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话题
拆分:解决中石油问题良方?
2014年01月08日 16:59 来源于 企业观察报    作者:张起花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本刊记者 张起花

  中石油究竟该不该拆?能不能拆?一个“拆”字是否真的能够解决所有“国企弊病”?是否真的能够打开国企改革的一扇门?专家认为,从现实情况看,对中石油这样的国企进行改革,加强监管与去行政化,比盲目拆分更重要

  毋庸置疑,拆分中石油呼声的背后暗藏着公众对国企改革的期盼。那么以中石油“开刀”,一个“拆”字是否能够化解诸多的改革忧愁?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也表示他的疑问:“拆分中石油的目的何在?拆分中石油是否会解决腐败问题,提高国有企业运营效率?拆分是否必然会减少垄断弊端,改善企业经营效益?拆分是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

  周大地认为,假如“依据不足”,回答不了上述问题,“就不应盲目发出拆分呼声,否则容易被个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成为其泄私愤的工具。”

  拆分是否能提高国企运营效率?

  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中石油虽然是大型国有企业,但无论是按照业务板块拆分,还是按照区域拆分,都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腐败与提高国企运营效率的问题。

  北京首创期货有限公司研发部能源化工研究员练异洞对本报记者表示,无论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只要经营不善都会遭遇亏损和破产压力,而且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受国资委考核,压力更大。所以,企业运营效率的高低和所有制形式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和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体制机制、宏观环境等多因素有关。

  周大地分析说:“企业大小和运营效率的高低也不存在正比关系,巨型企业也不一定就代表着运营效率的低下。世界石油巨头如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企业都是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不仅整体规模大,产业链条长,而且业务范围跨度也大,但他们并没有给大家留下运营效率低下的印象。”

  在业内专家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与效率问题,最关键还是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调整上下工夫;通过科技进步,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上做文章,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另一方面,要在公司外部运营环境的改善上做努力,比如加快解决国有企业政企分离问题。

  “与其呼吁拆分中石油,不如呼吁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适当放开能源领域市场,允许民营企业更多参与能源市场竞争,通过竞争机制下的压力倒逼企业进行积极主动的变革。”练异洞说。

  拆分是否能从根本上

  减少垄断弊端?

  中石油窝案被“一锅端”后,一些专家或网友发出拆分呼吁,甚至流传出这样的说法:消灭市场垄断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消灭垄断者。“拆分中石油”似乎成为彻底清除石油市场垄断最有效的途径。但是,能源行业需不需要垄断?拆分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垄断弊端?

  在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都会从社会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在制度、技术、规模上的优势,集中力量强化对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自然属于被各个国家重点控制的领域。

  练异洞认为,从国家发展战略及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求考量,中国有必要对能源领域通过大型央企进行适度控制,完全放开是不现实的选择,只是控制方式和方法需要改革,比如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革新等。

  对于垄断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认为,也不应该过于敏感。“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各种垄断,如高盛、微软等就是例子。但是,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垄断都一味反对,我们要反对的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不正当的价格行为,滥用行政权力等方式限制竞争的行为。”

  在周大地看来,不能将反垄断作为改革的目标,要明确反垄断的初衷是什么。分析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还没有到群情激奋的程度。首先,成品油、天然气等产品的价格都是由政府制定的,因此,中石油等在行业里具有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并没有过多的权利通过实行垄断价格获取超额利润。相反,由于政府定价考虑了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会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在一些时候定价较低,还往往造成相关企业的亏损。

  其次,鉴于中石油等能源央企的发展享受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公平起见,它们也必然比其他企业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与负担,比如,在突发事件中,这些企业要无条件承担起保供重任,在经济危机时,这些企业不能找任何借口任意解雇员工。

  至于中国能源央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其他民企的掣肘,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分析认为,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对国企和央企过于依赖和看重。比如在土地政策、财税政策、补贴政策等方面给予过多倾斜,触碰到民企在市场上的利益,压缩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其二,过去,国家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以GDP为标准,造成地方政府从利税角度考虑,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过于倾向高污染、高耗能的大型能源央企和国企,导致出现一些安全和环保问题,引发社会对国企和央企的不满情绪。

  “所以,这不是拆分了中石油就能够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对于国有企业及央企的监管政策及监管模式需要适当调整,政府对国有企业及央企的行政干预与支持需要适度减少,留给民企合理的发展空间。”任浩宁说。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看来,国有企业大量退出的重要产业和领域,往往容易被具有诸多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所占据。一味提“国有企业退出”,可能将使国民经济重要和关键的部门为外资特别是跨国垄断集团所主导,这不但不利于以私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会对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十分有害。

  拆分是否是

  国企改革的必经之路?

  中国国企改革的初衷是通过市场化改革,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目前,从经营形式来看,这一任务已在相当程度上完成。但是,制度层面上的市场改革还远没实现。比如,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还存在着权力边界划分不清晰的问题,国企一方面承担着相当一部分政府、社会职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另一方面国企也有意无意地享受着政府用公权为自己带来的优势。

  此外,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核心——政企分开的任务尚未完成,国企的行政级别至今尚未取消,也使得国企具有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也让改革的动力丧失。

  中石油腐败窝案爆发之后有关拆分中石油的传言持续发酵,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很大一个原因还在于不少人寄希望于政府从中石油开刀,打开中国国企改革的一扇门。

  但是,拆分中石油是中国国企改革的必经之路吗?对此,中投顾问能源行业分析师任浩宁表示:“市场化的前提是政府要制定没有歧视的产业发展规则。所以,国企改革的前提条件和必然之路是去行政化,而拆分中石油与此之间没有必然关联。”

  任浩宁认为,市场化过程中,涉及央企和国企的管理层有行政级别,必须尽快破除。如果条件成熟,民企和国企还可以以某种形式组成控股公司,民企经营,国企控股。“光伏和风电领域就可率先试点这种模式。”任浩宁说。

  同时,任浩宁认为,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外资大规模进入,但一定意味着国内企业有平等的机会走出去,也就是说,允许民企与国企有同等机会走出去并购海外资产,或者购买油气资源,这才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拆分中石油也与该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关联。

  就此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补充说,真正的国企改革,就是要给国企松绑,逐步减轻其目前依然背负的社会负担,比如理顺保供、油气价格调整等还没有市场化的问题,从而提高其经营效益,实现既保障民生,又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