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记者手记】为何要主动披上“碳”枷锁
2014年01月22日 13:39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刘淑菊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文/本刊记者 刘淑菊

  有朋友曾经开玩笑说:“现在企业的各项指标太多了。效益第一,环保优先,质量至上,安全一票否决……到底把哪个放在前面呢?”

  到底哪个更重要,其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几十年前,石油企业以产量为最重要的生产指标。随着企业的市场化转身,人们对“企业公民”开始有了多维度要求,效益、安全、环保、社会责任等其他考量因素渗入到企业管理的理念中。而今,随着“碳交易”的兴起,以中国石化为代表的石油石化企业,又在整体评价体系中主动加入“碳排放”这一新的指标。

  加上“碳排放”指标,对企业而言不啻于自讨苦吃。石油石化企业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天然的耗能大户。其间,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在少数。随着节能减排手段的不断深入,减少排放的初级手段已经基本用净,增加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对于执行者而言其实是件痛苦的事。不客气地说,一个指标就是一重枷锁。石油石化企业为何主动要披上“碳”枷锁?

  披上“碳”枷锁,这是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

  气候变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数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承诺到2020年GDP碳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45%。石油石化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在这方面的确义不容辞。

  披上“碳”枷锁,也是出于行业地位的考量。

  来自发达国家的声音建议,202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一样承担温室效应气体减排义务。在减排话语权方面,总体来说,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占优势,各大跨国公司比新兴石油企业更占优势。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在“碳”减排方面有所涉猎,只能完全跟随别人的游戏规则行事。

  如今,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等上市平台,已经要求企业在财报中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公认的数据统计标准来自壳牌等跨国石油公司。如果现在仍然不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碳”盘查标准将永无出头之日。

  披上“碳”枷锁,还是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整个社会对减排问题的日益关注,“碳”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限制门槛。如同环境容量总体设限一样,也许不久的将来,“碳”指标也要受到相应限制。这时,先发制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管理,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石化集团不肯依赖第三方企业调查碳排放情况,而是一个车间一个车间盘查、一个装置一个装置核对,发现问题立刻整改,争取到最佳的碳数据。

  这种方式,在每一个员工头脑中播撒下“减排”的种子,使得减排真正成为企业从上到下的追求。要知道,“碳资产”其实是负资产,管理好是资产,管理不好是负债。如果在每一个员工的参与下,将“碳”资产从负债变成效益,从减排中名利双收,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可循环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淑菊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