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油气
【油气】大港科研走进尼日尔
2014年11月18日 10:42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谷珊珊 孟 明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用3年时间为尼日尔项目提供井位近100口,探井成功率在85%以上。

  文/谷珊珊 孟 明

恶劣的工作环境并没有影响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科研团队尼日尔项目的工作进程。供图/谷珊珊

  作为中国石油首家对外合作油田,大港油田在赵东、孔南等风险区块将国外石油公司请进来合作开发油田至今。而“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还是大港油田的第一次。

  肩负着在国际化平台开启大港油田对外合作新路的使命,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科研团队仅仅用三年时间,就为尼日尔项目提供井位近100口,探井成功率保持在85%以上。

  走进非洲

  “把尼日尔研究项目做成示范工程、精品工程”。在“走出去”之初,大港油田就明确了标准和目标。

  尼日尔勘探开发研究是大港油田打造复杂断陷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公司的第一环,并有意将此打造成展示大港油田勘探开发优势技术的窗口和培育大港油田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平台。

  2011年4月,大港油田抽调苏俊青、窦松江两位油田首席专家作为技术带头人,带领勘探开发研究院9名科研骨干,走进世界上最热的国家尼日尔,开始组建海外项目研究所。

  4月是非洲大地最热的季节,白天气温高达50摄氏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给科研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0多套设备的安装调试遭遇当地电力供应紧张,时断时续的电力供应和忽高忽低的电压,让调试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停掉所有空调,把有限的电力资源全部留给设备。”为保证工作正常进行,苏俊青、窦松江和同事们关掉屋内的全部空调。在室温高达40摄氏度的机房里,每个人的脸、脖子和手背上都淌着汗,湿漉漉的衬衣贴在后背上。

  “晚上睡觉也不能开空调,大家在冰箱里冻些水瓶子,睡前拿出来在床上滚一滚,才能躺下。”窦松江说。如此这般,设备调试工作才如期完成。

  此外,科研人员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首次在海外与甲方合作,项目组工作人员的压力可想而知。“第一次拿国际项目,做到啥程度才算做好?”窦松江躺在床上休息时,满脑子都是问号。事实上,项目启动之初,甲方只给了他们整个探区不到十分之一的研究范围,且只让他们做老三维区的构造解释。这意味着甲方对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并不了解,他们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处境。

  于是,苏俊青、窦松江和同事们从“一口井、一个数据、一张表、一张图”做起,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尼日尔近10万平方公里的勘探资料数据库。

  突破禁区

  尽管拥有了详实的资料数据,勘探开发工作仍需进一步寻求突破,尽快打开局面。在做好规定区块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大港油田在尼日尔的科研人员们还自主选取了Moul凹陷作为突破口。该地区曾有多家国际知名石油公司先后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勘探作业,多口探井均告失利,这里一度被判定为勘探禁区。

  “勘探无禁区,找油无止境。只有凭技术实力、靠研究成果说话,才能赢得甲方的认可和尊重。”苏俊青说。

  围绕Moul凹陷5000平方公里的勘探范围,大家重新评价、认识,先后开展三轮构造精细解释,梳理近千条断裂,明确了主攻方向。最终,优化实施的Bamm井喜获千桶产量,打开了Moul凹陷的勘探新局面。

  300万吨开发方案的研究面积从最初的十几块到50多块,再到如今经EEA3期尼日尔政府独家开发许可的93个块2.7万平方公里,不断增加的工作量比大港油田还多出7000平方公里。

  “一期100万吨目标开发中,甲方采取了各种措施,产量一直为50万~60万吨。对此,我们拿出了一整套现场研究到开发方案支撑,并于去年年初独家接手这项工作,今年5月产量达到年产80万吨水平;8、9月份,油气当量接近100万吨水平,年产油91万吨,产量增加了50%,成为CNODC增幅最大的区块。”窦松江说。

  可圈可点的业绩让大港科研人员越战越勇,一批油井重新焕发朝气。G10井原日产油60~700桶,生产非常不稳定,科研人员介入分析后,将采油方式从下泵抽改为自喷式,产量攀升至1700桶。曾被甲方一度认为没有潜力的G2井,甚至被割断了输油管线,重新在项目组的手里获得新生。项目组大港油田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该井还有潜力,实施措施后可以自喷600桶,再次打开该井的开发局面。

  精神的坚守

  在尼日尔的三年时间里,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科研人员勘探发现并落实了三个亿吨级油田和两个五千万吨储量区,深层勘探新增储量年年保持在亿吨以上。

  因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在尼日尔做出的杰出贡献,首席专家苏俊青获得由该国政府授予的石油工业杰出贡献者荣誉称号。迄今为止,尼日尔政府仅为50位外国专家颁发了这一荣誉。

  凭借藏下找藏的理念和大港油田先进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过硬的构造解释、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现场跟踪实施,产量一体化等综合研究技术,该研究院海外科研团队不仅拿到甲方授予的科技一等奖,而且连续两年在大港油田获得两个科研一等奖。

  如今,大港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科研团队承担的课题研究由早期Agadem区块的3000平方公里拓展到2.7万平方公里,又逐渐扩展到T/B两个区块,共近10万平方公里的研究范围。为尼日尔项目公司提供井位近100口,探井成功率保持在85%以上;勘探发现并落实了三个亿吨级油田和两个五千万吨储量区,深层勘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新增储量年年保持在亿吨以上。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饱含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和奉献。受政治环境的影响,科研人员被要求寸步不能离开项目组所在的几十平方米小院。长时间的单调生活,对年轻人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即便是40多岁的科研人员也很难适应这样的生活。为此,苏俊青和窦松江两位首席技术专家,同时还担负起心理健康辅导的重任,和同事们在工作之余包饺子、开辟小菜园,甚至通过养猫养狗等小事,丰富项目组在尼日尔的业余生活。

  三年来,除了封闭的环境、单调的生活外,最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携带非洲疟疾病菌的蚊虫。“十热九疟”,每一次感冒发烧都是对他们身体的考验和内心的煎熬。

  面对困难甚至生命的威胁,他们没有一人退缩。在科研团队中,葛维撇下5岁的女儿首批奔赴尼日尔,并坚持至今;董晓伟在母亲病危的时候,仍然坚守在异国他乡;杨冰在妻子分娩最需要他的时刻,也未能陪伴在身边;张东星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选择推迟了婚期……

  从尼日尔到哈萨克斯坦等外部市场,大港油田的科研人员稳稳地迈出了第一步。他们用心血给大港油田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赢得了空间,也为大港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坚守着海外市场。

  责任编辑:赵 雪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