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活法
刘桂华丹青绘海油
2014年11月14日 10:43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付 饶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海洋石油工业题材的中国画,在刘桂华笔下沉雄浑厚,令人肃然。

   文/付 饶

  长1.8米、宽近1米的画面上部,一艘大型LNG船行驶在云端;左侧,一个钻井平台高高挺立,“助力二次跨越”的标语格外醒目;右下部,三座LNG储罐通过长长的管线廊桥将清洁能源输送至千家万户;画面的主体是海油的劳动者:有的身系安全带在高空检修导管架,有的一丝不苟操作刹把,有的在下套管……画面正中,“中国海油青年先锋队”的红旗高高飘扬。这幅重彩中国画名为《四海筑梦》,出自画家刘桂华之手。

  “如史诗般沉雄浑厚,画面元素交织碰撞,浓墨重彩,充满张力,仿佛在时空和岁月的轮转中激荡着经久的回声,观之令人肃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之一、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美术评论家吕立新对这幅画评价道。

  

 

刘桂华为钓鱼台国宾馆创作《万里长城永不倒》。

  刘桂华1971年出生于山东沂蒙山区。他幼年时就对绘画格外感兴趣,故乡的一草一木以及“八仙过海”等民间传说成了他绘画的题材。刘桂华家里穷。他为了能细细地看小人书,就用作业本的背面抄录邻居孩子的小人书,一夜就能抄一本。这样自发的绘画实践让他有了对艺术初步的感觉。他得到了邻居的嘉许。每到逢年过节,他们家都门庭若市。周边村镇的村民都会聚拢来,求一幅小桂华画的年画,贴在自家门上。

  到了上中学的年纪,刘桂华骑自行车走了100多里地,到了他听说可以教画画的临沂七中。此前虽然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但是他的艺术天赋和淳朴的追寻美的精神把招考的老师感动了。他从这里毕业,考上了临沂艺术学校,经历了三年国画、油画、水粉、版画较全面和系统的训练。毕业后,刘桂华成了县里第一个专业美术老师。

  已在山东小有名气的刘桂华不满足于自己的创作格局。2009年,他读到了齐白石的故事。他说:“齐白石58岁到68岁期间,还三次到北京学习、创作,终成大家。他是我的楷模。”于是,在众人不理解的目光中,已近40岁的他毅然北上,开始了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画院等学习创作的经历。数年来,他的山水花鸟等书画作品被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国家图书馆等收藏,屡次荣获各类奖项,数度参加国家级展览,频频亮相高端拍卖会。来到北京的刘桂华成功了。

  加盟海油为创新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桂华有近30年职业画家的经历。创作传统题材的书画足以使刘桂华衣食无忧,甚至成名成家。2012年,他离开在中国书画院职业创作的工作,加盟中国海油的气电集团,成为海油系统内为数不多的专职画家之一。近年,他创作了二十余幅海洋石油工业题材的中国画,在书画界展现出独特性。

  刘桂华的创作题材转向于海洋工业,源于两个因素:画家对题材创新的追求,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纵观刘桂华山水题材的作品,他将沂蒙老区的老屋、石碾、草垛、箩筐作为画面主体,传统的山水皴法只做背景,作品构图与古典的泼墨山水画已无多少相同之处。

  “刘桂华的画有效地记录下时代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作品为后世潜藏着丰富的文献史料价值。这也是他作品具有较高艺术性和收藏价值的一面。”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雷正明因而评价说。

  面对海洋石油工业这一中国画的“处女地”,刘桂华如获至宝。看到海油面貌的日新月异,他延续着用画笔反映史料的创作思路,愿意为海洋石油创作雅俗共赏的作品。刘桂华对气电集团的领导陈述了自己的想法:“企业文化须与企业同步发展,企业文化产品须有传世之作。”他的想法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认同。于是,刘桂华如饥似渴地收集鉴赏海油题材的照片,抓住一切机会赴气电集团各所属单位调研采风。他在电厂、加注站、管网、LNG(液化天然气)储罐前驻足,在摄影作品中探寻海上平台、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的雄伟,在海油“蜘蛛人”、“蛙人”的故事中收获感动。这些都成了刘桂华创作的源泉。

  刘桂华坦言,海洋石油工业题材的中国画创作难度很大。传统的中国画崇尚写意,追求简墨淡彩,且无须顾及透视关系。然而中国海油的平台、装置,管线交错,表现得不准确要贻笑大方。如何将艺术与写实相统一,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好在画家素描、色彩等绘画基本功扎实,刘桂华大胆将西方绘画的透视关系和色彩运用方式借鉴入中国画,辅以传统国画对天、鸟、海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一幅幅现实主义国画佳作:反映海上装置工业大美的《海鸥飞处》、《蓝色梦幻》、《跨越者》,表现海油员工的《中流砥柱》、《攻坚》、《升起的彩虹》,记录海油工业气势的长卷《四海筑梦》、《蓝海之光》……

  德艺双馨带队伍

  今年5月中旬和下旬,七十余位中国海油气电集团的年轻员工分别在北京、湛江聆听了刘桂华讲授的中国画技法。这是刘桂华培养绘画人才的第一步。发掘人才、培养海油的绘画创作队伍,是刘桂华的另一个宏愿。

  “画作雅俗共赏,好的绘画作品可以永远流传。”画家刘桂华希望自己带动企业文化做得“有氛围”。海油内部有不少绘画基础的青年。他们希望能有一位老师指导自己在工作之余搞创作。双方“一拍即合”,所以“刘桂华老师要办书画培训班”的消息传开后,近百位海油青年都报了名。

  一位接受过刘桂华培训的学员感叹:“刘老师的课让我看到了怎么用国画这种方式来反映好海油精神。”

  刘桂华看到国画新苗们茁壮成长,欣慰地憧憬了“海油书画院”的远景——不久的将来,海油系统内的书画爱好者们,将有一个创作园地。定期举办的画展成为大家展示成果的平台,文化与产业相结合,能让海油不仅充盈油香,而且飘着墨香。

  本文照片均由付饶提供

  责任编辑:陈尔东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