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新战略,开启油气发展转变之门
2024年07月26日 09:28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郑 丹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能源安全新战略应运而生,开启了我国油气发展的转变之门。

 

  能源事关国计民生。遭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如何加强中国的能源保障和安全?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我国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这为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

  时代的转折点,亦是能源发展的转折点。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提出,既是对能源发展的高瞻远瞩,又是基于对现实的多重考量。自此,我国油气行业开启了转变的大门。我国油气行业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油气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多重因素转折之机

  泱泱大国,能源为基。

  2014年,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全年生产原油4000.04万吨、天然气35.1亿立方米,连续12年实现原油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12年累计生产原油5.05亿吨。同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全年生产油气当量突破5545万吨,较上年净增长350万吨。

  油气家底尚好。然而,梳理当时的国内外的油气市场会发现危与机并存。

  中国石油消费增速已经开始换挡,未来几年中国油气市场面临着重大转折,石油需求保持低位增长,天然气或将供大于求,油气市场化改革正迎来最佳的机遇期。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世界油气市场格局正在重构,非常规油气革命带来石油供需格局逆转,国际油价大幅下挫,世界油气行业由新世纪以来的繁荣期进入了不景气周期。油气行业即将呈现“四低”的特点:低价格、低回报、低投资和低成本。油气行业投资回报率下降,石油公司进入战略调整期,重组整合的可能增加。

  国内能源生产和消费规模持续增长,但在能源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一些难点堵点相互交织,如市场机制仍不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能源治理机制有待健全。

  非常规油气革命、“深地”“深海”勘探开发、新能源产业兴起,急需勘探开发、节能低碳等领域的技术创新,需要提前做好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储备。油气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急需大规模应用数字技术改革企业的运营方式。

  综上,我国油气行业正面临着大转折的机遇和挑战。

  变革之音,已在弦上。

  其实,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已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013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为推进油气领域的价格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认为中国油气市场正进入转折期,油气需求增速放缓,供需宽松将常态化。同时指出,未来几年中国油气行业的战略调整势在必行,包括稳油增气、推进能源供应多元化、加强“一带一路”合作以及深化油气体制改革等。

  一切指向,要求油气行业深化改革、加强合作,确保国内能源安全。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

  “四个革命”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遏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应革命,建立多元化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改革,走出能源发展的快车道。“一个合作”是,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同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增储上产观念之变

  国有石油企业是能源安全与保障的压舱石。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上演断崖式暴跌行情,长期不振。2016年年初,“两油”双双大跌逾5%,触底30美元/桶,创13年来的新低。

  那时的胜利油田,感受到了一路狂跌的油价带来的萧瑟寒冷。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录井公司袁滨表示:“身处油田企业的员工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关注国际油价。因为油价寒冬直接带来了上游投资的大幅压减,勘探开发市场严重萎缩,石油工程和技术服务工作量锐减。”

  低油价影响波及油气生产全产业链。油田企业如何生存,如何继续承担好能源压舱石的重任?这是一个重重的难题。

  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低油价下石油企业何去何从,成为石油界代表、委员关心和热议的话题。

  “低油价,是我国石油行业上游共同面临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公司资料解释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绍霞表示。

  “油价低,信心不能低。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湖南石油总经理潘桂妹指出。

  观念一转天地宽。石油企业发出了“面对低油价现实,丢掉高油价幻想”“不再等靠要”的口号。经过共同努力,2017年,“三桶油”业绩集体回暖:中国海油净利同比暴增37倍,中国石油时隔两年后营收再上2万亿元台阶,中国石化炼化板块经营收益双创历史新高。

  2016年低油价期,我国石油业遭遇窘境。当年,我国原油产量下降,跌破了2010年以来的2亿吨红线。

  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世界遭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油气行业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一门心思放在让石油产量尽快提升上。

  历史上的1981年,为完成稳产1亿吨原油的紧迫任务,我国石油全行业实施产量包干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多种形式的开放搞活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石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缓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促进了原油产量的稳步提高。35年之后,我国一场油气勘探开采领域的改革铺开。

  2016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召开承包经营试点实施方案讨论会,确定了14家承包经营试点单位。他们先选择了2家采油管理区进行试点,并对试点单位下放一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旨在探索小油气块、油气田、边远区带承包经营模式。2017年12月18日,中国石化华北油田将旗下旬邑—宜君矿权区块正式移交至河南油田,试水矿权内部流转。矿权内部流转的尝试,促进了我国勘探开发热度的提升。

  2019年5月,国家能源局主持召开“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会上,能源局提出了“我国石油企业要落实增储上产主体责任,完成2019—2025年七年行动方案”的工作要求。“七年行动计划”提出之后,“三桶油”及延长石油调整油气勘探开发部署,持续加大上游发展力度,凝心聚力向着油气增储上产的目标冲刺。

  “2022年,国内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就,背后是‘七年行动计划’的推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郭海涛表示。

  星霜屡移,唯变不变。

  作为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油田之一,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已有50多年。“长庆油田主动适应勘探开发演进之变、能源行业转型之变,时刻保持清醒与坚定,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按照‘稳油、增气、强新、降碳’多能互补、协同发展的能源体系建设思路,以更高水平描绘‘大、强、壮、美、长’的发展新图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李战明表示。

  无惧油价高低,仍现最美一面。2023年,还是低油价之年。国际石油公司净利润降幅普遍达到30%以上,我国“三桶油”的业绩表现超出了国际石油公司。我国“三桶油”以低油价期练成的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更加游刃有余地发挥出了一体化能源央企的市场竞争力。

  化工转型方向之变

  国有石油企业是能源转型的引航灯。

  随着全球初步达成对化石能源和化石燃料的限制使用,发展了160多年的世界石油工业即将结束黄金期。减油增化甚至弃油向化,趋势明显。

  从石油全产业链来看,转型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以燃料型为主的传统炼油厂转型到燃料+化工型炼油厂,且要逐步加大化工品的产量。

  而一系列事件,显示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转型正在酿成风暴。

  裁员、收购、剥离资产……2019年二季度,巴斯夫宣布全球范围裁员6000人(约占全球12余万名员工的5%)、德国医药拜耳计划裁员1.2万人(包括在德国裁员4500人)。此外,科思创宣和德国赢创也宣布了裁员计划。与此同时,在跨国化工巨头当年的半年报中,也是“亏”声一片。

  化工业进入艰难时世,巴斯夫等一众化工企业的频繁行动,正反映了行业内部正在进行的一场深度结构调整。

  油气行业专家杨国丰表示,除优化和关闭炼能外,炼油商正在积极寻求其他方式维持炼厂运行。转型生产生物燃料,是欧美炼厂普遍选择的一条路径。

  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面向2030生物经济施政纲领》战略报告预计,2030年,全球有大约35%的化学品和其他工业产品来自生物制造。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位居全球第一的可再生能源。美国规划到2030年,生物质能源占运输燃料的30%;瑞典、芬兰等国规划到2040年前后,生物质燃料完全替代石油基车用燃料。

  大型跨国公司已经将炼油厂转型纳入日程。例如,埃尼集团在意大利Livorno的炼油厂和壳牌在德国的Wesseling炼油厂将变为基础油生产工厂;埃克森美孚将在扩建的福利炼油厂增加一个新的氢工厂,为未来的低碳燃料奠定基础以及提高化学品产量。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油气行业转型的必然选择。“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恰逢其时。

  减油增化、做大做强。在能源转型的大潮中,我国石化企业如何把握风向呢?

  “油转化”、“油转特”、“油转生物质”、研发化工新材料、打造高端一体化绿色石化基地,成为了引航灯。一大批行业转型升级建设项目纷纷建成投产,炼厂大型化和深加工能力明显提升,建设或改造深度炼化一体化项目成为投资热潮。

  新建炼厂均为千万吨级“化主油辅”的炼化一体化企业。例如,裕龙岛石化、华锦阿美石化等。条件较好的千万吨级燃料型炼厂或原先的简单炼化一体化企业,则配套或新增百万吨级乙烯及下游衍生装置。例如,广西石化、镇海炼化、惠州炼化等。中等规模炼厂,通过建设新一代催化裂解系列装置,在不增加原油加工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减产成品油、增产低碳烯烃和芳烃原料。例如,安庆石化、大榭石化等。部分中小型炼厂选择在某些有一定基础或自有原料的领域进行产品延伸,做大做强特色产品。

  2023年5月30日,国内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炼化项目——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以大型规模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全链条重油加工为特点,是炼油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一次结构创新突破。

  2023年2月21日,中国石化海南炼化100万吨乙烯和炼油改扩建项目建成投产。该项目采用多项中国石化自主研发技术,部分技术指标、各项环保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首个石化5G专网,实现了数字工厂和物理工厂同步建设。海南炼化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与此同时,减油增化仍在稳步推进。2023年,虽然国内成品油收率较上年稍有提高(由2022年的58.76%提高了1.36个百分点至60.12%),但化工轻油收率仍维持上涨(由2022年的20.74%升至21.39%,提高0.65个百分点)。

  绿色低碳发展之变

  国有石油企业,是能源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早在1992年,联合国大会就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1992年11月7日经全国人大批准,我国于1993年1月5日将批准书交存联合国秘书处。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文件,更是促进了工业化国家低碳转型的进程。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油气行业行之所向。“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则应运而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人类在200多年来使用化石能源的历史中逐渐认识到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二氧化碳在大气里面的浓度应该受到限制。这一认知成为低碳经济学概念的核心,由此产生了全球意义上的“碳中和”概念、诞生了2015年在巴黎会议上达成的《巴黎协定》。我国因此制定了2030年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低碳,正在重塑中国经济。低碳,正在重塑中国的能源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来,我国油气清洁低碳转型持续加快。着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了新时代我国能源清洁低碳的发展方向。十年来,油气行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双碳”任务。截至2023年,我国单位GDP石油消费强度年均下降1.2%,成品油质量持续升级,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占比提升3.1%,油气与生态环境友好性明显改善。

  十年来,对社会公众而言,看到“三桶油”最大的变化是厂区“绿意深”“花香浓”,与周边环境愈发和谐相融。这是因为石油企业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绿色油田、花园式工厂、绿电加能站。

  景中有井,井在景中。胜利油田全面推行绿色钻井、绿色注采、绿色集输、绿色修井,积极推进绿色企业建设、“三标”建设,全方位打造“景中有井,井在景中”的城中绿色班站,不断刷新绿色发展颜值。

  茂名石化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无泄漏装置、无异味厂区、绿色洁净企业”,守护碧水蓝天净土、建设美丽广东。十年来,公司紧盯“双碳”目标,瞄定“净零排放”,投入共计40多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建设与环境治理,排放指标远优于国家标准;乙烯能效、水效领跑国内同行。

  新理念,催生新实践。

  CCUS技术作为近年来石油化工节能降碳的思路之一,一直受成本等瓶颈制约。十年来,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不懈求索,终于诞生了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这一低碳理念的新实践。

  2022年8月25日,这一项目正式投入运行,成为我国最大碳捕集利用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工程;2023年,该项目建设的国内首条百万吨百公里二氧化碳长输管道建成投产。胜利油田打造的“低耗高效、规模输送、增油减碳、零碳排放、循环利用、安全封存”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和首台套装备系列,为我国推广应用低成本、低能耗、安全可靠的CCUS技术体系打造了样板。

  新理念,催生新模式。

  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石油戴厚良董事长联合全国政协常委张来斌、全国政协委员李根生共同提出《关于加强能源超级盆地建设的建议》,表示要立足我国实际,加快建设能源超级盆地,率先在鄂尔多斯盆地打造能源超级盆地碳中和示范区,探索“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

  未来,我国油气行业将继续在新能源安全战略指引下,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继续向新而行。

  责任编辑:赵 玥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