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泥土式”专家苏俊青
2015年01月15日 10:2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谷珊珊 李正财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从大港油田重点战场到尼日尔的中国石油重点领域,苏俊青成就了自己,也成就着别人。

  ○ 文/谷珊珊 李正财

  从事地质研究工作近30年,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苏俊青先后发现枣北、叶西、滨海斜坡等诸多含油构造,出色地完成孔店—风化店第三系目标挖潜及孔西潜山、千米桥潜山、歧口专项子课题滨海海域等重大预探目标的研究工作。

  工作上取得累累硕果的苏俊青从来不会对人历数自己获得的成就和荣誉,总是低调地抹去自己的贡献。在苏俊青的眼里,自己或许只是为他人铺路的那点泥土。

  无止境的事业追求

  1987年,苏俊青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大港石油学校,同年被分配到地质研究院从事勘探研究工作。在这个人才密集的研究机构,天生聪颖的他很快就意识到作为一名中专生,学生时代所获得的知识与广袤的石油勘探领域相比犹如沧海一粟。而自幼父母严格的教育和多年养成的不甘人下的秉性,使刚满20岁的苏俊青就给自己制定不断学习、潜心研究的人生基调。

  近几年,苏俊青承担了歧口重大专项课题的子课题《滨海地区分层系含油气评价及目标优选》的研究,重点负责滨海海域预探目标研究与井位部署,并牵头启动了尼日尔连片解释工作。同时承担这两项备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关注的课题,其压力不言而喻。苏俊青却笑呵呵地说:“专家的使命就是担当,就是以领头羊的角色带着大家一起干。”

  “虽然现在的勘探越来越难,但从2007年开始,每年投入到勘探的工作量和储量是成正比的,每年都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而90年代初,好多人都困惑今天找完明天找什么去,但是每年下来都有新的发现,那时我就意识到勘探没有失败,勘探也是没有止境的,往往一些新的发现可能会带来一个规模发现。关键要有信念。” 苏俊青笃定地说。

  在《滨海地区分层系含油气评价及目标优选》的研究中,他带领科研人员开展了两个地区目标评价工作,提供井位11口,被采纳7口,实施5口,4口井揭示了厚油气层。新增天然气控制储量151亿立方米,石油地质储量4851万吨。控制油986万吨,预测油3865万吨。同时,研究工作取得四项突破性认识和两项科研成果。这些具有前瞻性地认识与研究为大港油田在2011年准备了两个现实的规模增储阵地,即亿吨级的滨海斜坡增储战场和滨海1号构造带的规模增储战场。

  而在此前,由苏俊青完成的北大港东翼加快部署方案研究与部署、歧口凹陷下第三系标准层厘定,也都成为大港油田发展中重要的节点性贡献。

  西非先锋队长

  作为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尼日尔项目也是大港油田打造复杂断陷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公司重要的一环。通过该项目,大港油田欲建立起培育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平台,并展示油田勘探开发优势技术。

  按照把尼日尔项目做成示范工程、精品工程的要求,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抽调科研骨干组建了海外项目研究所,任命苏俊青为技术总监、海外党小组组长。

  大港油田李建青总经理对苏俊青说:“要把尼尔项目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干,把它做成大港油田的第二大工程和示范工程。”

  虽然该项目时间紧、要求高,工作量大,但在苏俊青看来,这为大港油田的科技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拓展到国际市场的舞台,要打破常规地去干。

  2011年4月,苏俊青作为大港油田首批技术支持的探路者,带领9名同事来到尼日尔。初踏非洲大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令所有人大吃一惊。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苏俊青对“艰苦创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项目启动之初,甲方只给了这个科研团队整个探区不到十分之一的研究范围,而且只让做老三维区的构造解释。这意味着甲方对这支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存有疑虑。

  为了寻求突破,尽快打开局面,苏俊青在带领团队做好规定区块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自主选取Moul凹陷作为突破口。而这个区块因多家国际知名石油公司先后进行了40多年勘探作业而无斩获的原因,被判定是勘探禁区。但本着“勘探无禁区、找油无止境”的勘探理念,苏俊青和团队成员对区块进行重新评价、重新认识,先后开展三轮构造精细解释,梳理近千条断裂,明确了主攻方向。最终,优化实施的Bamm井喜获千桶产量,一举打开Moul凹陷的勘探新局面,展示了大港油田高超的技术水平。

  “一口井、一个区块的成功并不代表我们已经赢得了市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始终与甲方保持高效沟通,及时了解甲方需求,超前谋划、超前研究,并把每一次汇报、每一次交流都当作展现我们技术实力的舞台。”苏俊青坦言。

  三年来,苏俊青每年都有一多半时间坚守在尼日尔现场,甚至春节时依旧留守值班。正是源于这种真诚与勤恳的努力,由苏俊青带领的科研团队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由早期Agadem区块的3000平方公里拓展到2.7万平方公里,在深层勘探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新增储量保持在年亿吨以上。此成果不仅令团队赢得甲方认可,也使大港油田的技术服务品牌闪耀在尼日尔蒸蒸日上的石油工业中。苏俊青更因此荣获由尼日尔政府授予的石油工业杰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甘为学生的“泥土”

  工作中的苏俊青,基本每天都在加班。虽然老家就在距离油田半小时车程的位置,但他每年只能回去看望父母两三次。即便是在儿子高考冲刺阶段,他也踏上异国他乡的征途。

  从勘探所潜山项目室到南部油田,从孔南项目室到中北部室,从新疆项目部到歧口一室,从大港油田重点战场到尼日尔的中国石油重点领域……几乎每隔一两年,苏俊青都要更换一个工作地点。但他说,虽然自己工作比较忙,但是忙得有意义、忙得快乐。

  忙碌的工作节奏也为苏俊青带来诸多荣誉—3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重大科技成果,2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3项大港油田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同时,他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八五”立功奖章、“三星级”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对于这些荣誉,苏俊青显得十分低调与谦虚:“这些成果渗透着大家的汗水,不可能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

  在苏俊青看来,所有工作都不能把自己和同事们割裂开,甚至要把自己放在更低、更冷的位置。专家首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奉献来感召同事,这比坐下来说教强。

  “油田一直致力于勘探成果惠及百姓,我也一直考虑,可以适当降低专家的待遇,多向科研骨干倾斜,向重要的管理岗位倾斜。这样能够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苏俊青真诚地表示。

  24年来,苏俊青不仅自己在地质、地震、构造等专业知识上不断地进行系统学习,而且致力于在勘探开发研究领域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用自己丰厚的专业积累和科研成果,无止境地付出着。

  为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他甘为人梯,先后以整体解剖歧口凹陷以来形成的构造解析、沉积体系、油气藏分析等技术为切入点,进行了“大港油田勘探研究技术与主要认识 ”、“滨海海域构造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课题讲解。他说,带新人重要的是工作过程的交流,是启发而不是灌输。他的学生钱茂路已在预探目标研究与评价领域独当一面,于超已经成为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新秀,杨冰则被培养成钻井动态分析的人才。这些青年人才均在天津市地质学会第二届青年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并活跃在勘探开发的研究领域中。

  正如苏俊青最喜欢的诗人鲁藜的那首诗描述的一样:“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苏俊青始终这样甘心地做一个低调沉静、专注敬业、自信而又忙碌的“泥土”专家。

  责任编辑:赵 雪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