局动荡(哈国暴乱事件)的缘由基本清楚了。
表层的原因是由于该国南部曼格什套州的液化天然气(电子交易价格)突然涨价几近一倍,导致在寒冷天气依靠天然气取暖和生饭的当地老百姓们不满,游行示威变成了动乱。
中层的原因是长期驻扎在哈国的多达两万多家国外非政府组织(NGO)和媒体在当中推波助澜。
深层原因是,哈国独立30年来,由于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对这个国家立足、发展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其家族集团利用了这种权力和影响力,充分将其变现,导致哈国逐步沦落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权贵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带来的这个国家的贫富悬殊之大令人咋舌。老百姓的绝望感和被剥夺感才是纳总统及其家族在此轮动乱中失势的主要原因。
自然,哈国国家安全和国内政局的风险给本国乃至地区油气市场和供应安全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油气生产国、枢纽国。2020年,其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8%和2%。闻名遐迩的卡萨干、田吉兹、卡拉恰甘纳克等大型油气田均位于哈萨克斯坦里海海域。美欧石油巨头是上述油气田项目的最大外国投资者。对我国油气安全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要么过境哈萨克斯坦,要么源起该国。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该国实施油气市场对外开放以来,所吸引的外国投资总额高达1500亿美元以上。
动乱发生后,对该国局势最为担心的群体之一是全球石油界人士。担心由外国投资者作业的数个大型油气田会遭遇民众冲击,出现重大社会安全风险;更担心经由该国的数条跨境油气管线遭遇破坏和停输,而出现原油泄漏。好在截至目前,上述担心并未发生。现任总统托卡耶夫果断采取措施,很好地控制了局势。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俄罗斯通过集安组织出兵,成功“拯救”了危难之际的哈萨克斯坦,未来一个时期,俄在哈乃至整个中亚地区的政治和安全话语权、影响力将空前提升,进而在能源竞合领域出现有利于俄方的转变。这个动向值得关注。
2022年伊始全球政经局势和油气市场上爆发的第一只“黑天鹅”够大。由于管控得当,这只“黑天鹅”尚未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但也构成油价上涨的一个因素。
中东偶发事件刺激油价
1月中旬,中东地区发生了两起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事件。
一件是1月17日上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受到也门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和导弹袭击,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穆萨法油库的油罐车发生爆炸,造成三人死亡,六人受伤。2015年开始,沙特阿拉伯领导的联军轰炸也门,胡塞武装分子经常对沙特展开袭击。但对于阿联酋来说,这是自2018年以来首次遭到的袭击,也是最大的一次袭击。
另一件是1月18日晚,连接伊拉克北部的基尔库克至土耳其地中海港口杰伊汉的输油管道发生爆炸。管道由两条并行的管线组成,主要将伊拉克中央政府和库尔德地方政府控制的石油输送至杰伊汉港装船,运往欧洲的炼油厂。2021年管道的输送量为每天45万桶。伊拉克石油部发表声明,管道已于1月19日早恢复运作,每日可输送7.5万桶原油。
其实,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动荡,中东地区2021年出现难得的“缓和”局面,美国—伊朗、沙特—伊朗、沙特—卡塔尔多组地区对手摆出言和姿态,堪称十年来中东安全局势中罕见的积极动向。
过去的一年,美伊紧张关系有所缓解,伊核谈判蹒跚前行;地区主要力量间矛盾趋缓,沙特与伊朗重启对话,卡塔尔断交危机基本结束,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缓和势头进一步巩固,叙利亚、利比亚的内战按下“暂停键”。
其背后有三大因素助推各方缓和:一是拜登政府继续调整中东政策,突出“战略收缩”的一面;二是地区国家普遍聚焦于经济改革、绿色转型,政策更加“内向”,如阿联酋提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承诺投资可再生能源领域1650亿美元;三是地区大国在多个战场达到力量极限,相互较量出现僵持局面。
因此,无论是阿联酋的原油设施遭受袭击,还是伊拉克外输管道遭遇爆炸,虽然暂时推高了油价,但都不是当前影响全球油气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不得不说,在大国抽身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中东地区对全球油气市场的影响力和干预度在下降。
90美元/桶或将只是开始
1月26日,布伦特原油多年来首次触及90美元/桶。除了突发性事件的推波助澜,更大的原因与美元货币政策和石油供需基本面有关,有能源专家和油价分析师认为,每桶90美元的布伦特原油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一是美元弱势政策使然。为了经济复苏和应对疫情的需要,特朗普执政后期和拜登执政的第一年,美国均采取弱势美元政策,导致油价自2020年4月底跌入谷底后的两年来,便进入持续上涨的通道。这中间尽管有德尔塔、奥密克戎新冠疫情变异毒株出现而打压油价,但只是暂时现象,油价上扬的趋势未变。
二是闲置产能不足。OPEC+的闲置产能正在下降,其背后是投资不足。俄罗斯的产量增长远未及预期。摩根大通1月曾警告称,由于OPEC的闲置产能在2022年第四季度将降至总产能的4%,布伦特原油可能升至125美元/桶。
三是实物需求稳健。美欧即将全面解封,疫情已被当成“大感冒”对待。这对全球油气需求上涨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而且,由于通胀趋势和劳动力短缺,原油的盈亏平衡成本也在上升,带来原油价格的“硬提升”。
目前,国际油价已经突破每桶90美元,近期的走向如何?笔者整合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认为,既然已经达到90美元/桶,离100美元/桶就不会远了。确实,供需的基本面、通货膨胀、能源转型等因素均会推动油价进一步上升。当然,也有人认为油价会大幅回落。因为美元下一步可能会“暴力升值”,其结果便是油价的下跌。
责任编辑:石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