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排除安全隐患后,广西石化迅速恢复生产。
编者按
狂风似刀,暴雨如锤。最强台风“威马逊”于7月19日正面袭击广西各地。“威马逊”“威”风凛凛,所到之处满目疮痍。
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害,广西石化开始了一场和风雨的较量、和时间的赛跑,创下了零事故、零伤亡、零污染的奇迹。
奇迹是因为什么而创造的?
因为广西石化有着饱经考验、世界先进的生产工艺;有科学决策、全员参与的智慧;有紧急救援、全心为企的实践;有带头抢险、冲在一线的勇气;也有互帮互助、彼此守望的温暖……广西石化抗击台风“威马逊”过程中的涌现的一个个人物、一个个片段、一个个细节,汇聚成不怕艰苦、不畏险阻的不屈力量。
这是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力量,也是铁人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在今天的传承。
“威”风凛凛全不惧
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文/本刊记者 侯瑞宁
停水停电,通信中断,大树或被连根拔起或被拦腰折断,活动板房塌成一片,办公场所玻璃门窗被击碎一地……7月19日,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横扫广西钦州市。
此次超强台风是广西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强度最大的一次,最大时达到了12级,阵风达到15级。截至7月20日统计,此次台风导致广西8市38县232.67万人受灾,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6亿元。
位于钦州港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面对这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强台风,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与狂风暴雨奋勇抗战6个小时,将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了零事故、零伤亡、零污染。
“这风有点邪乎!”
“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中心位于海口东南偏东方170公里,现达17级(60米/秒),向西北偏西移动,将袭击我市。请单位务必防范,确保安全。”
7月18日,周五,广西石化员工孟从敏收到一条10086发来的台风预警信息。他没有太多在意,来广西这些年经常会碰到台风,正常。周六,早晨6点,他突然感到房子晃了两下,趴在窗户一看,傻眼了——小区已经一片狼藉,树枝和广告牌倒了一地,风还在怒吼着厮打着玻璃。
“这风真是有点邪乎!道路根本没法走,大树、电线杆、路灯杆倒了一地,平时半个小时就能到的路当天恁是走了一个小时。”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孟从敏仍然心有余悸,“以往钦州基本没有成为台风登陆中心。这次台风不仅在海南和广东登陆,而且在广西进行了一次登陆。我们这里成了一个风暴中心。”
对这个风暴中心感受最深切的也许是唐钰淏。作为广西石化码头库区的员工,7月18日晚上他值夜班。“到了19日凌晨3点多,台风就开始了,6点的时候风开始变大。门窗被吹得哐哐响,用铁板挡都挡不住,而且连续晃电3次,然后就听见外面大树咔嚓的折断声。”唐钰淏有些心惊,“6点半的时候,库区停电。”
几乎是在同时,离值班室约15分钟路程的三层码头调度楼内,两名值班员正在经历着另一场考验:台风携着海浪声撞击着四面玻璃,继而听见滋滋的开裂声,值班人员赶紧抱起一台电脑向楼下退守。没过多久,只听“砰砰砰”几声巨响,玻璃成了碎片飞向四处,狂风冲进屋内继续撕扯着屋顶上的空调、电缆线、柜子、仪器仪表……
7月19日7点多,唐钰淏和值班领导去码头检查受损情况时,弱下来的台风吸足了能量重整旗鼓又疯狂了起来。用唐钰淏的话说:“眼看着一个瓷片从眼前嗖的飞过去,打到水泥柱上,一个坑就出现了。”码头调度楼内一片狼藉。
“这是我们公司受灾最严重的地方,DCS显示器、溢油监测器和CCTV视频检测器等全部受损了。” 7月22日,码头库区运行工程师赵云带记者走进调度室,楼梯上被暴雨漂过的痕迹清晰可见。所有的窗户都被吹成了光秃秃的四方洞,电缆槽盒局部移位、槽盒盖板被掀掉、个别电缆拉断,几名维修工人正在清理和整修线路。
“炼厂没有电,那是毁灭性的”
因为通信信号中断,当码头库区6点半停电的时候,唐钰淏并不知道,就在同一时刻,整个广西石化和钦州港都处在了一片黑暗之中。
“对于炼厂来说,没有电那是毁灭性的。”广西石化安全副总监、生产技术处处长韩兰生解释,“突然停电很可能导致仪表电器和锅炉等设备出现超温、泄漏、憋气,继而发生爆炸。如果不能做到平稳安全停工,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
广西石化没有惊慌失措。停电之后,按照应急预案,岗位员工快速启动UPS(电池组)系统实现供电。“一般情况下,UPS只能供电半个小时,而我们这个系统因为平时维护和保养得比较好,实现了至少供电1个小时、最多供电3个小时的纪录,为炼油装置平稳停工提供了最大可能,实现了安全退守。”韩兰生认为,这是此次台风应对中广西石化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
对于广西石化码头库区的员工来说,停电带来的最大不利是所有码头接卸业务从自动化变成了手动化,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进度。“24小时之内,我们恢复了航煤运送,在南宁机场燃料告急的情况下,保证了及时供应。”赵云说。
在记者采访的7月21日下午,码头库区的接卸工作仍然处于恢复状态。
“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7月19日,祝铁山是在污水处理站度过的。作为广西石化安全环保处的高级主管,那一天他很紧张。他深知,台风暴雨给炼厂带来的影响除了安全隐患之外,最大的便是环保风险。
炼化企业是排污大户,设计的污水处理池有一定容积限度。因为停电,泵将无法启动进行及时排污。如果台风带来的持续强降雨将池子灌满,浮油就可能溢出来。这些污水一旦进入雨水排放系统,就会流进大海。而更严峻的环保形势是,钦州海湾生活着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海边滩涂上生长着有“海上森林卫士”之称的红树林。这些都是对环保要求极高的生物。
一想到这些,祝铁山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7月19日7点顶风冒雨来到现场后,他第一件事是赶紧查看污水预处理站的阀门关得严不严、液位高不高,不间断地巡查有没有溢油的情况。
巡查到7号污水处理池时,祝铁山发现池子太满了:“不好,快溢油了。”于是,操作人员赶紧调动之前准备好的吸油车和吸油毡,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处理,险情终于解除。
之所以有惊无险,除了工作人员紧张有序的抢险工作外,更多的得益于广西石化的未雨绸缪。
“为了有效应对台风可能给污水处理池带来的风险,我们把所有的流程都改了,将雨水和污水系统做了彻底分离,在7月17日晚上就把污水池的液位抽到了最低。这些措施保证了在暴雨情况下没有一处溢油事故发生。” 唐钰淏告诉记者。
让祝铁山感到欣慰的是,这次他们对于危险气体的处理也做到了安全无事故。7月19日,全厂燃料气管网压力降低,火炬长明灯随时有熄灭危险,酸性气火炬无伴烧气……情况危急。储运一部积极联系调度,协调硫黄装置停止酸性气排放,避免了酸性气未完全燃烧产生的环境污染事故。
“晚上8点左右,我的心才从嗓子眼落到了肚子里。”祝铁山说,“那时天要放晴了。”
祝铁山认为,这次没有发生污染事故,公司的三级防控体系健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他介绍,广西石化在装置设计开始就已经做了三级防控系统。一级防控在装置区内做了很多围堰,如果发生隐患可以保证事故在一定范围内;还进行了雨水和污水的分流设计。“我们平时管理很严格,每天都做污水池的含油监控。”二级防控是在全厂的污水预处理站做3.6万立方米的处理池,跑出来的油都会收集。三级防控是应急池。目前,广西石化共有9.7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能力。
“应急体系管理的完善保证了从停工到开工的过程中,我们污水处理很安全,外排也很安全。”韩兰生说。
“爸爸,我不想让你去”
尹彦国,广西石化动力站运行工程师。周五晚上,他在家休息,7月19日早上6点被孩子叫醒:“爸爸,风好大。”他往外一看,糟了,不知道站里的退守工作做得怎么样了?他边思量边穿工衣。“爸爸,我不想让你去工作,我害怕。”尹彦国笑着捏了下孩子的脸蛋,匆匆上路了。
作为广西石化的动力部门,对于全厂能否实现安全停工与之后的顺利开工都关系重大。进厂后6点,他和班长赶紧去现场检查所有设备是否已经处于安全退守状态。还好,一切都按照预案进展得比较顺利。
“唯一的难点是,停电后所有的阀门都得手动操作。这项工作进展得非常艰难。如果阀门关不紧,形成憋气,后果会非常严重。”尹彦国介绍,动力站装置阀门最大的达到600毫米,平时几秒钟就可以进行自动关闭,但是手动关闭的话3个人需要半个小时。
动力站装置上的包装铁皮被风撕扯着像纸片一样在空中乱飞,车间的顶棚被撕扯下来在风中打着转儿。“万一碰到谁拉上一道儿,那就太危险了。”尹彦国现在想起来还不禁有些后怕。尽管如此,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顶风冒雨,动力站所有关键阀门一一关闭。
经企地密切配合、紧急抢修,7月18日13时30分,外电网一条输电线路恢复供电,全厂迅速转入生产恢复状态。
7月19日下午4点半,动力站首先开工。
7月19日晚上8点,全厂动力系统恢复,水电汽风氮全部恢复供应。
为了保证全厂恢复生产,动力站的蒸汽系统和氮气系统都是满负荷运行。“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我们每个锅炉都是按照一个人员来配置的,现在3台锅炉全部开工,人员很紧张。与此同时,全厂在开工过程中还存在不稳定状态,锅炉波动比较大,在波动过程中如何保证参数的准确性,是一个挑战。”
记者在7月21日采访时,尹彦国和工友们已经4天4夜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了。每天孩子都问他什么时候回家,每次都因为突发事件搁浅了。“不过,我想今天晚上可以按时回家了。”尹彦国说。
“不能急着开工,先要排查隐患”
7月19日下午,台风中心刚过,广西石化就积极组织开展台风后生产恢复、环境清理工作,及时处置各类安全隐患,确认设备设施状态。
台风24小时之内,动力系统全部恢复,在最快时间内恢复了航煤生产,确保了南宁机场飞机的运行。
两天之内,加氢装置开始开工生产;21日向海南运送汽油3000吨,对其进行救援。
3天之内,大部分炼油装置开工生产。
7月21日17时,记者走进广西石化中控室,工作人员正在安全有序地工作。调度值班主任张巍松告诉记者,目前公司3/4的生产装置已经恢复,连续重整等装置已经陆续投料,一切在按照原定计划有序恢复,运行平稳。
“虽然为了恢复生产要抢时间,但是我们也没有着急开工,而是先排查了一遍所有隐患。”
为了最大限度地扫除隐患,台风暴雨过后,广西石化进行了地毯式地排查,对于动力系统、储运系统和炼油装置一一进行了检查。
截至7月23日下午,广西石化除催化裂化、聚丙烯装置仍在检修之外,所有生产装置都已经开工生产,运行平稳。
责任编辑:石杏茹
千磨万击自坚韧
文/本刊记者 侯瑞宁
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超级台风,广西石化为何能做到零事故、零污染、零伤亡?
“因为我们有预案”
广西石化安全副总监、生产技术处处长韩兰生给出了自己的一个答案:“因为我们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
7月18日上午8点30分,在接到钦州市台风预警后,广西石化当天的生产调度会议上第一时间启动了防台风应急预案,全方位对预防“威马逊”进行布控,随时监控台风的线路走向、强度影响,严阵以待,随时投入抢险救灾。
韩兰生介绍,根据以往经验,公司从物、人与后勤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提前部署。
首先,将动力站的蒸汽锅炉开动起来,由以前的1台开到3台,“万一停电停水,蒸汽可以保证有动力运行,保证装置有序停下来。”广西石化同时对电网进行了应急预案的检查,对于重污油罐等进行降库等。
其次,在人员准备上,广西石化公司领导分头带队到各生产装置区、储运罐区、码头、污水处理场等检查设备设施加固和防汛物资配备等情况。
作为台风袭击的第一站,码头首当其冲。7月18日上午,广西石化公司领导带队到码头检查了电缆槽盒绑扎、管线防腐保温及油船离岸避风情况。储运部门防御准备工作扎实细致。17日两艘成品油出口船的装船作业和1艘石脑油船的卸船作业加紧完成后离港避风后,广西石化收回输油臂,并相应增加缆绳数量,加固海域工作船和围油栏,并对电缆槽盒盖板及重点设备进行了捆绑处理。
各生产部门认真吸取2012年迎战“8·17”台风的经验教训,对台风暴雨最容易侵袭的重点区域、核心部位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关键仪表用塑料薄膜进行包裹,防范雨水侵入,对高处作业平台进行检查,严防高空坠落砸伤人;加强变配电室防雨措施,严防室内漏雨;检查备用动力锅炉,随时准备开启,确保蒸汽供应。同时,全面排查各装置围堰区、雨水管网、污水处理场、事故缓冲池,要求岗位员工严格按清污分流操作,确保清洁雨水达标排放。
细致扎实的前期工作,让广西石化面对台风袭击时做到了安全、有序退守。动力站的尹彦国告诉记者:“虽然,退守进行得很艰难,但是比较顺利。因为我们之前有预案。”
据介绍,广西石化一个小小的动力站就有17套应急预案,更别说整个公司了。
工艺设计先进
灾害过后,花草树木被夷为平地,但广西石化的装置和员工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
“在突然事故下,广西石化所有员工包括协作队伍都积极参与进去应对台风,还有钦州市政府的支持,供电部门、通信部门等,都为我们快速恢复生产创造了条件。”韩兰生说。
在韩兰生看来,“威马逊”与其说一场灾难,不如说是一次对广西石化生产设备、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的实战大检验。
“事实证明,我们这一切都是过硬的。”从会议室窗外望出去,银白色的炼化装置在阳光下闪着银光,韩兰生露出了微笑。
据了解,广西石化建厂伊始就采用了UOP公司的生产工艺包,工艺设计在世界上处于先进行列。
“在紧急停电的情况下,要实现安全平稳停产难度很大。能够做到这一点,源于我们良好的UPS系统。在全厂停电的情况下,它的完好有效保证了所有装置在一个小时之内有电可用,实现平稳停产。”韩兰生进一步介绍。
管理规范有序
一个系统的完好运行,反映出一个公司管理的有序规范。谈起这点,韩兰生两眼放光:“我们自主总结提炼的‘33446’生产受控原则在这次台风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广西石化《生产受控指导手册》中,记者看到“33446”的具体内涵。其中,“6防”里面有一项就是“防台风暴雨”。手册中对停工过程、停工目标等都做了详细说明。据介绍, 有一次一位员工在硫黄生产作业中没有按照生产受控原则作业,超过了工艺卡片指标,在全公司受到了通报批评。
正是从这些小细节出发,进行严抓严管,广西石化的安全管理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一个现代化的炼厂,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设计、技术和管理。这些都要是一流的。”
在广西石化人看来,设计决定了“基因”良好与否,技术和装置是硬件所需,但同样重要的是管理要一流。对此,韩兰生用孩子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基因好的孩子,硬件装备也很好。只要对他的教育到位了,这个孩子自然是优秀的。”
教育方法在广西石化人看来就是“33446”。“这是我们最自豪的生产安全管理经验。”韩兰生没有掩饰自己的开心。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石化在抗击台风、恢复生产的同时,7月22日,含硫油配套工程的后四套装置中,柴油加氢改质装置安全、环保,一次开工成功。“所以,今天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韩兰生笑着说。
本文图片均由广西石化提供
责任编辑:石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