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编者按
石化行业何时会达到峰值?未来20年这一行业发展空间有多大?将来之路要如何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将以深入的洞见为读者一一剖析。
○ 文/王基铭
石油化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石油化工产业体系,产业规模跻身世界石化大国行列。
2014年,我国石化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0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炼油能力达7.5亿吨/年、约占全球总能力的15.6%;乙烯能力2056万吨/年、约占全球的13.4%,均居全球第二位;PX产能1402万吨/年,占世界PX能力的30.8%,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产能7593万吨/年,合成橡胶(顺丁胶、丁苯胶、丁基胶、乙丙胶、异戊胶)产能551万吨/年,合成纤维(涤纶、腈纶)产能4586万吨/年,三大合成材料产能合计占世界生产能力的35%,多数产品居世界前三位。
在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我国石化行业的集中度有了很大提高,石化工业技术在明显提高,节能环保也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看到我国石化工业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行业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炼化布局相对分散,平均规模小。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炼油厂数量约241家,分布在26个省市,炼油能力为7.55亿吨/年,炼厂平均规模约313万吨/年,远低于世界炼厂平均规模(747万吨/年);乙烯生产企业27家,企业平均规模66万吨/年,分散于16个省市。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既难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也难以对资源进行综合优化利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局部地区无序发展。山东等局部地区炼油过度发展,生产的成品油严重过剩,存在“原油北上、成品油南下”的逆流状况。近年来,山东等地区建设了一批低效、低水平的非规模化炼油产能,使总产能严重过剩,成品油过剩量超过1000万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盲目无序地建设一批炼化项目,导致石化工业的布局缺少科学引导。分税制导致央属炼油企业与地方炼油企业无法公平竞争,促使地方炼油企业的产能增长严重失控。
产业监管不到位。按照2005年国家出台的《炼油产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新增炼油能力9000万吨/年,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2000万吨/年。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2005~2010年,我国新增炼油能力达到2.4亿吨/年,远远超过了国家炼油能力增长规划。由于环保法规和监督机制不完善,造成了石化行业的环保只管住了大企业,而一大批中小企业环保监管失控,影响了石化行业的形象和发展。
市政发展与石化行业发展规划缺乏统筹配合。炼化企业在建厂初期一般选址远离城市中心的偏远郊区,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加之城市规划缺乏统筹考虑,这些企业已逐渐被城市居民区和商业区合围,形成了“城市型炼化企业”。随着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炼化企业与居民生活矛盾突出。政府为应对矛盾,纷纷提出石化企业搬迁的规划方案。
实际上,石化企业搬迁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炼化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安全环保升级改造,全力打造让公众信得过、靠得住的本质安全环保的企业,实现与居民的和谐发展。
未来五年的机遇与挑战
进一步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石化产业面临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一)世界经济形势复杂,能源消费趋势变化。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发生新变化,未来五年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韧性将有所增强,全球GDP增速较前几年将有所提高。美国仍是OECD“领头羊”,欧元区经济将缓慢复苏,新兴经济体将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尤其是中国、印度、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未来五年世界石油天然气供应总体将保持宽松。美国的致密油、加拿大的油砂以及巴西的深海石油资源将会贡献大部分的增量,但其增幅较过去两年有所放缓。随着环保压力增加和技术进步,全球能源消费的低碳化趋势日益明显,天然气将成为全球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重要抓手,其产能和产量将进一步增加。
(二)“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提出在继续实施总体发展战略的同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战略。上述重大发展战略将为石化工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提供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为我国石油和石化工业“走出去”创造新的重大机遇。石化工业应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主动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城镇化和消费升级将成为支撑石化产品消费继续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城镇化建设将大大地拉动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投资,促进建材、家电、食品、服装、车辆及日用品的需求增加。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已进入世界中等国家的水平,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将从温饱型逐步向享受型转变,食品安全性、住宅舒适化、衣着高档化等将日益被人们重视,也必将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促进石化工业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将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给石化工业向中高端升级带来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土地价值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受此影响,一方面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向东南亚地区如越南、印尼等国家转移;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格档次将不断升级,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将有所削弱,石化产品需求增速明显放缓。2000~2014年成品油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阶段,消费量由1.11亿吨增长至3.02亿吨,年均增长7.4%。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成品油需求增速明显趋缓,从2014年的3.02亿吨将增长至2020年的3.55亿吨,预计年均增长率为2.7%。2000~2014年国内乙烯消费年均增速为7.7%,预计2014~2020年增速将降至4.4%,部分石化产品将出现产能过剩、价格持续走低的被动局面。因此,我国石化工业必须加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
(四)国际化竞争和自贸区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东、北美地区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原料低成本优势,在乙烯及其下游产品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西欧、日本大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也在积极打造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世界自贸区建设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市场将形成“区域主义+WTO多边框架”的双重格局,一方面,自贸区的建设将有助于降低石化产品贸易成本、扩展石化产品贸易方式,为石化企业发展离岸业务创造便利,同时也为航运模式创新提供机会;另一方面,我国石化工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如近年来,东盟石化产品大规模进口,中日韩自贸区签约都将为日韩PX和其他石化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创造便利条件。另外,中海自贸区带来挑战将更为严峻。
(五)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
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未来一定时期内世界油气资源仍可满足需求,但我国获取海外原油资源的难度和风险在不断增大。而与此同时,国内石油开采难度不断加大,生产成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预计未来10年,国内原油产量将维持在2亿吨左右。随着国内需求的继续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根据国家能源局预测,2015年国内石油需求为5.3亿吨,2020年为6.1亿吨,届时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上升到62%和68%。
为应对气候变化,美欧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出台相关法规以引导石化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发展方式转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减少40%~45%等一系列约束性指标。石化工业既是能源生产大户,又是能源消耗大户,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石化工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低油价和原料多元化带来新挑战。
低油价给全球石油和石化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特别是我国石化工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大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价格低廉,成本高,处于亏损状态边缘。部分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另外,现代煤化工的迅速发展以及美国页岩气快速发展,带来轻烃原料低价格,这些都对我国石化产业构成严重威胁和挑战。
(七)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发展机遇。
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将逐渐渗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我国和发达国家一样推出信息化战略,将“两化融合”作为破解发展瓶颈、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石化工业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 高端化是人们对石化产品的要求。要想未来在强敌环伺的国际市场展示“中国功夫”,企业现在就得努力了。 供图/CFP
市场发展前景:峰值、过剩
“峰值”与“增长有限”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石化产品市场前景的关键词。
2030年以前,我国将达到石油需求的峰值。
在国内成品油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炼油规模迅速扩大。2014年我国炼油能力达到7.5亿吨/年,占世界炼油能力的15.6%,位居世界第二位。
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峰值、能效提高、替代燃料多元化和2020年后电动车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石油消费峰值即将到来。在重视替代发展的情况下,预计2027年我国国内石油需求将达到峰值,即6.8亿~7.0亿吨,2027~2040年需求将保持相对稳定,2040年之后需求下降速度加快。其中,汽油消费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1.7亿吨;柴油消费将在2017年左右达到阶段性饱和点1.75亿吨。航煤、化工轻油和液化气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
石化产品市场增长空间有限。
随着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市场需求将进入增长平缓期,石化生产进入过剩产能消化期,产品质量进入档次提升期,石化产品进入市场竞争激烈期,石化企业发展进入转型创新期。2000~2014年国内乙烯消费增速为7.7%,预计2015~2020年增速将降至4.4%,部分石化产品将出现产能过剩、价格持续走低的局面。
2014年,我国三大合成材料产量为9012万吨,而消费量为1.1亿吨。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预计2015~2020年我国石化产品的消费量年增速在5%左右,2020年以后会进一步降低到4%以下。到2020年,三大合成材料的消费量将达到1.5亿吨/年。其中:2015~2020年五大合成树脂(PP、PE、PVC、PS、ABS)的消费量年均增速为5%,到2020年达到8570万吨,届时我国人口约为14.1亿人,人均消费量为60.8kg;2020~2025年合成树脂的消费量年均增速降为3.1%,到2025年人均合成树脂消费量将达到71kg/人(相当于日本的消费峰值)。未来石化产品实际增长空间有限。
“十三五”期间炼油能力过剩加剧,成品油和化工市场竞争激烈。
世界炼油能力将继续增长,亚太和中东是炼油业未来发展的主力。预计2020年将突破50亿吨/年,能力过剩达2.4亿吨/年。
2020年世界乙烯产能将达1.8亿吨/年,原料轻质化和多元化趋势明显,北美乙烷裂解产能将明显增长,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将深入发展,亚洲仍将是全球石化产品需求增长中心。
国内炼油业将进入优化调整结构、放慢炼能增速、由大走强的新阶段,油品质量将继续提升,多元化主体格局进一步发展,大型化、基地化及炼化一体化程度上升,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将进一步推进。根据在建、拟建及规划的炼油项目,“十三五”新增产能1.2亿吨/年,若在2020年如期投产,则总产能将增至8.5亿吨/年,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
“十三五”新增乙烯产能1020万吨/年,其中一半左右(520万吨/年)来自煤(甲醇)基烯烃。2020年乙烯总产能将达3235万吨/年,23%为煤基烯烃产能。当前油价60美元/桶左右,煤化工项目竞争力略优于石油基项目,若油价回升至70~80美元/桶,煤化工项目将对石油化工项目带来较大的冲击。
转型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建议在今后一段时期,石化业应做出以下努力:
首先,创新驱动推动石化工业发展。
我国石化工业的科技创新,必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石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努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我国石化产业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向注重效率和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加强核心技术和专项技术的创新力度,巩固、提升已有的技术优势,加快实现工业转化。加快推进重点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工作,促进石化工程设计、装备制造与技术工艺协同配套。积极开发一批高附加值、高性能和差异化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加速开发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油品质量的重大炼油工艺技术,原料多元化、低能耗乙烯成套技术,节能型芳烃生产组合工艺,等离子裂解工业化成套技术等重大核心技术。以提升石化工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从石化大国到石化强国的转变。
● 转型升级发展一直在路上。 摄影/徐 捷
其次,调整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内涵发展为主调整优化现有石化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努力实现炼油、乙烯、芳烃等石化产业一体化、集群化、基地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石化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链延伸发展,打造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要调整化工原料结构。优化原料结构,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充分利用炼厂轻质资源,回收炼厂干气,利用炼厂副产的液化石油气等优质资源,作为乙烯裂解原料,降低生产成本。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调整化工原料结构。在具有港口和储运条件的地区,通过与LNG接卸站项目规划的结合,加大海外轻烃资源的获取力度,提高乙烯原料的轻烃比例,降低乙烯原料成本。
统筹资源、环境、布局等诸多因素,将煤基甲醇制烯烃作为调整原料结构的重要手段。
要调整产品结构。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减缓,柴油需求增速放缓,导致柴汽比下降。炼油产业需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选择性更好的催化裂化技术及灵活调变柴汽比的催化裂化技术。结合市场需求,增产高附加值产品,并注重牌号的专与精,搞好品种、牌号的生产分工。抓住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加快发展功能性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大力发展功能性树脂,积极开发新型特种合成材料,做精做强精细化工产品和功能性产品,提高高端石化产品的比重、提高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
要调整企业结构。优化重组、联合兼并是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配置的重要举措,是调整我国石化企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一是以优势企业为依托,直接兼并带动落后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二是优势互补,创造强强联合效益;三是对国有石化企业进行优化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石化企业,实现我国石化产业的科学、和谐、跨越式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我国石化产业要以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能增效、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等绿色工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强化石化绿色制造。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废弃生物质等为原料进行化学品的生产技术。
实现石化生产过程的绿色化,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在新反应介质替代技术、高效催化技术、过程强化与先进反应分离设备、二次资源循环与环境保护核心技术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绿色工艺工程技术。
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加强综合管理使外排污水控制指标趋于自然水体;推广应用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挥发性有机物的回收和催化燃烧技术、恶臭污染控制技术、回收型烟气脱硫技术、PM2.5和温室气体控制治理等技术;工业危险固体废弃物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形成达标治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环境保护体系。
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石油石化产业的规划指导和布局调整,实现整体效益最佳化;充分发挥区域优化和炼化一体化优势,优化调整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石油资源价值最大化;加强石化生产中C4、C5、C9等副产品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废渣、废水、废气的资源化利用。加强废催化剂回收利用,提取钴、铑、钯等稀贵金属;加强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加强火炬气回收;提高硫磺回收率;推广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加强废轮胎、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等。
要全方位推进节能减排。
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加强生产运行管理,提高装置负荷率,延长运行周期;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和低温余热利用等,有效降低炼油综合能耗、乙烯单位能耗和加工损失率。
树立安全环保与企业同步协调发展的理念,建立安全环保的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环保监管,重视新建炼化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和节能评价等工作。
要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综合考虑产品需求与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炼油化工与其它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链延伸和物料互用,构建产业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石油、煤炭、铁、水资源循环以及固体废弃物再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多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通过物质流通、能量利用以及公用工程的有机联系,使企业内外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循环经济效应。
第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在石化行业全面深化推进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应用成果,贯穿运营管理全过程,构建面向生产管控、供应链与物流和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统一协同的业务运行平台,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模型化和集成化水平;选取典型企业进行石化智能工厂的应用示范,以业务运行平台为基础,一方面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试点数字化现场,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感知、远程控制和生产数据的实时收集传送;另一方面,围绕生产运行控制、供应链优化、节能减排、安全环保、资产管理、辅助决策等重点生产领域,全面实施可视化、数字化、模型化和智能化等重点应用,全面提升石化生产企业的感知、预测、协同和分析能力,推进石化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责任编辑:刘淑菊
znliushuj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