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转型的N种逻辑
2022年03月15日 21:16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于 洋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国际石油公司虽然还在转型路上,但呈现的转型逻辑值得深思。

 

  面对能源转型的大浪大潮,国际石油公司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就目前来看,讨论转型是否成功为时尚早。细数其中的“三十六计”,显露出的是它们历经新能源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对于传统石油企业如何面对新能源,如何真正实现传统能源业务与新能源业务协调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虽然如此,厘清并借鉴其中适用的转型逻辑,对当前同样面临转型压力的中国石油企业来说,将大有裨益。

  能源转型的三派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道达尔五大国际石油公司的上游战略出现了明显差异。“这既反映了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各石油公司对未来能源形势研判的分歧,也反映了它们战略实施的不同特点。”能源战略专家冯保国说。

  梳理国际石油公司不同的转型特点可以发现,欧洲的石油公司大多认为,“可再生能源时代将提前到来,石油公司应争取主动,未雨绸缪,实现向新型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根本性转变。”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张抗说。

  这些石油公司纷纷发布较为激进的转型战略,大规模投资低碳能源、可再生电力等。对于长期赖以生存的油气业务,欧洲石油公司认为因油气需求将逐年减少,必须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其中,bp、壳牌、道达尔等力争在2050前实现净零排放,不仅要在自身运营、生产中减少排放实现碳中和,而且要努力在所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中逐渐实现碳中和。

  与欧洲同行不同,以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为代表的美国石油公司则认为,未来十年仍将是全球石油需求的上升期。“近中期石油公司仍应以油气业务为主体,坚持以油气业务为主体,适度涉及新能源。”张抗说。

  这种看法和其自身特点让它们走上了一条重“技术”的转型道路。例如,埃克森美孚认为未来20年,人们需要的石油天然气产量还将增加。为了实现优异的投资回报,将继续把油气作为主要业务。埃克森美孚计划在2021-2025年期间,控制公司的油气产量在日产370万桶的水平。虽然这个指标与过去规划的日产500万桶的水平相比,下降幅度较大,但仍计划在未来10年增加石油产量。

  此外,相较于直接投资低碳能源,美国石油公司更青睐于投资生物质能源。目前,埃克森美孚正在与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Synthetic Genomics Inc.合作开展藻类生物燃料研究计划,目标是在2025年每天生产1万桶藻类生物燃料。

  不同于欧洲石油公司和美国石油公司对待转型的明显态度,还有一部分石油公司对转型持观望态度。目前,油气和能源行业的未来在许多方面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许多不够强大又缺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公司处于犹豫观望状态。

  的确,不同的转型策略带来了不同的效果。“能源转型较快的公司,面临着业绩下滑的挑战。”能源战略专家赵磊说。

  bp经营状况在2020年发生了剧烈变动,就是最好的证明。2020年,bp营业收入同比骤降35%,净亏损203亿美元,全年股价下跌44%,达到了25年来的最低点。“如何掌握好转型的节奏非常重要。”赵磊补充说。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更多的是在进行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研究,认真制定低碳战略、转型路径。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能源企业来讲确实存在困难。首先,自身生产过程能不能做到零碳。其次,生产销售的能源产品会不会成为主要的排放载体。这都需要能源行业进行认真考虑。

  “中国的能源供应状况和美国其实有些类似。在制定能源政策以及选择转型发展路径时,同样非常有必要重视化石能源的托底保障功能。”张抗说。

  这要求我们既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又要确保能源安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依靠煤炭安全供应兜底、油气核心需求力求自保以及确保电力系统稳定”,体现的就是这一思想。

  新老业务的平衡

  在履职壳牌集团执行副总裁、壳牌中国集团主席6个月期间,黄志昌的使命感变得愈发强烈。担任这一职务之前,黄志昌在壳牌已经有28年的工作经历,曾经在多个业务板块间切换,涉及航油、润滑油、沥青与硫黄,也曾从事新业务开发、加油站业务以及贸易等方面的工作。

  在全球共商碳中和的语境下,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更加紧迫,公众对此的期许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事情不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来真的”了。在这个过程中,能源企业站在能源转型的最前沿,责无旁贷。

  但要怎样去做?黄志昌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他近来反反复复在思索的问题,需要定目标。这些目标要从思路与摸索中被确定。“实现‘共创净零未来’的目标,光是一个人有热情是不够的。企业需要在有盈利的环境下继续往前走,要摸索出一个经营模式。”黄志昌说。

  不同于油气项目的投资,新能源业务如何为石油公司带来新收益?

  “鉴于在加油站上的积累,电动车充电业务是欧洲石油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跨国公司研究专家刘晓说。石油公司现在热衷于收购专业充电公司。像bp、壳牌、道达尔等石油巨头的转型战略中,都对低碳电力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投资和收购。伍德麦肯兹认为,海上风电是欧洲石油公司零碳综合投资的核心部分。

  目前,bp和道达尔在海上风电行业押下重注,壳牌将海上风电视为其为客户提供低碳能源综合价值链的一部分。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现已成为欧洲海上风电巨头,已更名为Equinor(由平等、公正、平衡、挪威四个词的词根合并而成)。据伍德麦肯兹统计,Equinor旗下拥有的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为12吉瓦,超过其他公司的总和。

  这些新的业务与油气业务相比,资产更轻,更考验着运营管理水平。“可再生能源和电力行业的竞争更加市场化,需要更高的营销和运营能力。”既要坚持原有的投资收益率,又要打入新的竞争市场,石油公司面临的挑战非常艰巨。

  “对于新业务的投资回报,各个石油公司都有自己的‘底线’。”刘晓说。比如,壳牌不仅看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而且看投资项目能够带来的整体价值。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标准。在化工领域,壳牌希望达到的回报率是10%~15%,市场营销业务是15%~25%,而可再生能源和解决方案领域的底线是10%。

  bp对可再生能源项目设置了类似的投资回报率标准。2020年四季度,bp放弃了一项规模为12吉瓦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因为其未达到8%~10%预期回报率的投资标准。

  “传统油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存在不一致性。石油公司应协调好新、老业务的平衡发展。”赵磊说。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油价波动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及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油气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对此,中国石油公司应处理好传统业务和新业务的关系,将传统油气业务与低碳业务相结合,在做优做强传统油气业务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业务的关注进行融资,为低碳转型提供现金流,形成新老结合的协同效应。

  唱好转型主旋律

  不论是发展可再生能源还是继续坚持传统能源,效率和效益都是不容忽视的话题。由于对形势和未来前景的认识存在差异,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在转型方向、路线、时间表上有着不同的选择。

  “许多专家指出,转型仅强调‘道德正确’是不够的,必须考虑经济正确,以及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公司的生存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张抗说。

  上游投入不足有可能导致将来的产能危机,石油公司应一如既往地重视增储上产。随着当前各大国际石油公司下调投资总额、调减产量目标,特别是降低对中长期勘探的投入,油气行业上游投资,远低于满足未来需求水平和克服自然递减所需要的投资强度。未来油气供应出现短缺的风险加大。

  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这表明,我国将坚持稳中求进推进能源转型。

  近年以来,面对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主要新能源品种产量持续增长,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1%。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与此同时,传统能源实现增产增供。2021年,生产原油19898万吨,比上年增长2.4%;生产天然气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2%。

  虽然能源供应能力持续提升,但受制于全球经济复苏不均衡、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2021年我国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部分省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电措施,一些能耗大户出现了停工停产现象。

  对于能源转型中的突出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在张抗看来,“多能互补”仍是当前中国能源转型的主旋律。在共同探索中找到由化石能源为主体转向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转型道路。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多能源互补,避免某种能源的缺陷。要发挥各自的长处,以总体优势去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换言之,能源转型不是要简单的以非化石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更不是“风、光”独秀的“一统天下”,而是谋求适合发展中的不同情况的多种能源灵活互补,形成共同保障能源安全经济发展的活跃局面。

  面对能源转型大潮,对中国石油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国际石油公司加大业务结构调整力度。但油气业务仍肩负为新能源业务发展提供投资所需现金流的重任,因此仍倾向于保留优质油气资产。当前油气资产价格面临重估,今后一段时期是收购海外优质油气资产的较佳窗口期。“中国石油公司应改变被动参与国际油气并购的传统做法,积极把握时机,着眼于发挥全球运营能力和优势,主动加大对低成本、高回报区块的跟踪研究,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择机收购海外优质油气资产。”冯保国说。

  同时,还应加大对海外低效资产的处置力度。对不再符合公司未来战略、投入产出比不佳的资产,通过调整优化项目股权结构、出售等方式,加快回收投资收益;对高成本、资源劣质化区块要果断进行剥离,进一步优化资产组合,提高资产质量。

  此外,近期国际石油公司、油服公司均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大量高端国际化人才涌入就业市场。中国石油公司应把握机会进一步扩充人才队伍,建立适应全球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库,加强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油企在行动

  能源转型大势,浩浩荡荡。没有谁可以打败趋势。可以看见,中国油企同样迈开了转型的步子。

  但与欧洲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公司尤其是“三桶油”身为央企,面临的转型掣肘更多。“目前的主要焦点在油气增储上产,尚未大规模地投资可再生能源和电力业务。”赵磊说。

  尽管油气仍然是绝对主力,但不论是在年报还是在年度工作会议中,对于转型的思考、要走的转型路径,“三桶油”都有了各自的设想与探索。“尤其2021年是能源转型进入实质性的初年,‘三桶油’迅速将绿色低碳纳入了发展战略。进入新的一年,能源转型维度将进一步加大。”刘晓说。

  油气上游资产占比越重,石油公司转型的负担就越重。因此,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商,中国石油在能源转型中突出战略导向,加快树立绿色低碳转型思维。

  2021年,中国石油的氢能、生物化工和新材料3个研究所正式落地,在这3个领域的科技攻关按下加速键。新增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350万吨标准煤/年,总能力接近700万吨标准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年度工作报告中,中国石油明确表示,在油气和新能源板块要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业务深度融合,强化天然气产销衔接,加快新能源业务发展,有效发挥中油技服“一体两面”作用,着力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炼化销售和新材料板块要优化布局结构,加快推进从“燃料型”向“化工产品和有机材料型”转化,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战略上继续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总体部署,以“六大基地”和“五大工程”为核心,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坚持节约优先,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着力奉献清洁能源,全力践行绿色低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不同于中国石油,下游业务最具优势的中国石化,“将氢能视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致力于布局氢能产业,将氢能全产业链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业务,锚定建设‘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赵磊说。

  中国石化以近30亿元的投资,在新疆库车建设了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绿氢示范项目。这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绿氢生产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产绿氢2万吨。中国石化还计划将旗下3万多座加油站,逐步转化成为集加油、加气、充电、换电、加氢为一体的综合能源站。为支持2022年北京冬奥会清洁用能,中国石化已经完成清洁油品的置换,为冬奥会服务的4座加氢站已经投入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2月9日,中国石化在雄安新区设立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2022年1月17日,中国石化对外宣布,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即将建成投产,涵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3个环节。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预计未来15年可实现增油296.5万吨。

  种种举措表明,中国石化正按照其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油品、现代化工为两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的“一基两翼三新”的业务格局,加快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

  中国海油的转型动作同样值得关注。

  在中国海油的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突出发展“稳健有序”,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跨越工程,打开新局面。围绕公司“双碳”目标,把构建“双碳”制度体系作为紧迫任务抓紧抓实,把打造“零碳”油气产业链作为现实路径抓紧抓实,把推动新能源新产业发展作为转型方向抓紧抓实,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良好开局。

  在新能源业务规划上,中国海油将资本开支的5%~10%用于新能源业务发展。到2025年,目标获取海上风电资源500万~1000万千瓦,装机150万千瓦;获取陆上风光资源500万千瓦,投产50万~100万千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国际石油公司的转型经验,有自己的转型探索,知往鉴今,以往鉴来,直面挑战,把握机遇,相信中国的石油企业同样能走出可圈可点的转型之路。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责任编辑:陆晓如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