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追梦大乙烯
2014年01月20日 15:25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赵 雪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石化市场的低迷加之乙烯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冲抵了中国乙烯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成本优势。

  文/本刊实习记者 赵 雪

  中国乙烯工业在过去的一年中,日子过得并不风光。

  当最初的大乙烯之梦逐步实现时,却发现骨感的现实与丰满的想象很不相衬。石化市场的低迷加之乙烯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冲抵了中国乙烯装置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成本优势。

  迫于竞争的压力,国内乙烯装置近两年开始限产。2011年,在国内乙烯装置开工率冲到99.4%的顶峰后,次年陡降至88.7%,创造了近三年中的新低。与此同时, 2012年下半年,我国又有两套乙烯装置投产,产能继续增加,但事实上,乙烯全年产量却有所下降。

  产能攀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9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乙烯绝对量为127万吨,同比增长13.7%。而受9月产量增速大幅提升拉动,前9个月我国乙烯累计产量的增速亦出现明显提升。数据显示,1-9月我国乙烯产量累计1179万吨,同比增长6.4%,创年初以来增幅新高点。

  武汉石化乙烯项目投产是拉动我国9月乙烯产量增速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今年8月,武汉石化年产能80万吨的乙烯项目一次性投料成功,项目全面投产。

  这是中国大乙烯家庭中最新的一位成员。

  没有大张旗鼓的庆典,也没有高调的宣传,一切都像是“理所当然”的结局一样,总投资165亿元的武汉80万吨乙烯就这样静悄悄地成功投产了。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项目、填补中部地区无大乙烯的空白、湖北省头号工程、中国石化“十一五”重点工程……一系列的光环笼罩在武汉80万吨大乙烯的项目上。

  这些荣耀并不是武汉乙烯项目的独享。在国内,大乙烯项目因其带来的成本优势、就业岗位的增加、对下游产业产值的拉动等诸多优势,往往被企业和当地政府给予厚望。于是乎,近些年众多大乙烯项目纷纷上马。

  事实上,我国“大乙烯”中大的概念始终是个相对值,每隔一个时期就会刷新一次:30万吨、80万吨、120万吨……这其中唯一不变的是企业对建设大乙烯的热情与决心。

  追赶的步伐

  1962年,兰州石化公司5000吨/年乙烯装置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乙烯工业的诞生。其后,高桥石化公司乙烯装置于1964年投产。这些装置规模小、物耗能耗高、产品质量差、污染严重、工艺技术水平落后。

  1983年,中国石化总公司正式成立。为了用好当时仅有的1亿吨原油,淘汰小型乙烯装置,改扩建大型装置,使乙烯工艺技术迈进一大步,缩小了与世界主要乙烯生产国家的差距。

  中国石化总公司首任总经理陈锦华回忆说,总公司成立大会刚刚结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就将他叫住:“陈锦华,交给你一个任务,到2000年中国乙烯产量要赶上苏联。”

  苏联当时的乙烯产量是208万吨,中国的产量是65万吨,要赶上苏联就意味着要在17年里翻近两番。

  后来的发展证明,万里当时提出的目标很有前瞻性。他在会见石化总公司代表时就讲,中国这么多行业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做不到的,但选择两三个比较好的重点行业到世界上去竞争是可能的。石油化工行业一定要同国际上的同行进行较量。

  此后,通过一系列新建以及改扩建工程,2000年中国乙烯产量由65万吨增加到470万吨,实际结果翻了将近三番。

  此时我国的乙烯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生产技术、装置规模和单套装置产能上看都有很大突破。

  2002年,中石化计划在镇海炼化原有基础上投资235亿元,新建100万吨/年的乙烯工程。该项目的诞生,与中国乙烯行业下游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时间点正相吻合。

  加入WTO后,中国纺织品服装、玩具等产品出口量大增,作为化纤、塑料等产品的原料,随着市场利好乙烯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多种因素综合下,在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肯定中,我国继续上马多个改扩建大型乙烯项目。

  截至2006年,随着中海壳牌石化在广东惠州大亚湾80万吨/年乙烯装置投产,以及茂名石化、兰州石化等扩能项目的完成,中国乙烯总能力达到984万吨/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乙烯生产国。

  大乙烯时代

  我国大型化乙烯装置的建设,改变了我国历史上乙烯装置规模较小的弊病,不断增强乙烯工业的竞争力。由于原有装置扩能和大型乙烯装置的相继投产,中国乙烯装置平均规模正逐年提高,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已由2001年26.6万吨/年、2002年30.9万吨/年、2003年31.4万吨/年、2004年33.3万吨/年提高到2005年39.5万吨/年。我国正逐步向世界乙烯装置45万吨/年平均规模水平靠拢。

  “十一五”之后,我国乙烯的产量开始跨越式发展。从2007年突破1000万吨到2011年突破1500万吨,只用了4年的时间。我国乙烯工业先后通过改扩建与新建相结合、独资与合资相结合,生产能力迅速增加、装置规模快速扩大。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1年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新建乙烯装置准入门槛为80万吨/年。而在“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里则提出,新建乙烯装置项目要达到100万吨/年。目前国内在建、新建的石脑油裂解装置项目规模均在80万吨/年或以上,我国步入了大乙烯时代。

  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表明,在产业结构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区集聚度会进一步提高,形成 3~4个 2000 万吨级炼油及 3 个 200 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

  如果仅从数字上看,一切都令人欢欣鼓舞。但事实上,经记者调查发现,去年起大乙烯产业正在面临生存困局。一路高歌、波澜壮阔的大乙烯,正在从火热的大时代走进理想冷却的“小时代”。

  责任编辑:岩 廊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