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领跑者安全高效
2022年05月13日 16:19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赵 玥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安全和高效是油气公司成为能源“领跑者”的基础。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牵动着油气行业的心,安全高效地发展更成为能源企业发展的焦点。

  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下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路线。随后下发的《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对今年的能源工作给出节点目标、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

  油气接下来将怎样走?在央企对标“世界一流”的愿景下,有专家认为,可以在逐步构建能源独立、发展现代能源体系的过程中,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而此次《规划》及《意见》正画出清晰明朗的路线。

  油气生产安全稳定

  业内人士敏感地注意到,此次《规划》从名称上就与以往不同。其强调的“现代能源体系”,正反映了新阶段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的变化。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看来,这体现了更为成熟、科学、务实的能源发展观。

  随着全球能源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低碳化、智能化、多元化和多极化趋势,中国要加快构建顺应世界大趋势、大方向的“现代能源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这八个字,正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内涵。

  “《规划》强调了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许勤华说。按照《规划》,我国要强化能源战略安全保障,增强油气供应能力。聚焦到油气行业,在勘探开发及推进储量动用方面都给予了明确指示:石油产量稳中有升,力争2022年回升到2亿吨水平并较长时期稳产。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力争2025年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

  另外,《意见》就2022年的能源目标做了细化,提出原油产量达到2亿吨,天然气产量达到2140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产业所所长罗佐县分析,现代能源体系就是指能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实现能源安全稳定、绿色低碳供应,能够在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惠及民生的能源体系。在经历了去年部分地区拉闸限电以及能源价格上扬的考验之后,在坚持既定的“碳达峰”战略背景下,重视并增强煤炭煤电的兜底保障能力以及提升油气自给能力成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稳定的共识再一次得到强化。

  实际上,2018年国家相关部委组织国内油气企业共同研究、形成了未来七年的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提高原油天然气储量,以及要把原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自“七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在提升油气自给方面颇有建树。

  2020年,中国石油的油气产量当量历史性跨越2亿吨大关,天然气占比历史性超过50%;2021年,油气产量当量连创历史新高,天然气在油气产量当量中的占比提高到51.4%。

  年初,中国石油对于今年的工作作出部署:要围绕鄂尔多斯盆地庆城页岩油、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等规模增储大场面进行重点部署、重点推进,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优化部署,加快落实高效资源和经济可采储量,积极推进效益增储建产。

  所划定的范围与《规划》契合。

  与此同时,中国石化也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去年全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67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2681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七年行动计划”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1月,中国海油宣布,渤海油田2021年原油产量达到3013.2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原油增量约占全国增量的近50%。

  由此可见,“三桶油”正以提升勘探开发质量维护着能源的稳定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本质是能源独立。

  “邹才能院士等专家于2020提出中国‘能源独立’战略,两个重要标志是国内生产量占消费量90%以上、清洁能源生产量占消费量70%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

  目前,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面临的挑战,可以归纳为:人口和经济规模决定了能源消费的“总量大”、“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结构的“不清洁”、持续攀升的油气对外依存度决定了能源供应的“不安全”、非常规油气禀赋决定了复制美国模式的“不可行”。

  对此,有专家提出三步推进重点,第一步便是2020~2035年,探索中国“能源独立”路径,依靠“洁煤稳油增气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能源供给安全”问题。从这一点来说,维护包括油气在内的传统能源稳定安全,意义非凡。

  储气库建设储能

  储气库被称作地下“天然气银行”,是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体的能源基础性设施。

  它很重要,但在我国的发展却极为滞后。

  2017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一度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暴露出我国在天然气生产、供应、储备、销售等环节存在一些不足。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储气库建设提上日程。

  从数据看,目前我国以储气库为代表的储气能力依旧相对薄弱。2021年国内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仅140亿立方米,占年度消费量比例不足5%,储气能力是天然气乃至整个能源产供储销的短板。

  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上、中、下游产业产供储销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饭碗”作用至关重要。

  “天然气大发展势头强劲,储气能力不足仍是制约我国天然气业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郑得文说。

  究其原因,复杂的地质条件让我国储气库建设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国外储气库经过百余年发展,类型多样、体系完备,为国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郑得文说,但国外以浅层简单构造、中高渗储层为主的储气库建设与运行技术,难以解决中国复杂深层储气库建库的关键难题。

  储气库的选址十分苛刻,需要满足安全可靠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既要注得进、存得住、采得出,又要远离城市、居民、构筑物,而且还要经济有效。

  据了解,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已经向这一难题发起攻关。面对中国复杂断块、中低渗近枯竭气藏建库的世界级难题,经过近30年科技攻关,形成了四大特色建库配套综合技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批技术、装备、产品与软件,支撑建成了中国石油24座储气库。

  “十四五”期间,我国确定了加快地下储库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需求,中石油新建储气库调峰能力逾百亿立方米,也就是说,要用5年时间完成前20年新建调峰能力总和,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对此,他们与“卡脖子”技术开展新一轮攻关,针对一系列科学、技术、工程等问题,中国石油设置了“复杂储气库地质密封性评价与库容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等6项共性研究课题和“复杂断块高质量储气建设”等5项示范工程,尽力实现储气库建设技术攻关新突破。

  与此同时,中国石化也在努力突破。去年,在中原油田地区新建的卫11储气库建成注气,标志着我国华北最大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群——中原储气库群建成投产,库容气量达到100.3亿立方米,将为华北地区及黄河流域今冬明春储气调峰、稳定供气提供坚强的资源保障。

  罗佐县认为,《规划》此次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概念被特别应用到能源产业领域。“韧性和弹性主要指能源供应系统在外部环境异常情况下能够应对波动,实现稳定供应的能力。”

  科技保障能源安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效生产,从而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

  而“现代化”通过科技创新攻关能源领域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升级;完善能源创新科技支撑体系。

  《规划》发布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撰文作出解读。指出“突出科技创新在能源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不动摇”,“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他认为,石油化工技术是能源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能源转型和新能源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石油化工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石油化工科技方面,《规划》围绕油气安全保障供应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重点部署了特种专用橡胶、高端润滑油脂、分子炼油与分子转化平台技术等一系列炼化技术,以及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技术。

  在值得关注的生物质能方面,戴厚良指出,理论上90%的传统石油化工产品都可以通过生物化工过程获得。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是我国发展生物质能利用的重要原则,加大生物质能利用已成为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实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可以说也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体现。

  科技创新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数字化、智能化。

  中国石化信息化数字化首席专家李剑峰把数字化转型分成赋能、优化、转型和再造四个阶段,它们对企业的升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以赋能为例,其特征是规模小、风险低、见效快。“目前中国石化已经建成的智能管道系统,让3万多公里的管道尽收眼底,巡线效率、防盗油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空前加强。”目前,中石化经营管理层面的数字化程度超过80%,生产层面主营业务的数字化程度超过60%,处于央企第一方阵的前列。

  另外,从2012年中国石化的智能化建设启动到现在,智能工厂2.0已经完成,3.0也已经开始谋划。其中,九江石化、镇海炼化、茂名石化被工信部评为国际智能制造示范。智能工厂建设有效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企业创效逾数十亿元,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初步形成了智能工厂建设理论体系。

  随着《规划》的布局,三桶油将进一步明晰下一阶段的数字化道路。中国石化数字化转型思路按照“数据+平台+应用”的新模式,聚焦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新业态两大主线。

  “十四五”末,中国石油将初步建成“数字中国石油”,利用自动感知实时采集油气产业链运行数据,利用全面互联广泛获取内外部数据,运用数字化技术持续优化业务执行和运营效率。

  中国海油则将全面建成“智慧海油”。到2025年,基本建成集成统一共享信息化环境,初步形成智能油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厂、智能贸销和集团一体化管控支撑能力。

  罗佐县注意到,将科技创新及应用视为提升能源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内核,这是《规划》思路和要求在《意见》中最直接的体现,“现代化”这个关键词在此出现。

  对外合作构建能源安全

  今年2月,中国石油集团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截至今年1月,中国石油自俄罗斯管道进口原油累计已超3亿吨,天然气超过150亿立方米。

  “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保障我国天然气安全的重要途径。”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梁萌表示。

  这一点,在《规划》中也有体现。罗佐县指出,能源安全保障工作既要高度重视国内能源的自给能力建设,同时也要着眼国际,构建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新体系,为此需要开展能源高质量合作。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天然气需求旺盛。2021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LNG进口国,需求量超过3700亿立方米。在“双碳”目标倒逼机制下,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预计将进一步上升,有可能突破60%,为能源安全带来较大压力。

  虽然国产气仍是我国天然气供应的主力,然而国内产量增速仍无法匹配消费量增速,海外进口成为我国满足天然气需求的主要途径。

  但是,全球供需格局调整下,天然气供应将面临挑战。2021年的全球油气发现达到75年来的最低全年水平。同时,受LNG市场缺乏FID、新投产项目推迟等因素影响,未来全球天然气市场很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对此,梁萌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加强合作。“一是优化天然气进口来源,强化重点资源国合作。二是优化进口气的跨境通道布局,丰富我国现有的天然气进口通道。三是提升我国在本地区的天然气贸易枢纽国作用。”

  在专家眼里,能源的高质量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这一点,在《规划》《意见》中也有明确。其中,要求高质量国际合作需要立足当前已经具备的合作基础,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将能源合作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推向新的高度。

  据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我国已逐步形成西北、东北、西南及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先后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我国的能源国际合作战略方针、政策体系也基本确立。

  以中国石化为例,目前已在“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实施32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国石油去年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达到1.0098亿吨,圆满完成产量任务。这是继2019年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首次突破1亿吨后,连续第三年上亿吨。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能源领域自主科学技术创新与突破,带动了高端产能、技术、装备“走出去”,并且不断加快步伐,逐渐“走上去”。

  “在开放合作中,我国应该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周宏春说。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如今,在国际能源治理格局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国家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能源国际合作产生重大影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亮点纷呈,倡议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已成为全球共同行动。中国正在从全球能源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逐步向世界舞台中心迈进,初步形成领先世界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