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中国测井技术为何缺乏原创
2014年08月06日 09:0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陈躲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访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肖立志

  原创技术人才稀缺是我国测井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

   文/本刊记者 陈躲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都有测井专业。我国测井从业人员大多科班出身,这一点即便发达国家也做不到。按理说,我国应该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测井人才。然而,我国测井行业的现状无论是人才和技术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怪象出现的原因何在?未来几年,我国测井行业的机遇和挑战又在哪?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著名测井专家、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肖立志。

  三股力量

  中国石油石化:您好,肖院长!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测井行业的主要力量?

  肖立志:我国测井行业力量目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三大石油公司所属测井公司,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作业能力;第二部分是测井民企,包括已经上市、正准备上市及类似“游击队”的测井企业;第三部分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在国内的国际测井服务公司。

  测井民企这几年发展很快。由于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民企不难获得制作成套装备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国企部分测井专家为实现自身价值投奔民企,使民企测井装备制造和现场服务作业规范化水平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加。而在中国的国外测井公司,如斯仑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等,都是装备先进,待遇优厚,机制灵活,采用不断创新的合作模式,渗透和挤占中国的测井装备与服务市场。

  在我国,测井作为石油工业的十大学科之一,1939年由翁文波先生创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不断进步和壮大,成就有目共睹。

  技术差距

  中国石油石化:据我所知,您先前在国际著名公司多年,2002年回国。您认为,我国的测井技术跟国外相比,差距主要在哪?

  肖立志:我国常规测井做得挺好,仪器稳定可靠,作业效率及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均没有问题,价格上也有优势,因此竞争力明显。但高端测井装备和技术,我国大多仍然处于跟踪研究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在个别特色技术方面,我国有领先世界的潜力。

  测井技术在快速发展,特别是随钻测井、套管井测井及射孔作业等技术在国际上不断涌现。比较而言,我国原创技术少,制定规范和标准的能力低,在国际上基本没有话语权。

  中国石油石化:测井行业要想发展,除了先进的技术外还需要人才。技术方面我国同国外有差距,那么在人才方面又怎么样呢?

  肖立志:我国测井在人才方面有一定优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从本科、硕士至博士都有测井专业毕业生。可为何在测井高端技术上与国外又有如此大的差距呢?起初我认为也许是体制造成的,但看到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成功,我认为测井落后不能完全归于体制。

  斯伦贝谢的人才结构与技术领先是密不可分的。在人才方面,他们找如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著名大学毕业生,经过长时间严谨且系统的培训,科学素养与专业灵敏度结合,测井行业涉及的物理基础、仪器技术、资料处理与解释应用等,被有效分解成一个个基本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去研究开发。我国测井专业的学生非常优秀,大学所学的知识通常都是石油领域各专业里最难的,电、声、核辐射、核磁、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地质、地球物理、岩石物理等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多,但往往难以深入。他们毕业后经过实习大多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容易很快成为一个熟练、扎实和优秀的技术人员,但是,在涉及需要宽厚基础知识的原始创新上往往会受到局限,思路不够开阔。这个可能会成为我国高端测井装备和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

  人才培养

  中国石油石化:您刚才说虽然我国有测井专业,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需要反思。那么,在您看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模式?

  我国常规测井技术优势明显,但高端测井技术仍处于跟踪研究阶段。 摄影/邵黎飞

  肖立志:作为学科负责人和院长,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探索。我国的测井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精湛、快速进入状态的现场技术人员,国际上也是很认可的,国际上三个著名测井公司有许多是我国测井专业毕业的。

  国际上测井行业90%原创技术其实出自同一个机构—斯伦贝谢道尔研究中心。那里极少有人是学测井的,他们不仅是顶级测井专家,而且是顶级科学家,他们的理念是为十年后的测井技术做研究,所以,在那里工作的一些科学家,其实就是“仰望星空”的人。我国没有这样的机构,没有测井企业愿意“养着”一些“胡思乱想”的科学家。我国目前测井行业不缺优秀工程师,但缺科学家,更缺测井科学家生存的土壤。测井的重大进步和颠覆性发展,需要从科学技术的根基上进行梳理,在尊重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谨慎地创新。

  中国石油石化:我国既然不具备培养原创人才的渠道和允许原创科学家生存的土壤,那么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原创? 有没有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肖立志:原创当然非常重要,但原创的成本也非常高,且原创不能够急功近利,需要积累和机遇。一项原创性技术,被接受和被推广使用,通常也不是容易的。国际上,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周期往往在十二年以上。我们在只争朝夕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国际规律。但目前我们的评估机制很难允许这样做,我们的考核标准及行业对专家的期待都是要突破常规,最后导致的可能是鉴定认为是原创的,其实只是昙花一现的虚假东西而已。

  技术原创当然是好,但眼下原创可遇不可求,能够快速跟进也不错。“fast follow”其实也是国际上一些著名测井公司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石油石化:您认为我国测井行业未来将面临哪些挑战?

  肖立志:首先是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测井行业在未来十年一定会有很大变化,常规测井技术所占市场的份额和营利空间将越来越小。而随钻测井技术、套管井测井技术、非常规测井技术等市场份额将逐步上升。其次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市场决定技术,什么样的市场便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技术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环环紧扣。我们的技术和人才准备其实并不充分,产业界和教育界需要密切配合,特别是产业界应该给予教育界以足够的支持,共同面对挑战和转型。

  责任编辑:周志霞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