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担当能源绿色转型排头兵
2024年08月12日 16:51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陆晓如 / 王坤敏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专访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广增

 

  海油石化工程有信心也有能力为我国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悠悠黄河故道、浩浩黄海波涛,见证了江苏盐城“绿能港”这座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的崛起,也见证了海油石化工程作为LNG项目总承包商的实力。

  这种实力从何而来?又将带领海油石化工程走向什么样的明天?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广增。

  业绩突出

  中国石油石化:吴总,您好!历经多年发展,海油石化工程在LNG领域取得了怎样的业绩?

  吴广增:公司聚焦能源产业绿色转型,担当LNG工程排头兵,先后承担了180余项与LNG有关的咨询、设计、EPC总承包等项目,承担了中国海油90%的LNG项目前期咨询,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LNG项目总承包商之一,创造了多项国内纪录。

  得益于这些项目的实施,海油石化工程整体的经营业绩得以提升。意义更重大的是,通过这些项目,海油石化工程为提高我国清洁能源利用水平、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石油石化:海油石化工程为什么能在LNG领域取得这样的业绩?

  吴广增:一是得益于集团公司、中海石油气电集团、中海石油炼化公司的大力扶持和信任。没有这份信任,海油石化工程不可能从一个行业新兵发展成为一个EPC总承包商。二是得益于中海石油气电集团研发中心的大型LNG储罐核心技术。正是因为掌握了这项技术而且双方长期友好的合作,才使得海油石化工程在LNG领域越走越远。三是得益于海油石化工程“贴近主业、服务海油”的恒心和毅力,不计眼前得失、不断补强短板,着眼长远市场,聚力创新突破,才得以跻身我国LNG工程市场第一梯队。

  实力过硬

  中国石油石化:现在海油石化工程在LNG领域具备了何种的实力?

  吴广增:技术能力方面,公司参编了《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存和装运》《液化天然气站场(陆上装置)设计防火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在LNG相关领域申请并获得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具备LNG接收站从设计咨询到EPC总承包全过程的能力。

  设计能力方面,已经熟练掌握LNG接收站的国产化、标准化、集成化设计,并积累了大量数据库。各专业从软件运用、流程模拟、三维配管、管材选择、管机计算、结构建模、安全设计等方面,均具备LNG项目详细设计及服务能力,并可在国内已建设施的基础上持续改进。LNG接收站的重要设施,如卸料臂、压缩机、高压泵、气化器等厂家资料齐全,安全阀、低温阀、多等级不锈钢管及玻璃钢管道等数据已成功录入公司数据库,为后续项目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设计平台。

  项目管理能力方面,已经全面掌握LNG接收站的项目管理方法,实现了LNG业务板块设计无分包和管理自行主导的局面。发挥设计单位承担工程总承包的先天优势,目前已有多个LNG项目的总承包经验,实现设计与施工的高度统一、设计对施工的全程支持,总承包能力走在了国内前列。依托项目开发了POWER M3项目管理平台,建立起了完整的LNG项目管理体系,为后续项目承揽提供了坚实基础。

  人力资源方面,培养了一支专业配套齐全、知识结构全面、年龄构成合理的LNG项目科技研发、工程设计和EPC总承包队伍。各专业在专业能力、设计深度、采办参与程度、施工可行性分析、设计输入的准确性等多方面持续提升。供应商、分包商等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满足项目需要。

  向“绿”迈进

  中国石油石化:对LNG业务的未来,海油石化工程抱有什么样的期待?

  吴广增:“双碳”背景下,能源转型大势不可扭转。天然气作为低碳清洁能源,仍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海油石化工程的LNG业务依然有比较大的空间。

  未来,公司将充分发挥丰富的LNG工程设计和EPC总承包经验,一如既往秉持“定好位、服好务、创品牌”的理念,统筹规划LNG项目总体布局,积极推进新技术推广和数字化应用,加强项目执行、风险防控,强化安全质量和进度管控,在LNG领域创造出更多优质工程,为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为清洁能源供应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石油石化:在“双碳”背景下,除LNG业务之外,海油石化工程还将从哪些方面着手,为我国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做贡献?

  吴广增:近年来,海油石化工程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坚持技术先行、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工艺技术开发和前沿技术储备。

  攻关LNG冷能利用技术,推进“绿能”产业链延伸。凭借在LNG接收站工程设计转化与建设领域的丰富经验,逐步掌握了LNG冷能胶粉、冷能空分、冷能发电等关键技术,自主开发了换冷站技术工艺包,由此可实现冷能的回收利用,降碳成效显著。

  聚焦“碳”利用。与中海油炼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协同攻关,成功开发烯烃氢甲酰化生产高碳醇技术,可将炼厂副产的碳四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原材料高碳醇,助力炼厂产品结构升级。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减碳成效显著。参与大亚湾区CCUS研究项目,研发低能耗的碳捕集技术,形成不同场景下的CCUS低成本技术方案。自主开发CO2回收利用技术,并应用在渤海油田滨州天然气终端工程,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0万吨。此外,积极探索CO2制甲醇、乙二醇、可降解塑料等技术,拓展“碳”利用范围。

  大力拓展新能源技术领域。在氢能领域积极进行科研和技术储备,牵头编写《加氢站及综合能源站建设标准设计手册》,开展加氢加油合建站工艺设计研究和关键技术分析,推进综合能源站标准化。参与国家能源集团柔性电解水合成氨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及千吨级中试验证科技项目,开展氢能、太阳能发电、绿色化工产业之间的耦合技术研究,开展绿氢技术发展与应用系统性研究项目、柔性电解水合成氨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在石化行业的应用研究等。积极推进绿电、绿氢、绿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设计开发,助力探索符合我国能源结构特点的氢氨融合绿色循环经济路线。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以严谨完善的设计、及时高效的技术服务,海油石化工程不断向“绿”深耕,有信心也有能力为推进炼化产业绿色转型、油气储运绿色发展和新能源开发贡献技术价值,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图片由海油石化工程提供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