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随笔
郭焦锋:开发页岩气怎样分工协作
2015年06月15日 16:05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郭焦锋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大油田公司可通过剥离油田服务板块,将其推向市场,让各公司发挥自我技术专长,在页岩气工厂化作业模式下形成优势互补,共同降低成本,建立多元的油田服务格局。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的页岩气产量目标2015年达到65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600-1000亿立方米,实现的难度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资料比较少,我国对页岩气勘探开发规律了解不是很深入,更多的是根据美国页岩气发展情况对比得出的。

  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开发,我国页岩气井已经达到400多口,中石化涪陵页岩气、中石油长宁—威远页岩气投入商业开发以后,对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规律认识更加清楚。我们认为,2020年页岩气产量应该是300亿立方米比较合适。这一看法,目前在业界基本达成共识。

  300亿立方米产量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是美国40年的发展经验。美国页岩气在初期经历了缓慢发展的过程,随着页岩气技术不断提升和成本逐渐降低后,发展开始变得迅速。1975年—1997年,页岩气产量达到110亿立方米,1998年—2007年,产量突破200亿立方米。

  其次,从中国的情况看,通过井场数、钻井数、核心区面积等数学模拟以及对投资的分析,可以模拟出我国“十三五”期间页岩气尚处于工业起步阶段,总体产量基准情景可以达到300亿立方米。

  虽然美国与我国在地质条件和市场环境上有所区别,但要实现300亿立方米产量的目标,依旧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经验。

  可以看到,美国页岩气的工厂化作业和管理越来越完善。通过不断推进工厂化水平,水平井、水力压裂技术等其他配套的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先进。互联网理念的应用使页岩油气开发成本降低较快。

  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美国实现了管理井工厂。美国企业利用工厂化一次性开发很多井,通过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至地面数字油田中心,对数据资料进行统一处理,处理完后反过来指导开采。其中,重大突破是常规油气开发的直井,以往大部分在井场只是生产,很少做跟踪研究,现在水平井技术和工厂化作业模式应用后,跟踪研究和生产实践实现有机结合。

  互联网的应用使得技术应用更加精准,开采数量达到合适的规模,可以更大范围地采集地下资源,提高采收率。工厂化作业取得的规模化效应降低了单位产量的成本,另外新的商业模式把很多公司的优势集合到一起,进行有序的地面工程建设、测井、钻井、井下作业、压裂、生产、气水分离环保作业等工作,不同的施工队伍同时进行。有了这一指挥平台后,可以调动不同的队伍按顺序操作。

  目前,中国也正在对这种模式进行探索。但是,我们的油服公司少了点儿,分工协作主要是几大石油公司不同专业队伍之间的协作。相比较而言,美国很多小公司各有专长,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解决勘探开发的问题,在协同操作中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形成降低成本的空间。

  我国页岩气开发若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分工协作,大油田公司需要剥离其油田服务板块,并把它们推向市场,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各油服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并根据自己的专长发展特色技术。这种特色技术在页岩气工厂化作业模式下,优势互补,激励大家共同降成本,获得收益,形成多元的油田服务格局。这是我们今后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赵 雪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