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俄罗斯的“石油诅咒”
2015年02月13日 09:05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杨 成 华 盾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前 言

  上帝偏爱俄罗斯,赋予了它丰富的资源。1873年,诺贝尔创立俄罗斯石油工业以来,在10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内,石油天然气一直是俄罗斯“权力的支柱和国家恒久不变的根基,是俄罗斯生命的血液”。面对如此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从苏联到俄罗斯历届领导人变得如此渺小,免不了过分依赖而无所作为。

  石油和天然气对俄罗斯的重要程度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有专家估计,俄罗斯经济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度超过90%,至少是其他任何产品出口量的10倍。所以有人评价:“现代俄罗斯的政治与能源资源——首先是石油资源,其次是天然气资源——已经被一种世界历史上其他主要大国无可匹敌的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当石油价格为每桶90美元~100美元时,普京、查韦斯,以及艾哈迈德·内贾德是重1000磅的大猩猩;而当油价低至60美元/桶时,他们都成了猴子。”美国石油专家迈克尔·伊科诺米迪斯说,“普京在国内的统治受到欢迎并非以核武器为后盾——尽管这个国家仍然拥有大量的核武器——而是被石油和天然气激发的。”

  因为过分偏食,石油天然气资源对俄罗斯来说,既是万能灵药也是万恶毒药。如今国际油价暴跌,灵药变成了毒药,普京瘦成了猴子。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可以硬挺多久已经成为了西方主流媒体和政策分析人士的热门话题。如何渡过当下的难关无疑是克里姆林宫的头号难题。问题是,在呈螺旋式上升态势的制裁与明显处于被动的弱势反制裁进程中,俄罗斯到底怎样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有一种病叫“俄罗斯病”

  俄罗斯经济增长与能源价格并不具备简单线性相关性,油价通过影响俄罗斯民众的信心而起作用。

  文/杨 成 华 盾

  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就曾被委内瑞拉前石油部长胡安·阿方索冠以“恶魔的粪便”的恶名。丰富的自然资源似乎并不能带来国家经济的发展。“石油诅咒”就像一种自身免疫性病毒,在攻击健康肌体的同时,也会削弱肌体免疫系统的抵抗能力。“资源诅咒”虽然谬于常理,但除少数国家如挪威、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智利和博茨瓦纳例外以外,基本已经成为了一条金科玉律。

  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跌跌不休。俄罗斯的境遇再一次应验了“资源诅咒”。可是,俄罗斯目前混乱的局面完全是油价暴跌造成的吗?油价到底充当了什么角色?

  普京的幸运不靠油价成全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意料不到的“但是”,风水轮流转似乎已经变成了某种常态,而且其中攻守转换的节奏往往快得出乎意料。2008年,当金融风暴悍然席卷欧美之际,凭借2000年以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五日战争”收拾离心离德的格鲁吉亚后积累的底气,普京曾豪迈宣称,俄将是全球危机中平静的港湾,但话音刚落俄罗斯同样陷入了危机并且元气大伤,重新崛起的强国梦在“长普京时代”遭遇了第一次挫折。

  2013年,从收留被美视为叛徒的斯诺登到调停斡旋叙利亚化武危机,从最后一刻让亚努科维奇政权重新亲俄疏欧到顶住西方抵制最后于2014年初成功举办索契冬奥会,俄罗斯似乎在内政外交中连战连捷。但进入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全面爆发和持续升级让俄罗斯进入了多事之秋。克里米亚“回归历史祖国”后那一场全民的民族主义“狂欢”在给普京和俄罗斯带来无上荣耀的同时也让自身背上了沉重包袱。尤其是国际油价最近数月的连续下跌直接导致了卢布“自由落体式”的贬值,使其对美元的汇率一度走低到80:1。

  在此背景下,学术界和媒体界很容易形成的一个思维定势是:把俄罗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被称为“黄金十年”的经济增长与国际油价的飙升混淆在一起。这就是所谓俄罗斯经济增长靠能源的理论模型,俄罗斯经济的轨迹也被简化为1985-1986年的低油价时期——经济危机——石油价格上涨——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应该说,这个模型具有很强的简约性,很精致,表面上看很有说服力。俄罗斯“休克疗法”的执行者、首任总理、著名自由派经济学家盖达尔的评论却认为,上述“幸运普京”碰上油价高企导致增长加速的唯一缺点是“与事实相反”。

  盖达尔所说的相反,可以从俄罗斯经济增长与国际能源价格并不具备简单线性相关性中得到验证。1990至1991年间世界油价骤升,俄罗斯却开始了经济衰退。1992年至1997年国际油价相对稳定,但同一时期俄罗斯经济深陷危机难以自拔。1997-1999年,国际油价下滑,俄罗斯经济除了金融风暴外开始了强劲增长。2001年和2003年,国际油价再次较上年下滑,或者说这其间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一直在过去多年的平均水平线上波动,但俄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3年,俄罗斯石油生产和出口增幅最高,分别为11%和18%。但当年GDP增长7.3%与2000年的10%仍有较大距离。2005年,俄石油生产增幅最低,仅为2.2%,石油出口也下降1.5%,俄经济却增长6.4%,比最低年份的2002年高出1.7%。换言之,2004年起,国际油价才与俄罗斯经济进入一个几乎同步增长的时期。由于俄罗斯制造业发展缓慢,在俄罗斯未曾出现由于油价暴涨而造成的GDP增长放缓与制造业增长停滞的“荷兰病”症状。

  “俄罗斯病”病理

  不可否认,俄罗斯经济的景气程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与国际能源市场行情的变化有着某种略微滞后的正相关关系。

  借助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日本北海道大学斯卡拉夫欧亚研究中心的田畑伸一郎教授对能源之于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性进行了重新测算。根据他的研究,俄罗斯的广义油气产业(计入商业贸易和运输业中的油气附加值)对俄罗斯实际GDP的贡献非常大。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的贡献率,分别为22.3%、7.5%、14.8%、23.6%;对名义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2.8%、4.4%、11.8%、23.4%,与对实际GDP增长贡献率的变化趋势相似。换言之,无论是名义GDP还是实际GDP,油气产业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很大。

  日本学者久保庭真彰的相关研究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俄罗斯经济不具备典型“荷兰病”症状但又对国际油价高度敏感。这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资源依附型经济的各种弊端也因此被命名为“俄罗斯病”。

  “俄罗斯病”决定了俄罗斯经济对于增长预期的信心非常关键。当民众和国内国际资本对于俄罗斯经济有足够信心时,俄罗斯经济的增长才会实现。这种关联性的背后秘密在于内需其实比油气出口对俄罗斯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尽管石油天然气出口在俄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这主要是世界原材料价格暴涨导致能源产业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增加,并不是其他行业生产绝对下降的结果。俄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实际上已经逐渐减弱,开始让位于内需。研究表明,2002年开始,俄国内市场对俄经济结构和速度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当年内需增长4.6%,2003年增长7.8%,2004年为10.3%。2005年上半年增长8.1%,下半年增长9.5%。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俄内需在GDP中的贡献率已经高达80%。因此,2000年后,俄罗斯能源原材料开采和出口为挣得的大量石油美元通过社会发展计划、稳定基金等政策流入实体经济,构成居民收入和企业资金供应的重要来源;更主要的是,普京推动的国内政治的“第二次转型”增加了俄罗斯社会各阶层对未来的期许,从而为俄启动了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列车。

  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俄罗斯依旧没能改变对能源产业的依赖。2013年,俄罗斯出口总额为5260亿美元,能源出口占比则超过2/3,达到3720亿美元。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估算,如今,国际原油价格每下跌10美元,俄罗斯的出口损失将达到324亿美元。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2014年11月24日表示,国际市场低油价致使俄罗斯损失1000亿美元。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在“俄罗斯病”的制约下,信心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了俄罗斯的整体经济表现。

  被三期叠加放大的信心危机

  俄罗斯经济的脆弱性暴露得如此充分,并在如此短短的数月内陷入全面被动,跟前文所述“俄罗斯病”密切相关。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俄罗斯整体上进入了西方制裁力度进一步加大期、国际油价相对稳定的低价波动期和经济中长期低速增长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这进一步放大了俄罗斯经济的弊端,也让普京政权迎来了十余年来最大的挑战。

  2014年3月21日,普京正式签署克里米亚入俄法案,完成了克里米亚共和国与塞瓦斯托波尔加入俄罗斯的所有法律程序,两地正式加入俄罗斯联邦。俄罗斯的强势反弹随之导致了美欧联合制裁俄罗斯,直接重塑了俄罗斯的外部发展环境。在对立双方的警惕、防范、算计和系统性竞争乃至对抗中,俄罗斯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

  一轮接一轮并不断升级的制裁措施确实已经对俄罗斯经济构成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伤筋动骨因而在所难免。

  首先是俄罗斯经济对能源高度敏感的“俄罗斯病”性质。尽管2003年以来的俄经济驱动力主要靠内需,但这种内需对大宗商品国际行情的价格波动高度关联。如果俄能源产业发展不力,将严重影响民众消费信心。美欧可以借助页岩气革命对冲俄对欧洲的影响,毕竟俄油气出口占对欧盟出口总量的70%,而欧盟对俄的能源依赖在30%以下且在不断下降。其他三个方面实际上与能源产业也有密切的相关性。俄企尤其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那些战略性行业,将会因西方主导的国际评级体系调低其指标而面临继2008年危机以来的第二波债务危机,尤其是在其总额在2014年初高达7320亿美元的情况下更加脆弱。与此相关的是资本大量外逃。2014年7月9日,俄罗斯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已有450亿美元逃离俄罗斯。这几乎占到俄罗斯GDP的4%。2014年上半年外逃的资金达到2013年全年的金额。2014年9月12日开始的第三轮针对金融、能源、国防领域的制裁,不仅加速了资本外逃,而且切断了俄罗斯油气企业融资和获取新技术的渠道。而能源和投资一直是斯罗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俄罗斯央行预计,2014年俄罗斯全年资本外逃规模可能高达1280亿美元,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120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其次,西方的金融霸权将对以能源企业为主的俄罗斯股市形成冲击,使得卢布的稳定性渐渐恶化。俄在这方面几无还手之力。2014年1月中旬开始,卢布兑美元开始贬值。由于美国经济向好,美元逐渐走强,此时卢布的贬值是俄罗斯在逐步试验汇率自由浮动背景下的自然现象。2014年年初至10月30日,随着美国逐渐退出量化宽松,外汇市场投资者对结束量化宽松后的负面影响产生担忧,与西方对俄制裁几乎同步,大量资金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流出。在美元走强的背景下,不止卢布出现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同时在下行。回溯2014年卢布暴跌50%的全程,美元升值周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再次,俄罗斯吸引的各类外资中超70%来自西方。俄自身的对外投资也主要集中在西方。

  我们在评估西方制裁对俄的影响时不应该忘记,俄罗斯的整体实力与美欧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在被普遍认为相互依赖的能源领域,俄罗斯实际上也扮演不了能源超级大国的角色。西方的制裁及俄罗斯的反制裁注定是一把双刃剑,但这种双刃剑对俄和西方国家的伤害程度是不同的。尽管俄对美欧制裁表面上嗤之以鼻,但实际上双方实力的对比已经注定了一旦制裁长期化,俄将是一个失败者。

  更关键的是,今天的俄罗斯经济已经深深地嵌入到全球经济体系当中。俄罗斯已经不可能像苏联曾一度准备搞两个平行市场那样完全封闭地发展自己。一方面苏联所拥有的盟友体系已经不复存在,即便是独联体国家大多数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要高于对俄合作,俄失去了一个区域性的支撑;另一方面,俄罗斯经济以大宗商品出口贸易为主的结构正在不断固化,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

  油价暴跌带来恶果

  国际油价的持续走低,同样极大地影响着俄罗斯经济的走势。由于俄罗斯自身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占到俄罗斯出口的67%和俄罗斯联邦预算收入的50%。而俄罗斯的联邦预算也是在油价保持在大约100美元/桶以上的条件下制定的。国际油价于2014年6月中旬开始下跌。如果说在这之前,俄罗斯还可以依靠石油价格的保障与西方叫板,那么在这之后,6个月内油价超过50%的跌幅,则是俄罗斯货币贬值和经济恶化的最主要原因。

  本次促使国际油价暴跌的原因是全球石油市场的供过于求,导致这种情况出现则有两个核心因素。其一是全球经济放缓。虽然美国经济稳步复苏,但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的经济增长步伐放慢,欧洲、日本等国的经济形势也表现较差。这导致了全球的能源消耗减少,以至石油市场供过于求。其二是美国新技术革命成果(页岩油气)的扩大,与石油产业形成竞争之势。

  页岩油气是美国“再工业化”的三大基石之一。如果美国页岩油气的储量和产量能够达到预期,美国将在2018年前后达到能源独立,甚至成为油气净出口国。这不仅会降低美国工业的能源成本,而且能通过油气出口带来巨大收益,对于美国的再工业化十分有利。美国的页岩油气行业正在以较快速度扩张并趋于成熟。根据美国能源署的数据,2008到2014的6年间,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了3.5倍,达到每日450万桶。美页岩油气的发展对以石油为国民经济命脉的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遏制其发展,控制着全球石油产量40%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2014年11月7日的产量制定会议上做出维持产量的决定,继续压低石油价格,以此迫使生产成本较高的美国页岩油企业减少供应,或退出市场。2014年11月10日开始,国际油价跌破80美元/桶,截至本文成稿时,已跌破50美元/桶。根据高盛集团的估计,美国页岩油气行业的盈亏平衡点在85美元/桶左右。如果油价在未来长时段内维持在80美元以下,页岩油就会失去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全球原油需求放缓早已在各产油国的预期当中,而在供过于求后仍不减产并放任价格下跌,则是产油国的有意之举。俄罗斯没有石油定价权,又不能说服石油输出国集体减产,只能直面油价暴跌带来的恶果。

  更强烈影响俄罗斯经济景气的因素在于俄罗斯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中长期内的低速增长期。显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止了俄罗斯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而201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也表明,这种高速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且不断走低正在成为俄罗斯经济的新常态。如果说2010年与2011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还能达到可以视为中速的4.3%的话,2012年以来这种增速进一步放缓的趋势更为明显了。2013年,俄GDP涨幅从3.4%回落到1.3%。2014年上半年,俄GDP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据俄官方预测,2015年俄经济增幅为0.5%。有评估认为,2014年俄罗斯的增长率最好情况不过在0~1%之间徘徊,甚至可能为负增长。在此背景下,俄罗斯经济发展部以及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的评估都认为,俄经济在2030年前将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增长水平。

  于是,我们注意到,在“俄罗斯病”的发展模式中,俄罗斯民众及国内国际资本对于未来的预期日益悲观,一场由信心不足引发的恐慌开始蔓延。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卢布的大幅贬值和资本外逃并不完全由于油价下跌,还因为其金融市场状况、企业信心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而产生的溢出效应——投资者的恐慌。俄罗斯经济几次大起大落,与投资人对俄经济与原油价格关系的刻板印象有很大的关系:投资者对俄罗斯经济进行预测和期待时,不是基于原油价格的水准,而是大大依凭于原油价格的波动幅度。油价是人们判断俄罗斯经济动向的基础数据,如果认定油价有下降倾向,通货替代就会向前推进。1998年,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导致了短期国债持有者对经济发展缺乏信心。这也是俄罗斯1998年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所以俄罗斯政府高层及金融机构代表多次发声,呼吁投资者保持耐心,并声称卢布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梅德韦杰夫更称,这是一场“情绪的游戏”。

  配 文

俄罗斯的中国机会

  文/卞永祖

  2014年,可以说是中俄能源合作成果丰硕的一年。中国石油获准收购俄诺瓦泰克LNG项目20%股份、Rosneft邀请中国入股东西伯利亚大型Vankor油田,以及“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开工建设都表明了这一点。作为分别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进口国以及出口国,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天然的基础。加快同中国油气管道的互联互通,不仅获得一个稳定的大客户,而且在将来俄罗斯甚至可以通过中国的油气管道将能源输送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开辟新的能源市场。

  俄罗斯还可以参与中国的原油期货。2014年12月,中国正式批准了原油期货上市,最快应该在2015年上半年推出。俄罗斯可以在中国原油期货交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推动人民币在能源领域的结算,俄罗斯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俄罗斯目前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元在能源结算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美国不止一次利用原油价格打击俄罗斯,而俄罗斯也对此束手无策。推动人民币在能源领域的结算对俄罗斯有益无害。人民币现在是世界上最坚挺和稳定的货币之一,国际化的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如果人民币能扩大在中俄能源中的使用,那么不仅会极大的催动中俄贸易,而且可以帮助俄罗斯摆脱对美元的单方面依赖,提高本国的抗风险能力。

  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国即将实施东北振兴新十年规划,中韩自贸区也即将建立,与东北相邻的远东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中俄两国可以加强在铁路的连接方面的研究,促进两国在能源和农业方面的经济合作。通过加强与中国东北的经济联系,俄罗斯也加入东亚这个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区域,并进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市场,对俄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石杏茹

克里姆林宫的自我救赎

  为应对低油价,俄罗斯在从内部遏制危机的同时,也不忘从国际社会尤其是亚洲汲取帮助。

  文/杨 成 华 盾

  普京所谓西方制裁不会对俄罗斯产生“灾难性后果”,从修辞学的角度看没有大错,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定义“灾难性”的程度。用俄罗斯学者自己的话讲,从现有的黄金外汇储备规模及当局采取的各项应对政策看,普京政权至少可以撑两年,但难题恰恰会在那时候开始。议会选举和2018年的总统选举都需要本世纪头十年昂扬奋进的“普京经济学”有更出色的变现,低油价和严厉制裁可能会使它成为俄罗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当危机不可遏止地袭来之际,普京当局开始了紧急的自我救赎,希望能够借助足够多的行政干预稳定民众与资本对俄罗斯经济的充足信心。

  内部自我救赎挽回卢布颓势

  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回卢布颓势,努力恢复被重创的经济。在情势最危急的金融战场,为遏制经济恶化和资本外逃,俄央行分别于2014年3月、4月、7月、10月和12月进行了五次加息。最近一次12月16日,俄央行将基准利率从10.5%调高至17%。这是1998年以来没有过的措施。除加息提高利率外,俄罗斯多次抛售外汇储备干预汇市。2014年12月以来动用已超过100亿美元。在多次干预汇市收效甚微之后,12月17日,俄再次抛售70亿美元,终于使卢布有了10%的反弹。在外汇储备缩水超过20%,2014年全年抛售近1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后,俄外汇储备已降至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位。

  在加大救市力度的同时,俄罗斯政府开始对外汇流出实行限量管控,并且对企业外汇留存实行监管,要求正常流转现金外的多余外汇必须存入指定账户。笔者在俄罗斯的朋友称,为了避免引起恐慌性抛售卢布,普京当局事实上正在对卢布兑美元的汇率实行“手动管理”,很多换汇点只有标价没有美元。

  力稳民心

  俄罗斯当局不断强化危机系西方有意制造而俄罗斯不会被压垮的政治话语,力求稳住民心。普京本人更是亲自出马,通过年度记者招待会等场合屡屡释放利好信息。同时,俄罗斯政府严控超市不准过快涨价。有分析将此次俄罗斯卢布暴跌与1998年时的金融危机相比较,想象这次俄罗斯社会将回到1998年的恐慌当中,民众会抢光商店的货品。但直到现在,俄罗斯民众在此次卢布贬值过程中并没有外界想象中的普遍恐慌情绪。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抢购物资和挤兑银行的现象并没有全面出现。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卢布大幅贬值的时候,俄罗斯民众的态度大都比较平静。

  事实上,虽然卢布贬值50%,甚至一度达到60%,但俄罗斯的物价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只上涨了10%左右。俄政府也出台严厉政令,禁止生活基本食品过度涨价。2014年8月,俄罗斯出台了反制裁措施,暂停进口原产于多个西方国家的肉类、奶制品和果蔬等食品,但这一缺口很快由中国、泰国、新西兰等国家补齐。莫斯科居民在被问到卢布狂跌时称:“只要不出现大的通胀,就没有问题。”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大学教师塔吉扬娜称:“生活没有什么改变,虽然物价有小的上涨,但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

  遏制资本外流

  俄罗斯对离岸资本准备实现大赦,以遏制资本外流,增加经济总量和促进国内投资,对冲当下的金融困境。

  俄罗斯总统顾问格拉济耶夫说,俄罗斯离岸资本共计5000亿美元。这些资本对扩大俄罗斯国内投资起重要作用。普京2014年12月4日在发表国情咨文时强调,只要这些离岸资本能够返回俄国内,俄罗斯将不追究这些离岸资本持有人的责任。同时,为保证离岸资本以“免税”的形式返回俄罗斯,普京表示,未来4年俄不会增加现有税率。为了促成流散在外的俄罗斯资本尽快回归,克里姆林宫动用了强烈的刺激手段,即“大赦”仅此一次。

  寻求国际帮助

  在从内部遏制危机的同时,俄罗斯也不忘从国际社会尤其是亚洲汲取帮助,力求摆脱被西方孤立的境地,并寻找能源出口的替代方案。其中,对俄罗斯最关键的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

  2014年5月,普京赴上海参加亚信会议时,与中国签署了天然气东线管道的项目合同。短短半年时间,2014年11月在赴北京参加APEC会议时,又与中国签订了多项天然气协议或备忘录,西线天然气管道方案基本大局已定。这显示了中国对于俄罗斯的战略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俄油”邀请中国石油集团购买Vankor油田的10%股份。自俄石油巨擘尤科斯公司被“俄油”收购后,普京对俄罗斯油气资本的管制十分严格,从不允许私人或其他资本持有俄罗斯油田的股份。2009年和2013年,中石油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曾提出入股Vankor油田或“俄油”,都遭到了俄方的拒绝。从这次的邀请可以看出,在卢布贬值、油价暴跌、俄境内资本外逃的背景下,俄罗斯经济需要中国给予一针强心剂。

  普京于2014年12月10日和11日低调访问印度,在短短两天时间里,紧锣密鼓地与印度在核电、能源、矿产、军事等重要领域达成多项协议。印度的能源短缺问题,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与印度在核能领域达成了重要协议,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也有望展开。现阶段,俄罗斯已帮助印度建造了两座核电站。其中,一个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已经投入运行,另外一个反应堆预计在2015年启用。除这两座核电站外,此次普京访印又与莫迪达成协议,俄罗斯将在今后20年为印度建造12座核反应堆。对于这项协议的签署,俄罗斯既有利可图,又收到了印度非常正面的评价。印度媒体指出:“在核能合作领域,俄罗斯目前是唯一与印度展开实际合作而非只把承诺挂在嘴边的国家。”在天然气合作方面,虽然没有签署协议,但俄罗斯驻印度大使亚历山大·卡达金表示已准备好向印度公司开放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印方享受优厚待遇。而对于俄罗斯而言,与印度的能源合作亦是冲抵西方制裁对其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为俄罗斯能源资源寻找新的出口市场。这与俄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异曲同工。

  在矿产资源方面,俄罗斯的宝石公司与印度买家签署了一系列合同。印度孟买是世界六大钻石切割中心之一。而俄罗斯是世界前五的钻石产地,且多年来形成了独立的从开采到加工再到销售的产业体系。钻石数量大、质量优、均匀性好,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俄罗斯的钻石只有很少部分直接进入印度。普京此访同样抓住这一产业链要害,在印度开创矿产资源的市场。

  危机常在还是转危为机?

  一般而言,政治人物的支持率往往与其执政期间该国的经济表现或民众对其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观认定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至少在2010年底前,普京的支持率变化符合这一基本规律。当俄罗斯经济表现越好,民众从中享受的实惠越多时,普京的支持率越高,反之亦然。这样一来,2008-2009年间,普京的支持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发生下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此后,随着杜马选举和2012年总统选举进入俄罗斯政治议程,普京的支持率似乎也由经济驱动型转变为政治驱动型,国家的经济表现、个人的实际收入等变化已不再强烈影响普京的支持率。2014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版图则标志着经济表现与普京支持率的分离达到了新的高峰。

  对于俄罗斯而言,乌克兰危机中普京的强势表现,尤其是克里米亚“回归”极大地增强了俄罗斯的民族荣誉感,一个多元的碎片化的俄罗斯政治版图被重新整合起来,而普京就是其中的黏合剂,所以其支持率居高不下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西方民主体制而言,可能很难理解这种始终在高位运营的支持率,但不意味着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问题在于,此轮危机来势汹汹,而俄罗斯当局的应对政策多数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发挥可能的效应。这对普京当局以高福利换取政治支持的模式也是一个挑战。不要忘记普京2012年重返克里姆林宫主要依靠的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外的支持力量,并曾一度引发较大规模的抗争运动。加上俄国内选民结构的年轻化,使得社交媒体的动用作用越来越大。一旦经济发展长期恶化,对普京的政治稳定将十分不利,雪上加霜效应可能出现。

  无论如何,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应对油价下降的冲击波,已成为俄政府的常在命题和战略优先方向。普京已经意识到,油价大跌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供需关系正在出现供大于求的本质变化。这对于高度依赖油气资源的俄罗斯经济无疑是巨大挑战。调结构以往虽多次被俄高层提及但迄今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过去十余年的油价高企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幸运普京”,也给俄造成了当下的发展困境。无论俄承认不承认,无论俄认定多大程度上是政治因素在主导国际油价的起起落落,俄罗斯经济对其的高度敏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普京反复强调将采取全面和长期措施予以调整。或许,普京所期待的更为内向发展、更加强大自信的俄罗斯会再度崛起于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但俄罗斯所能拥有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救赎的时间并不充裕。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