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从2014年三大公司年报可以看出,2015年油企会进入更为艰难的一年。
2015油企进入最难年
2014年年报显示,“三桶油”与跨国石油公司一样业绩不佳。2015年油企会进入更为艰难的一年。
○文/本刊记者 金慧慧 赵 玥
随着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年报的相继出炉,2014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的影响逐渐显现,无一幸免。“三桶油”净利润业绩不佳,跨国石油公司的实体经济指标油气产量和炼油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大势下,石油石化行业的基本走势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2015年将是石油公司最难过的一年。”中化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原高级经济师朱润民分析说。受成本变化滞后的影响,2015年石油公司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局面。为应对油价持续下跌带来的影响,石油公司各显神通,裁员降薪、压缩成本、走科技创新之路,以期渡过难关。
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几多风雨,今天又面临低油价的挑战。(摄影/沈志军)
破局要看下游
国际油价下跌对石油公司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而市场需求也是石油公司未来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预测,在没有外部供给冲击下,未来12个月,油价只会略微反弹。“油价继续在低位滞留的主要原因是总供给继续大于总需求。”朱民分析说,从市场供求看,要把油价推回到70~80美元/桶,需要每天减少现有产量的3%,但现有的石油总供给结构决定了减产难以实现。此外,美国页岩油生产只会做边际调整。因此,总供给不会迅速下降。而从总需求来看,历史数据表明,任何总供给的迅速变化都建立在总需求的基础和长期变化趋势之上。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为7%,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经济增速的放缓直接导致需求减弱,这也为石油公司的利润增长带来了压力。
但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室高级经济师罗佐县看来,虽然国内需求会受影响,但不会太大,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化工产品上。成品油的需求不会下降太多,民众对汽车的需求尚属刚性。
需求降低并不是最糟糕的。朱润民认为,受成本变化滞后的影响,2015年将是石油公司最难过的一年。原因在于油价下行初期,油企的成本仍在上升,至少没有下降。在油价触顶大幅回落的初期,成本继续处于上升或高位周期,2015年的半年报会有更明显的表现。
且与2013年国际油价相比,2014年价格跌幅只有4%~5%,影响是有限的,而2015年油价跌幅高达30%~40%,跌价所造成的影响远大于2014年。
但也有观点认为国际油价正处于逐渐回升的过程中,受此影响,石油公司未来所面临的形势将有所好转。
2015年第一季度国际油价曾两度跌至43美元/桶,之后便有较大回调,长期徘徊在40美元/桶到60美元/桶之间。卓创分析师高健认为,从整体看国际油价40美元/桶的支撑力度较强,正在寻求复苏,有反弹的走势,油企将迎来新的机遇。
终端产品价格比原料价格反应快,原料成本增长缓慢,下游产品价格增长快,一旦原料价格发生反转,炼油利润将有可观表现。且现在国内下游产品价格已基本脱离原油开始变动,这些迹象均表明石油公司的前景将逐渐明朗。
这种变化更能显示下游的优势。
从跨国石油公司的年报可以看出,第四季度亏损较大,主要来自上游,很多公司靠下游支撑整体利润。罗佐县认为国内公司在低油价时期也要靠下游为盈利支撑。虽然上游通过技术革新具备一定的抵御低油价风险的能力,但技术革新是长期性的,而且中间可能出现断档,复杂油气田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技术化解危机。从效益的角度考虑,上游短期难以脱离困境。反观下游,当油价维持低水平时下游的成本更低,且通过优化管理、提高效率效益能够得到较为快速的提升。
BP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公开宣布是下游丰富的现金流撑起了公司的整体利润。国内石油公司未来也会朝着这种形势发展,但要放松市场管制,减少政府对公司日常经营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
新建产能的两难
年报显示,2014年中国石油炼油业务亏损71.55亿元,中国石化炼油业务亏损20亿元。厦门大学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二者在炼油板块亏损的差距源于练油产能普遍过剩。中石化销售终端大可能助其消耗了产能,中石油练油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更为明显些。
受油价波及最为严重的是油服公司。2014年11月17日世界第二大油服公司哈利伯顿和第三大油服公司贝克休斯签订收购协议,抱团取暖。油服公司钻井、物探服务队失去工作量,将迫使他们大幅降低服务工作费用。加之勘探开发规模下调,单位支出的成本下降,朱润民表示这将是新建产能的好时期。
实际上真正影响未来油价的是新建产能的成本,这一点在2015年下半年会逐渐显现。新建百万吨产能的成本决定了未来的油价水平。但与跨国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的石油公司新建产能和产量的持续增长空间有限。
商业化的石油公司储采比是10:1,中国石油做为资产规模和产量位居前列的企业,1P储量(证实储量)规模不及埃克森美孚,储采比不及埃克森美孚和康菲;而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储采比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差距更大。“这均反映出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未来开发建设新建产能的空间和机会不多,产量持续增长的潜力和空间非常有限。”朱润民表示。
这一点在中国石油2015年的勘探开发板块支出上已有显现。中国石油预计勘探与生产板块的资本性支出为2002亿元,占总资本支出的比例不变。
林伯强也预测,今年情况较好的应该是中国石化,相对而言,受油价影响比较小的应该是中下游。“之所以说下游稳定,是因为消费市场相对稳定,能更好地规避风险。而上游则会对油价反应更敏感些,受油价波动的影响较大。”
尽管相当一部分人对今年油价的趋势持悲观态度,但林伯强认为,油价波动的影响仍将是短期的。在勘探开发上,石油公司还是应该能继续保持投入,这是战略性的考虑。油价探底后最终会回升,所以,石油公司应寻求机遇,在油价下行时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不过,罗佐县认为此时并非新建产能的好时机。油服公司费用降低只是成本的一个方面,能动用多少储量归根结底还是和油价有很大关系。
非常规的生命力
原油价格跌至40美元/桶左右,替代能源及非常规油气的命运又将如何?
美国引领了轰轰烈烈的页岩油气革命,多数石油企业都投入到了页岩油气的开采中。但油价持续下跌,如今已跌入“40”时代,这些在繁荣期大量增加债务的石油企业负债情况更加严重。
据华尔街见闻网站报道,美国的18个页岩油产区中,只有4个产区的页岩油公司还能勉强保持不亏损。德意志银行曾在报告指出,如果油价跌至55美元/桶,信用等级为B或CCC的能源公司有三分之一将无力偿债。
一方面我们看到油价下跌对页岩油气的冲击,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页岩油气的顽强生命力。即使油价跌破80美元/桶,包括Bakken和Eagle Ford这两大最重要页岩油产区在内的页岩油仍然能够继续盈利。Eagle Ford地区的部分页岩油在油价跌至50美元/桶时也能盈利。新生力量总会遭遇挫折,生存下来证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如果还能优中取胜,更值得嘉奖。
作为中国最大的页岩气示范区,涪陵页岩气已实现商业化开采。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涪陵页岩气产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年产气10.8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73.3%。预计2015年涪陵页岩气田将建成产能50亿立方米/年,今年在页岩气方面的支出规模是前几年总和的三倍多。中国石油也表示将2015年页岩气的产量目标从之前的15亿立方米提高至26亿立方米。产能已见规模,成本仍需降低,有例在先,努力亦有方向。
在传统天然气供应有限的情况下,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正在逐渐成为两桶油新的争取的对象。目前,我国页岩气井的钻井成本已由每口井1亿元下降至每口井8000万元,并预期于一两年内进一步下降至每口井5000万元。在目前的天然气价格下,收支平衡的产量为每口井每天40000立方米。
非常规油气的另一支新生力量致密油从2009年引进概念到前期勘探,再到实现致密油的重大发现,6年时间里,中国石油逐渐形成以长庆油田、青海油田、吐哈油田和大庆油田为主的四个重点开发试验区。致密油开发初具规模,成为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发展的“生力军”。
但高健认为,我国非常规油气的开发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制于国家政策、地理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复制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未来发展道路仍需不断探索。
林伯强则指出,现在讨论油价下跌对非常规油气开发的真正影响还需要更长的低油价时间,如果油价只是短期波动,对页岩气开采影响就不会很大,尽管新的投资会减少,中国已经着手开发的公司目前还会维持现状继续做下去。
并购力戒“抄底”理念
储采比制约了“三桶油”国内产能的扩大,而国际油价下跌对他们来说则是一次“走出去”并购资产、扩大产能的良机。现在国际石油市场的收购价格只有前两年的一半,业内普遍认为此时应该加大海外投资。
2012年,中国石油总裁周吉平在中期业绩记者会上表示,中石油将拿出1/3的资本用于海外投资发展,公司的目标是要在未来的5~8年,建成海外的半壁江山,即海外产量将占公司总油气产量的50%。
2014年,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实现油气当量产量147.2百万桶,占中国石油油气当量总产量10.1%,全年实现营业额人民币8,037.79 亿元,占集团总营业额的35.2%;实现税前利润人民币192.42 亿元,占集团税前利润的12.3%。虽然海外业务对中石油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但距离50%的目标还较远。
众志成城,组队迎战低油价。(供图/许忠)
当距离碰上机遇,海外投资更显迫切。
但问题同样存在。净利润的下跌带来的现金流紧张状况制约海外投资的步伐。去年高油价时石油公司的自有现金流就不高,油价持续下跌更难有富裕资金支持收购,而且要考虑到收购的风险。
最大的风险在于储量和产量能否达到预期,且现在国际油价处于低位,各石油公司普遍认为油价未来很快会上涨,这将会影响项目估值和评价,从而影响成本。
在朱润民看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走出去”步伐很快,但是大多没有反映在上市公司层面,使得两大集团所属上市部分的国际产量比重较低,没有真正反映出两大集团对上市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而中国海油的海外油气资产收购主要在上市部分实施,其国际化程度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但中国海油的国际化大大拉高了该公司的资源获取成本,值得我们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的和效果进行深刻反思。
卓创资讯分析师高健认为,总体而言,央企“走出去”的步伐略慢于民企,由于多方原因,效果也未显现。从年报来看,虽然中国海油盈利超出预期,但总体经营状况并不是很好。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幅增加正在冲击全球原油市场,石油价格崩溃的严重风险正在悄悄逼近。这让石油勘探商的一些投资可能打水漂,尤其是像加拿大油砂这类高成本开发项目。“所以,我国的石油公司在参与海外投资时,一定要考察多方背景,考虑盈利的主要拉动点在哪里。”
高健认为,油价如果继续处于低位,那么石油公司“走出去”并购的非常规油气资产承受能力将比常规要弱很多,所以并购要做全面的风险评估。他提醒说,在目前的经济环境和油价趋势并行的影响下,更应该考虑优质资产。“走出去”是趋势,但要结合公司自身的情况,多元化虽然提供了一些机遇,但油价波动时风险还是很大的。
罗佐县也认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面对的问题依然比较多。“购买资产要考虑一个较长的周期,在这个周期会有经营环境、地缘政治等预测不到的变化,我们在考虑购买时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很多公司低油价时买进的资产,经营不理想的案例也为数不少。他认为购买资产要重视质量,地缘政治评估,兼顾各方风险,而不是紧盯油价一个因素,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在油价低迷的形势下,跨国石油公司砍投资、压海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对国内的石油公司来说也应如此。不赚钱就转让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中国石化在海外投资方面压缩较多。
如今国际石油市场的并购潮涉及更多的是中小石油公司,因缺乏竞争能力被并购,且具有区域性特征。如北美页岩油气公司掀起并购潮,这是促进页岩油气繁荣的很重要的手段。大的石油公司现在都严格控制负债率,要求负债率不超过20%。这一经营特点也决定了在现阶段他们不会大规模地买进资产。
中国石油的总资产金额超过壳牌和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总资产规模最大的石油公司。国内石油公司跟跨国石油公司相比规模并不小,可以借鉴国际石油公司的经验。从现在的情况来说过去抄底的理念很不成熟,结果并不理想。“能源安全”甚至沦为企业“走出去”亏损的保护伞,这种经营不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实际上走出去对能源安全没有帮助。以建设一流企业为目标“走出去”,就是对国家能源安全的最大贡献,而一流的企业需要有一流的效益。
统一步调减开支
“中石化已成为最新一家削减资本支出的大型石油公司”,中石化年报发布后,海外媒体这样报道。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中石油、中海油也同样值得如此报道——在缩减支出上,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与世界各石油公司的步调基本是一致的。
2014年中石油资本支出为2917.29亿元,在2013年基础上再下降8.5%。预计2015年资本支出为2660亿元,将比去年再缩减9.67%。中石化2014年公司资本支出为1546.40亿元,比年初计划压缩4.2%,而2015年,公司计划资本支出为1359亿元,比2014年继续缩减12%。中海油今年的资本支出计划为700亿~800亿元,比去年减少了30%。
三大石油公司也强调,将支出用于重点项目的建设上,确保公司健康营运,不以牺牲中长期发展为代价。
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折旧、折耗和摊销明显偏高,尤其是中国海油的单位油气产量折旧、折耗和摊销成本超过20美元/桶油当量,远远高于国内外其他跨国石油公司。单位产量折旧、折耗和摊销反映的是历史成本回收,一旦形成,将很难下调。该项指标偏高,说明中国石油公司的资源获取成本偏高,将对公司在低油价时期提升投资能力和保持盈利水平形成较大压力。
一滴油的降成本故事由许多人共同书写。图为塔河采油二厂集输大队龚丽娜正在核对6-3计转站罐顶液压安全阀的液压油油位。(摄影/郝光灿)
在我国的石油公司中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无效资产较大。以某炼化公司来说,100亿的资产中有20%是闲置的,无法创造效益。
因公司的利润指标每年都在增加,为了完成利润,这些无效资产被用作补救,虽然集团公司也下文要处置这些无效资产,但经计算,这些资产处置后将无法完成利润指标,企业便作罢了。
然而,这是迟早的事。企业也都在想办法将这些无效资产剥离。事实上跨国公司已经先行一步,如道达尔宣布,在2012年~2014年完成150亿~200亿项目后,将在2015年~2017年间出售价值100亿美元的资产。与此同时,公司运营成本计划到2017年时每年减少20亿美元。这一优势在国际油价下跌的当下已充分显现,利润下降在跨国石油公司中的表现并不是十分明显,因为他们在过去几年已经剥离了影响利润的不良资产,少了不良资产的拖累,道达尔、埃克森美孚、雪弗龙、壳牌、BP等跨国石油公司未来承受油价下跌的能力将更大。
康菲曾在2014年底和2015年初两次调整预算,2015年年初预算总投资的调整力度更大。但油价低位的趋势会保持多久?假如2016年油价继续下跌,是否还要削减?罗佐县认为削减支出也应该有一定的底线,要考虑保证储采比、替代率等固定指标。削减支出主要发生在上游,在维持收益的同时也要防止过犹不及,否则一旦出现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出现无米下锅的现象。
在罗佐县看来,公司中长期的战略规划是不变的,但在推进的过程中,时间节点变化应该有一定的自由度,而不是机械地执行。灵活调整是必修课。投资计划做动态调整,不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行业趋势判断。
实际上BP在调整计划上先行一步,而且调整的结果在2013年已经显现。BP过去一味扩张,被誉为“并购先锋”,短期内迅速成长,但大量的并购导致它手忙脚乱,成本控制难度加大,收益在跨国石油公司中也相对较低。经过收缩调整,2013年经营大为好转,2014年因为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营收有所下滑,随着处理工作接近尾声,再加上管理思路的调整和战略模式的转型,2015年BP将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效益就像海绵里的水
收紧钱袋子可以避免冲动盲目的投资,而财富的创造还需要在生产经营上下功夫。
这一点可以从历史上得到启发。1992年跨国石油公司万马齐喑,唯有雪佛龙一枝独秀。其原因之一就是雪佛龙积极调整战略,全力压缩生产成本。为完成一年半内把全公司的原油生产成本每桶降低0.5美元的目标,雪佛龙组织了5个专门的“突破组”,为降本成本出谋划策。
当时的雪佛龙有6家炼油厂,但这些工厂分散在全国各地,从帕斯卡古拉、密西西比到火奴鲁鲁,共享信息是一件很难的事。为实现信息交流,?雪佛龙设立新的工作岗位“工序长”,负责监督6个炼油厂不同的生产工艺。工序长一般由拥有近20年工龄、操作和技术经验丰富的公司老职员担任,他们虽然没有任何官方权威,但由他们收集到的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却为雪佛龙找到了最有效的生产方案。
供图/CFP
1992年底,公司提前并超额完成目标,全公司每桶原油的成本降低了0.59美元。0.59美元是个极小的数目,但合起来使当年全公司纳税前的利润增加了5.7亿美元之巨。正是这一巨额收益,加上从重整和资产经营所得的近4亿美元的收益,为雪佛龙公司1992年的15.7亿美元总利润打下了主要基础。
1992年末,在提前完成了一阶段降本目标后,雪佛龙公司又提出了在1993年末将每桶原油的成本再降低0.25美元的目标并且又完成了任务。这就意味着,公司在两年内使每桶原油的成本下降了0.94美元,从而使公司的总成本降低了11亿美元之巨。
这个故事始终激励着石油公司。令人欣慰的是,三大石油公司也已开始了降本增效的行动。
为加快质量效益发展,中国石油强化关键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推进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严控用工总量,努力降低各环节成本费用,全面启动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活动。仅辽河油田通过加强资产租赁效益管理和资产精细处置,2014年预计可实现挖潜创效在1.2亿元以上。
长庆油田则通过破解技术难题提高了采收率。2014年,中国石化长庆油田在陇东庄183致密油示范区已累计实施10口水平井体积压裂,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达到14.34吨,投产满一年的6口水平井平均单井累计产油达5230吨。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成为破解致密油气有效开发的技术利器,为长庆油田增产助力。
中国石化提出“能效倍增”计划,倡导高效利用资源,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也节约了成本。镇海炼化从细节着眼,以考核奖励的方式鼓励员工节约,这是镇海炼化各项考核当中唯一有奖励的就是平稳率考核和能效考核。以前装置照明通宵开着,现在孤塔照明全部关掉,只留下必须的。“每套装置每天省下几度电,70余套装置,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数目。”镇海炼化副总工程师陈伟军说。
责任编辑:刘淑菊
znliushuju@163.com
配 文
2014三桶油收成为何减少
三桶油中,只有体量最小的中海油在去年实现了净利润增长。种种因素造成炼油、销售板块出现大幅亏损。
○文/本刊记者 赵玥 金慧慧
3月27日晚间,中海油披露了2014年年报,关于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去年业绩的各种猜想终于画下一个句号。
虽然相当一部分媒体聚焦在“三桶油”的赚钱能力上,但似乎“亏损”和“利润下降”才是关键词。根据年报显示,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净利润均下滑,其中中石化的营收和净利润出现了近5年来的首次下滑,降幅为2008年来最大。而在三桶油中,只有体量最小的中海油在去年实现了净利润增长。
2014年,石油企业想出各种办法降低人工成本。图为齐鲁石化一次誓师大会,会后241名员工被输送到东营一家合资公司。(摄影/顾波)
天然气一枝独秀
“从三家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来看,在营收和净利润两项指标上均乏善可陈。”卓创资讯分析师朱春凯说。2014年,中石化实现营业收入28259.14亿元,比上年下降1.9%,这也是其2009年以来首度出现负增长。实现净利润474.3亿元,比上年下降29.4%,创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利润降幅。
中石油2014年实现营收2282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归属净利润1071.73亿元,比上年下降17.3%。据统计,这是该公司2009年以来出现最大的降幅。
三家企业中,只有中海油实现了净利润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中海油实现营收2746.34亿元,比上年下降3.9%。实现净利润601.99亿元,比上年增长6.6%。超出了市场预期。
2011年至2013年,中海油的净利润一直处于下滑状态。专家认为,中海油虽然去年同样面临全球油价下跌,但由于其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公司净利润反而出现了上涨。
同时,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分析,和中石油、中石化相比,中海油没有保供的责任,公司规模也相对较小,面对低油价可以灵活地通过比较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调节,因此中海油受冲击比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片较为惨淡的数据中,天然气产销增长一枝独秀,成为三桶油共有的业绩亮点。据专家分析,得益于国内需求持续增加及政策扶持,三家公司在天然气的销量上都出现了增长,为公司带来盈利。
根据年报显示,2014年,中石油天然气销量从985亿立方米增至125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7.1%;每千立方米的售价则从1226元升至1336元,比上年上涨11%;天然气与管道板块实现营业额2842.62亿元,比2013年的2327.51亿元增长22.1%。
中石化勘探板块总体利润额下降,但天然气的销售同样出现了量价齐涨。公司去年销售天然气179.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8%;平均售价为1599元/千立方米,比上年上涨了17.6%。
中海油在去年的天然气产量为13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6%,销售气价上涨了11.4%。这也为中海油带来了天然气销售收入的增加。
相较而言,其他部分的表现略显弱势。例如,作为中石油“最肥”的板块,上游勘探与生产板块依然为公司贡献最主要盈利来源,全年实现经营利润1868.97亿元,但相比2013年1896.98亿元的盈利,小幅减少28.01亿元。2013年曾大幅减亏的炼油与化工板块,受低油价等因素影响,2014年实现小幅减亏,全年经营亏损235.60亿元,比上年减亏8.32亿元。
此外,三家企业进行了多方探索和突破。如在资本开支方面,2013年,中石油资本支出出现成立以来的“首降”,2014年降至2917.29亿元,在前一年基础上再下降8.5%。公司预计,2015年资本支出为2660亿元。这意味着,公司今年资本支出将比去年再缩减9.67%。
另外,由于原油价格下降,三桶油2014年少缴了161亿元的特别收益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亏损局面。
市场因素造成亏损
针对三桶油亏损现象,朱春凯指出:“市场因素是造成三个企业亏损的最大原因。”
中石化和中石油都把业绩下滑的原因归结为去年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中石油表示,受原油、成品油价格下降以及去年同期集团确认了一部分管道净资产及其业务出资产生收益的影响。2014年下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连续11次下调,而全年汽油的标准品价格累计下降2050元/吨,柴油标准品价格累计下降2205元/吨。这些都对他们的净资产产生一些影响。
“结合多方分析,亏损的最大原因还是在于市场,而不是行业,包括政策方面的原因。成品油价格下跌主要受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的影响,由于原油市场需求降低、供应过剩,库存处于高位,导致原油价格大跌。受此影响,中石油相关业务板块业绩表现不佳。其中,炼油业务受油价下跌影响导致毛利下降以及库存跌价,经营亏损71.55亿元,比上年增亏24.47亿元。同年,由于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不旺等因素影响,销售板块实现经营利润54.21亿元,比上年下降28.3%。”朱春凯说。
市场因素的作用持续到今年第一季度。此前,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Rex Tillerson预计,受全球供应充足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和需求增速相对疲软影响,国际油价在未来两年持续低位。由于目前国际油价仍在剧烈震荡,中石油和中石化第一季度业绩仍不乐观。就中石化发布第一季度业绩预告称,公司原油价格大幅下滑,炼油和成品油销售业务消化高于成本原油、成品油库存,导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预计公司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中石油也表示,2015年油价带来的挑战继续加大。
定价机制影响炼油利润
从年报来看,中海油自2012年首次超越中石化后,已经连续三年坐稳了中国赚钱石油企业第二名的位置。不过,与中石油相比,中海油和中石化的净利润差距非常悬殊,前者的净利润几乎相当于后两者的总和。但是,如果以营收排名的话,中石化则以2.8万亿元排名第一,且超过了中石油加中海油的营收总和。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石化的营收巨大,得益于其遍布全国超过3万家的加油站网络。但是,由于其炼油化工业务的亏损以及超过百万名员工的庞大人力成本,导致中石化的净利润在三桶油里是最后一位。
值得关注的是,对比三家的年报,曾有媒体质疑,认为国际油价大跌,一般只对石化企业的勘探采掘业务产生直接负面影响,而中石化的勘探业务占比不足10%。因此,2014年报出现的大幅走跌,出乎多数机构的预料之外。
而部分分析机构在年报公布前也曾预期:中石化炼化、销售业务方面的成本降低,将有效抵消勘探采掘业务的收入减少,使得全年净利润维持在2013年的水准附近。而且,国际油价是从2014年7月才开始暴跌的,不足以对全年利润构成重大冲击。
对此,朱春凯表示,一般来说,自己开采原油价格比进口原油低。因此,中石化的勘探业务虽然占比不足10%,但成本增加,从这个方面来说是合理的。
另外,他指出,由于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使三大企业的利润受到影响,中石化受到的影响则相对更大。按照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成品油计价和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虽然该机制很好地解决了旧机制存在的调价周期过长、边界条件过高及挂靠油种适应变化等问题,但对于炼油公司来说,国际油价低位徘徊时利润就可能会被摊薄。
“中国进口原油在结算方面仍然是比较滞后的,从炼化板块来看,如果企业是在较高价格时购入产品,那么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便会使其利润减少,而产能结构调整,加上‘油气改革’等举措,综合起来导致中石化的净利润落后。”朱春凯认为。
而且,我国长期以来对资本项目进行了管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均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中国石油企业在交易时又面临着汇率变动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也进一步放大。
责任编辑:刘淑菊
znliushuj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