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聚乙烯市场之怪现状
2014年10月22日 16:2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王悦莹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市场饱和价格不跌、与原油走势背离、淡旺季不分,目前聚乙烯市场出现诸多怪现象。

  文/王悦莹

  上半年聚乙烯走出欲扬先抑的局面,供需占了市场主导,尤其是库存成为整体行业关注的焦点。近一阶段中石化、中石油大举兴建异地库,库存承受能力将大大提高,因此石化在二季度市场下游缺乏利好的情况下把行情拉了起来。就目前供需局面来看,预计短期内聚乙烯市场仍维持高位盘整局面,三季度农膜旺季来临,市场仍有上行空间。

  抛开供需分析,我国聚乙烯市场呈现了许多怪象。

  进口量增加,价格居高不下

  2014年,聚乙烯产品投产装置较多,现已有150万吨产能释放。虽然产能的释放使得自给率提升,但目前进口依存度依旧维持较高水平。据统计,2014年1-7月聚乙烯进口总量为552.1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4.6%,1-7月平均进口依存度为49%。

  从国产货源与进口货源价格方面来看,2014年1-7月进口价报价始终高压国产料,平均价差为300元/吨。以7月底的市场价格为例,华北市场埃克森1002KW市场报价在12000元~12050元/吨,国产7042报价在1170元~11800元/吨。8月和9月,国内市场受煤化工装置投产影响,国产料报价大幅跳水。进口货源报价虽也有下滑,但降价幅度较少,使得进口货源与国产货源的价差到达了500元~600元/吨。

  市场人士较为诧异的是,为何进口量的增加不仅对价格未起到打压作用,反而与国产料一直维持几百元以上的价差呢?

  其一,高成本对于进口货源报价存在较为给力的支撑。2014年1-9月东北亚乙烯均价为1480美元/吨,东南亚乙烯均价为1454美元/吨,两者分别比去年同期高236美元/吨和159美元/吨。生产成本抬高,致使进口价格居高不下。

  其二,聚乙烯产品主要进口来源地区集中在中东地区,如伊朗、沙特的产品较为常见。但从今年进口商所报产品来看,新牌号逐步增多,比如伊朗高压(花料)2047A,俄罗斯低压膜4FE69等等。这些牌号都是市场熟识度比较低的牌号,市场应用尚不广泛。随着进口货源结构的调整,主流进口牌号竞争减弱,对其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

  国内的供应缺口及刚性需求也给高价进口货源留有了一定的生产空间。目前,国产货源多以通用料为主,市场对于高端进口料依赖度较高。这或许是进口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主要进口来源国需求的改善等众多因素也对进口价格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当然也不排除融资带来的数据假象。

  竞争激烈,煤制烯烃仍集中投放

  据统计,聚乙烯产品三分之一的产能集中在两大油企手中。据统计, 2013年两大油企生产能力占全国产能的81%。虽然新投产的煤制烯烃装置使得其占有率下降4个百分点,但仍有77%的产能集中在两大油企手中。两者对于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的话语权,再加上进口产品每年递增,市场供应面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聚乙烯行业竞争加剧,为守住市场提升利润,生产厂家竞相提升产品质量来实现产品的独有性。其中,燕山石化的1C7A及齐鲁石化的22F就比较有代表性。当然除了这些生产及销售比较成熟的产品之外,石化企业也不断积极研发聚乙烯专用料,如大庆石化产的滴灌袋用料A3805、抚顺石化的氯化聚乙烯FHL605及广州石化瓶盖料DNDA-2020等。

  煤制烯烃装置以生产通用料为主,产品质量略差,产品种类也相对单一,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何今年仍有较为集中的投产行为?

  个人认为,这些项目已在几年前开始审批并建设,只是于此时间段投产,虽有种生不逢时的感觉,但就目前现状来说还有一定的冲击力。一是尽管现在两大油企纷纷转战高端料市场,但目前产品质量、产品推广等方面还不成熟。二是煤制产品生产成本及报价分别要比油制产品低1000元/吨左右和150元/吨左右。前者借助低成本及低销售价格可以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近期煤制烯烃装置投产较多。不过煤制装置主要针对中低端货源市场,未来随着终端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中低端质量的煤制产品将走上升级之路。

  原油、乙烯和聚乙烯价格走势不一

  2008年以前,原油价格的走势一直是聚乙烯市场涨跌的风向标。由于其起到了成本对聚乙烯市场的传导作用,而且承载了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心态等因素,因此市场人士多是根据原油前日涨跌情况进行市场操作。

  为何近几年原油、乙烯的价格走势与聚乙烯价格走势的贴合度下降呢?

  其一,2014年地缘政治是提及较多的字眼。原油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较大,且受能源供需的影响原油波动较为频繁。其二,能源可替代性增强。随着煤炭、页岩气、天然气等新兴制烯烃工艺的涌入,油制烯烃独揽天下的格局被打破,致使上游产品价格走势与聚乙烯价格走势的贴合度下降。伴随着产能的扩张,市场预判的重心更加倾向于供需面,当然也会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盈利情况、行业数据等手段多行业进行研判。

  淡旺季不分,节前备货概念消失

  从传统意义上讲,聚乙烯薄膜旺季一般集中在一、三季度。往年行情波动周期较长,而且市场供应尚不充足,终端用户为保证旺季政策生产,通常在淡季或旺季来临前趁价低备下一定的库存。

  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淡旺季愈加模糊,节前备货概念逐步消失。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经济环境低迷,其产量增长速度放缓。据统计,2012年塑料薄膜总产量较2011年增长16.81%,但2013年塑料薄膜总产量却仅较2012年增加了8.16%。塑料薄膜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市场尚不规范,膜厂利润偏低,在原料价格不合适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再就是随着聚乙烯装置的投产,货源供应较为充足,供应渠道也广泛,致使终端用户节前备货积极性下降,随用随采行为普遍。未来随着聚乙烯投产装置的增加,货源供应量将继续攀升,节前备货概念或荡然无存。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