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走好转型道路
2025年01月15日 13:13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长庆油田着力推进更加稳健、更具效益、更加低碳的转型发展。

 

文‖本刊记者 陆晓如 / 张永超 章海英

  “勘探开发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快速上产后储采关系究竟怎么样,能够保持高水平稳产多少年?”“长庆油田体量大、市场化程度高,如何做到大而不腐?”

  2023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到长庆油田调研时,发出了关乎长庆油田行稳致远、永续发展的“三问”,并赋予了长庆油田“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率先打造世界一流”的光荣使命。

  今天,站在累产突破10亿吨的新节点上探寻基业长青之路,这“三问”和“两个率先”依然是长庆油田必须解决好的难题,必须挑起的重担。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循着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手握创新金钥匙,长庆油田正在以更有活力、更加稳健、更具效益的转型发展,加速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油气田新图景。

  不断增强资源控制力

  从空中鸟瞰,雄浑的高原山峁间,华H100平台像是一艘航空母舰。

  事实上,不止外观像。在肉眼不可及的地下几千米深处,占地30亩的华H100平台实际开采的辐射面积高达4万多亩,控制储量1000万吨,一次性动用两个页岩油层系。

  “与常规采油井场相比,产油能力增加超过10倍,而占地面积降到6成以上。以最少的用地,开发地下最多的储量,称之为‘采油航母’,再贴切不过。”长庆油田页岩油开发分公司技术与信息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赵晖说。

  国际上通常把渗透率小于10毫达西的油藏称为特低渗透油藏、小于1毫达西的称为超低渗透油藏。而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页岩油渗透率小于0.3毫达西。

  它究竟有多致密?有人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滴水滴在家用磨刀石上,水完全渗入只需要5秒钟。而水滴在页岩油的岩芯上,长时间不能渗透,堪称“磨刀石中的磨刀石”。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找到并开发如此致密的页岩油,长庆油田锻造了诸般武器。

  勘探上,由于黄土层厚、质地松,模拟地震波能量衰减迅速,信噪快速减弱,很难反射出地层的精确信息,甘肃庆城黄土塬覆盖区的勘探难度属于世界级。

  为此,长庆油田创新运用黄土塬可控震源三维地震技术,实现了对储层的高精度CT扫描,不仅找到了储量10亿吨级的页岩油大油田——庆城油田,而且通过资源的精确定位,钻井成功率提高了30%。

  开发上,最初采用常规压裂技术开发页岩油,但是单井日产油不足2吨。不仅产量低,而且递减快,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开发。

  为此,长庆油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将整个页岩油生产现场当作了开放的实验室——

  构建页岩油复杂缝网体积开发理论,通过体积压裂给地下岩层施加压力,极大畅通油气运移的人工通道;持续研发优化工程技术利器,创新形成黄土塬大平台工厂化作业模式,攻克储层钻遇率低、超大井丛防碰绕障碍难度高、多断裂带防漏治漏井况复杂等多项技术难题……

  由此,长庆油田打破了长期被国外垄断的页岩油开发技术,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华H100平台在182天的施工周期里完成了31口水平井,累计进尺15万米,整体提速42%,而且取得了亚洲水平井平台最大、单井平均水平段最长、累计水平井段最长、有效控制储量最大、缝控动用储量最大5项历史性突破,成为规模化动用页岩油的样板。

  如今,长庆油田已经形成了5大技术系列18项页岩油效益建产技术体系,以及3大系列13项页岩油高效开发技术体系,具备了页岩油资源的掌控及转化能力,页岩油产量箭头持续上扬。

  “仅我们采油十二厂,就以占全厂总井数1/10的页岩油井贡献了超过1/4的原油产量。长庆油田每年的页岩油产量,有1/3来自我们开发的合水油田。”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副厂长张洪军说。

  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里铸丰碑!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只是长庆油田不断挑战地层极限、不断增强资源控制力的广厦一隅。

  从低渗透起步,创建侏罗系古地貌成藏理论,实现了鄂尔多斯盆地周边构造找油向盆地腹部古地貌找油的战略转移。伴随庆1井的发现,马岭油田破茧而出。唱着压裂歌,渗透率10毫达西的侏罗系油藏被攻克。

  目光转向三叠系,提出“东抓三角洲、西找湖底扇”的勘探思路,应用内陆湖盆河流三角洲成藏理论,成功发现了安塞、西峰等亿吨级大油田。但是,三叠系油藏的渗透率平均约1毫达西,比侏罗系致密得多。一家美国公司曾试图参与开发安塞油田,但最终因0.5毫达西的渗透率,得出安塞油田是没有开发价值的油田的结论。

  长庆人没有放弃,创新形成了中国石油历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开发模式——安塞模式,全面解决了特低渗油藏从地面到地下、从钻井到采油、从投入到产出等效益开发的问题,促使安塞油田实现了3个百万吨的历史跨越,连续30年保持产量稳定增长态势。

  转战上古生界,创新形成上古生界大面积岩性气藏成藏理论,发现我国第一个万亿立方米整装致密气田——苏里格气田。但是开发初期,以井均投资1300余万元建成的28口井,试采5年只获得3亿立方米的产量,单井日均产量仅有0.587万立方米,效益无从谈起。

  探索形成技术集成化、建设标准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市场化“四化”建设模式,创新形成致密气开发5大技术系列16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行井组集中开工、集中备水、集中压裂产能建设模式,长庆油田实现了苏里格致密气的规模效益开发,不断增强保供的续航能力。

  形成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群成藏理论、陆相淡水湖盆页岩油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三角洲成藏理论、致密砂岩气大面积成藏理论、岩溶古地貌天然气成藏理论,打造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技术、页岩油有效开发技术、致密砂岩气藏规模开发技术、低渗碳酸盐岩气藏高效开发技术,攻克黄土塬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成像测井技术、水平井“一趟钻”钻井技术、桥射联作压裂技术……

  持续打造“三低”油气藏勘探开发原创技术策源地,长庆油田相继突破低渗透、特低渗、超低渗、致密气、页岩油,将地层勘探开发极限推至10毫达西,进而0.5毫达西、0.3毫达西……

  每向地层极限挺进一步,都标志着长庆油田资源掌控和转化能力的一次跃升,都标志着长庆油田获得了一个长青的新希望。

  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长庆能否长青,希望在创新,关键也在创新。

  “长庆油田现有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但科技创新的效率与油田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依然不匹配。”长庆油田科技发展部副主任方国庆一针见血地指出。

  仅从资源禀赋上看。虽然鄂尔多斯盆地是超级能源盆地,蕴含多种资源,但是长庆油田待探明油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发现难度大,页岩油及致密气资源量与可采资源量、实际探明储量存在较大差距。可见低渗透和非常规油气革命还不够高效彻底,资源掌控和转化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何破局?

  ——着力健全科研体制机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任重道远,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方国庆认为。

  长庆油田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向的研判,按照“快速突破”和“久久为功”两个层面加快科研布局,引领科技工作正确方向。

  推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研立项实施,加强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从需求、立项、研发、试验、推广应用、验收考核、评估等环节做好管控,发挥各层级优势与主动性,提升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效率和效能。公开竞聘、择优选拔科研项目经理,大力推广项目经理负责制,优化科技创新投入,逐步完善业绩管理体系和薪酬分配机制,改进过程与结果双重激励的考评机制,更好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健全高等级成果、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实事求是确定成果归属,引导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基层一线、用于生产实践……

  近5年,长庆油田承担了3项国家科技项目、5项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年均安排油田公司级科技攻关与生产支撑课题150余项。持续优化完善科研体制机制、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已见花开。

  ——着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翻开近些年长庆油田的报表,有两组数据颇为吸睛:勘探成本近10年下降了3%,科技投入近5年来高达79.15亿元。

  一低一高,背后隐藏着长庆油田长青的密码——着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但是,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持续的火力补给,就不可能有关键性的突破。

  “即使不打一口井,我们也要给科研项目持续投钱。”长庆油田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李战明的话语掷地有声。

  聚焦在低、深、难领域不断面临的新挑战,着力攻关“卡脖子”技术短板,分层分类、分批次布局,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梯次,重点攻关非常规资源评价、长水平井优快钻井、智慧油气田等核心技术,持续完善页岩油能量补充、水平井全生命生产周期管理、精细注水等配套技术,大力推进低渗油藏转变开发方式、页岩油提高采收率、页岩油原位转化等重大开发试验……

  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以技术换资源,长庆油田正不断推动油气资源发现,加速可采储量转化。

  ——着力建强科技创新平台。

  今年开年不久,长庆油田就发布了《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请公告》。

  在这个平台上,长庆油田联合川庆钻探、西安石油大学等,依托重大科研项目,优化组织管理模式,致力于低渗透及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工艺、工具及设备研究,努力培育更多的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

  “长庆油田注重整合集聚科创平台和创新资源,加大共建共享开放合作力度,努力构建油田牵头、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切实增强油田战略科技力量。”方国庆说。

  建设大科研体系,持续推动“三院”“两所”融合发展,挂牌“赵文智院士工作室”,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开放的科研合作创新平台。编制实施研发中心建设方案,靶向开展科技攻关,增加研发投入1亿元。充分发挥油田战略合作伙伴作用,在重点领域深化科技合作,探索联合攻关、技术共享、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统筹构建科技“项目树”,持续深化“揭榜挂帅”,面向社会开展“赛马制”攻关……具体举措,不胜枚举。

  ——着力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

  8月23日,为期5天的甘肃省百万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暨长庆油田数智开发者大赛、创新大赛圆满落下帷幕。这是长庆油田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长庆油田大力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形成10个专项工程、36项重点工作、123条具体措施,以工程思维推动人才强企工作项目化、表格化、时序化运行。

  与此同时,实施“领航计划”赋能工程,推动“青马工程”和“启航新星”培养提质扩面,促进青年骨干更顺畅地成长。瞄准关键核心、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等领域,依托科技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深入推进“双序列”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晋升绿色通道,健全技术专家作用发挥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工作,在荣誉授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技术人才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近年来,长庆油田“千人工程”人才库更加丰盈,共培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名、集团公司高层级专家16名、集团公司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25名,全国技术能手、三秦工匠、陇原工匠7人。

  创新,非朝夕之功。促进创新生态呈现新气象、人才强企焕发新活力,为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长庆油田科技攻关不断取得新进展,科研成果转化率稳步提升,奠定了实现质量效益更好、竞争能力更强的发展的坚实基础。

  不断增强价值创造力

  “劳动效率连续两年位居油田采油单位第一。”谈起这一点,赵晖洋溢着自豪。他把这个成绩归功于新型采油管理区改革。

  过去,页岩油生产现场效率一度低下。因为管理层级太多,油田公司每周的生产工作部署经过层层传达落实,到达基层采油班组需要近一周时间,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改变从2022年7月底开始。长庆油田以页岩油开发分公司为试点,开启新型采油管理区改革。

  由此,页岩油开发分公司在长庆油田率先构建了“采油单位直管中心站”两级扁平化劳动组织架构,机构设置由22个压减至8个,机关、基层实现一站式生产调度。

  “公司发出的指令,当天就可以直达班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实现百万吨用工人数大大降低,不到常规采油单位的1/10。”赵晖说,“劳动效率提高了,价值创造能力就提高了。”

  价值创造,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也是根本路径。

  李战明强调:“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长庆油田必须坚持以价值创造牵引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不仅要规模大,而且要业绩强。”

  着力锻强价值创造的内生力,长庆油田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突出业务结构归核化,系统优化二三级机构类别,巩固完善事业部模式,加快生产辅助专业化整合、后勤保障市场化转型,调整完善物资设备、监督监理监测等工作界面,推动未上市机构本质扭亏。

  突出组织结构扁平化,系统谋划组织体系优化提升工程,深化“大部制”改革,推广“大监控”运行,完善新型管理区作业区机构编制标准,劳动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坚持控总量、优存量相结合,规范用工方式转型,加强员工岗位管理,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共享共用。

  突出提质增效精进化,严格执行集团公司“三大计划”和投资管理规定,实施“七个优化、八个提升”,完善投资闭环管控模式、“事前算赢”预算体系和业财融合管理平台,产销协同实现保产促销、高价多销、全产全销。通过严考核、硬兑现和精准激励,促进合规理念、市场观念、效益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突出薪酬分配精准化,按照“存量保稳定、增量促发展”原则,优化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完善科学适配的薪酬分配政策,稳妥落实中长期激励措施,充分激发全员“挣薪酬”的积极性。加强劳效对标和人工成本峰值管理,深化第三方用工改革,加快人力资源控减优化,完善绩效考核及超产奖励政策,实物劳动生产率同比提升6.7%。

  突出从严治企纵深化,坚持合规、法律、内控、风险一体化管理,制度上健全机构、配齐人员、规范流程,行动上联合开展“查漏洞、补短板、强管理、促提升”专项整治,市场运作、仓储管理更加严格。常态化做好审计体检,创新审计监督模式,推动有形有效“双覆盖”,有力保障公司权益、经营效益。

  当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数智化浪潮浩浩汤汤,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如DNA般,成为企业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密码。

  站在“两化”融合的潮头上,长庆油田曾以功图法油井计量技术,在国内油气田中率先实现了油田的信息化管理。今天,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长庆油田为价值创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走进长庆油田采油八厂数字化生产指挥中心,分布在不同区块、不同山头的井场,尽收眼底。

  作为长庆油田“大监控”运行的试点单位,采油八厂通过集成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技术,将站控指挥、风险作业管控技术分析等功能一并纳入“大监控”运行平台,形成“集中监控、统一指挥”的新型管理模式,将原来的中心站、作业区、厂部“三级监控、三级运维”进行优化整合,变成了厂部“一级监控、两级运维”。

  这种变化,不仅实现了生产指令一站到位,而且把24名员工带出了大山。如今,他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对千里油区开展指尖上的管理,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大大降低,劳动效率和管理效能大大提高。

  井站无人值守、员工集中巡护、生产自动化控制,过去基层6个人管1个站变成如今1个人监控10个站。采油八厂的变化,让大家看到了数智化带动下的油田发展新方向——利用数智化手段,有效发挥一体化协同能力,形成新的管理架构,进一步促进少人高效的发展,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面对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长庆油田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数智化的强力支撑,特别是当前处于油田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数智化更显得尤为重要。”长庆油田油田开发事业部副经理姚斌说。

  地上机器人、天上无人机,组成了捍卫油气生产安全的最佳CP,有效解决了油田管线多、站点多、人员少、地面环境复杂给巡井带来的种种困难;智能控制、智能柱塞、智能注剂、智能监控系统,促使井场传统人工作业量降低80%、成本降低35%、产量提高10%……

  以数智化打造长青的支点,长庆油田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化油气田和国内最大规模的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2300多座场站实现了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

  “2007年至今,长庆油田油气产量增长3倍,用工总量却始终保持在6万人左右。人均劳动生产率走在了我国油气田企业前列,数智化功不可没。”姚斌说。

  加快中国石油数字化转型试点和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扩大油气生产物联网规模,推动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打造国内一流数智油气田;大力实施信息化补强工程,深化全域数据治理和梦想云应用,按要求抓好大集中ERP建设和试点运行;积极探索智能专家助手,推进油气数智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填补行业空白、引领产业发展……以安全可靠为要、经济适用为重、提质增效为本,长庆油田正在进一步谋划数智化发展的突破点。

  一切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事业都将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以今天的奋发有为,让未来发展的基础更稳、后劲更足、实力更强。牢牢握住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长庆长青,值得我们给予更多期待!

  本文图片均由长庆油田提供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