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全球两大油服巨头并购将给中小企业致命一击,也给中国油服企业带来了启示与机会。
特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肖立志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室高级经济师 罗佐县
整理/本刊记者 侯瑞宁
近日,一则Halliburton(哈里伯顿)收购Baker Hughes(贝克休斯)的消息在华尔街和能源界引起强烈反响。
公开消息表明,世界排名第二的能源服务巨头Halliburton,以346亿美元并购排名第三的Baker Hughes。并购以后的公司取名Halliburton(HAL),Baker Hughes的名字从此消失。新Halliburton的年产值达到518亿美元,员工136000人。
作为全球油田服务业的一起重大并购案,Halliburton和Baker Hughes为何突然之间宣布并购,将会对油服业产生哪些影响,给中国油服企业又带来了哪些启示?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国际能源战略研究室研究员罗佐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肖立志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是偶然也是必然
中国石油石化:这次全球两大油服巨头突然宣布并购,着实让业内一惊。在两位看来,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罗佐县:这是在油价下跌形势下,油服公司做出的选择。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一路狂跌,目前的油价水平已跌至60美元/桶附近前后。伴随着油价下行,各大石油公司纷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严格投资预算,控制投资总量,缩减大项目开支。随着石油公司勘探开发业务在低油价时期的萎缩,与其业务高度相关的油服企业的日子似乎也不是那么好过了。
当前对油价走势持下行认识的观点颇为流行。若这一判断预测成真,油服市场可能出现一批资金实力弱、规模小以及技术实力不够强的油服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市场结构调整浪潮。低油价时期能够在全球油服市场激烈竞争中胜出的,将是那些规模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油服公司,如斯伦贝谢和哈里伯顿等。
哈里伯顿并购贝克休斯显然是希望通过并购实现低油价时期企业业务的协同效应以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盈利。就这一点而言,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的决策者和高管是聪明而睿智的。
就当前局势看,位居全球油服企业老二地位的哈里伯顿与位居第三的贝克休斯的联合可能意味着油服业大整合的开始。若油价低迷现象持续下去,这种整合的趋势会进一步得到加强而变得更加明显起来。有机构称本次哈里伯顿对贝克休斯的并购金额之大在油气并购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全球油气并购自1995年以来只有11宗交易的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而本次两家企业的并购金额超过350亿美元。
油服企业同石油公司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多数不具有油气资产,仅提供技术服务,对油公司有着较高程度的依赖,属于依附性较强的企业。当经济形势变差,油公司经营形势变差,业务需求下降时,油服企业基本没有退路,风险会陡然增大。相对于石油公司而言,油服企业的危机意识应该更强。
肖立志:面对这一历史性并购事件,资本界的声音集中于“油价下跌”,服务公司需要互相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我曾经在Western Atlas(Baker Hughes)和Halliburton两个公司工作,认为可以从市场和技术的角度来进行下深度剖析。
首先,这样一桩历史性的并购应该是Halliburton的一个长期战略,今年油价下跌,可能是促使Halliburton快下决心的一个因素,但不应该是做出如此重大决策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Halliburton就是一个主动出击、不断兼并的公司。上个世纪70年代,它兼并了Welex,最早的数控测井公司;80年代,兼并了Gearhart,最早的成像测井公司;90年代,兼并了NUMAR,最成功的核磁共振测井公司;进入新世纪,先是兼并了 Landmark,最好的油田建模软件公司;很快,兼并了布什家族控制的Dress工业集团,时任Halliburton公司总裁的迪克·切尼与乔治·布什很快入主白宫。
通过兼并不断发展壮大,是Halliburton的成功战略。
与 Halliburton相反,Baker Hughes长期担当被并购的角色。它在1976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叫“德莱赛·阿特拉斯”,是Dress工业集团的一部分,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与Western Geophysical合并,取名Western Atlas;90年代,Western Geoco被Schlumberger购买,而Wireline这部分,被Baker购买,取名Baker Atlas;本世纪初,与Hughes并购,叫Baker Hughes。在被并购中,优化结构,适应市场和合作伙伴,并获取丰厚的资本回报。
所以,从历史脉络看,二者走到一起有某种必然性。
中国石油石化:通常的并购是互补性的,互相补缺;而这一次的并购是相似性的,互相重叠。对此两位怎么看?
肖立志:某种程度而言,这两个公司很相似,油田服务方面产品线(PSL)重复性很高。没有身处其中,真的不容易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并购。
作为行业老二和老三,两家公司技术实力和治理结构十分相似,在市场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打”得很辛苦!在每一个国家,对每一次投标,两家都得“血拼”。这样不仅与老大Schlumberger的差距难以缩小,而且后来者如Weatherford以及多家中国的服务公司也在追赶着他们,不断蚕食他们的市场。“联合”也许是他们的重要选项。并购则是最好最紧密的联合。我想,这是Halliburton战略部门长期观察和盘算的一盘大棋。
罗佐县:其实,在业务领域,两者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哈里伯顿给自己的定位是能源行业服务的提供者。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哈里伯顿不拥有矿区和油气产量,却能大范围深入到油气领域的每一个环节,业务遍及全球。哈里伯顿2002年完成战略重组之后,形成哈里伯顿能源服务集团和KBR集团。前者为世界范围的油气上游客户提供广泛而细致的产品和服务,后者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能源行业的中游和下游,包括设计和建造液化天然气厂、炼制与加工厂、生产设施、陆上和海底管线。除了油气行业之外,哈里伯顿还从事非能源方面的工程建设。
贝克休斯公司同样是油服公司中的佼佼者,业务主要是为全球石油开发和加工工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旗下7家油田服务公司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涵盖钻井和地层评价、完井服务、生产管理和企业生产问题解决方案等一系列领域。
中小油服企业的噩耗
中国石油石化:肖院长,以您之前在这两家工作的经验来看,本次并购将给新公司在哪些方面带来改变?
肖立志:这场并购以“市场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目标,但暗藏的玄机很多。
并购的目标是市场效益 1+1 要大于2;“技术”、“人才”、“基地”、“管理”等要素将不可避免的要重新组合。技术方面,从两家公司现有技术中,整合和筛选出“面向未来”的和“最赚钱”的。人才方面,从两家公司现有人才中,整合和优化出最有用的。基地方面,合并全球的数百个作业基地,将大大减少营运成本,提高效率。在管理方面,内部人员与机构整合,不可避免地会大规模裁剪冗员……
唯此,一个全新的Halliburton,才能走上从“追踪”到“追赶”甚至到“赶超”Schlumberger的道路,才能走向甩开Weatherford等众多后来者的道路。
中国石油石化:罗老师,您认为新哈里伯顿将给全球油服业带来哪些影响?
罗佐县:合并之后的新哈里伯顿资产规模无疑会进一步扩大,评估公司预计的数据是700亿美元。由于有了贝克休斯的加盟,新哈里伯顿在全球油服领域的服务网络将得以大范围延伸,业务将遍及80多个国家,在北美的优势更加明显。合并还有利于两家企业实现技术与管理优势互补,提升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例如,贝克休斯在老油井稳产、采油工具以及化学压裂液方面很具有技术优势,哈里伯顿在压力泵技术方面有特长,合并之后新公司的市场业务份额必将因技术优势的集成被大幅提升。
从竞争角度看,新哈里伯顿形成之后将对竞争对手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在美国的业务规模和利润将超过全球第一大油气生产服务商斯伦贝谢。
有研究机构称,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合并之后将对那些为大型石油公司提供服务的中小石油服务公司带来致命打压。因为新哈里伯顿在寻求成本削减和资源整合方面更加具优势,而中小企业一般不具有在全球油服领域广泛撒网的资金实力,技术服务的领域也不宽泛。
新哈里伯顿的登台对中小油服企业是“噩耗”,不过能否对位居油服老大地位的斯伦贝谢形成较大冲击尚难预料。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本次哈里伯顿并购贝克休斯是为了对抗位居全球第一的油服企业斯伦贝谢。我以为,该观点正确但不全面。
首先,合并之后的新哈里伯顿虽然规模扩大,但在合并之初这一规模的扩大应该是合并双方原有资产及业务的叠加,充其量是1+1=2 的效应。至于其合并之后的整合效应或者说决策者期待的1+1>2的效果能否显现尚需要时间验证。
其次,其对手斯伦贝谢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有不俗的竞争实力,面对新哈里伯顿的到来,估计在决策和管理思路上也不会无动于衷。
就全球层面看,合并之后的新哈里伯顿的规模仅仅是斯伦贝谢的一半,规模优势并不明显,也不排除斯伦贝谢在低油价时期收购资产质量优质的中小油服公司以整合资源的可能。
给中国的启示和机会
中国石油石化:据本刊了解,目前国内油服公司在海外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内耗大,竞争力不足。两位认为,哈里伯顿并购贝克休斯这一案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肖立志: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油田服务业正在走向世界,行业重组一直在十字路口徘徊。特别是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长期处于摇摆和观望之中,错失很多机会。Halliburton与Baker Hughes的这桩并购案,给中国油田服务业应该带来很多新的信息和启发。
以中国石油为例,五大钻探公司高度相似,高度重叠,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互相打压,进一步整合显然已经刻不容缓和势在必行。
同时,新Halliburton必然到来的大规模裁剪冗员,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油服以及众多中国小公司走向世界提供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成熟技术人员和市场人员,真是天赐良机。我相信中国石油休斯顿研究中心总裁张国珍先生应该会感到高兴!
罗佐县:国内油服企业在低油价时期的境遇很不乐观。同哈里伯顿、斯伦贝谢等国际大牌的油服企业相比,我国目前的油服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实力都与其存在差距。国内油服企业小而全,各自为政,进入门槛高等现象比较普遍而突出。在国内如此,在国外也不怎么联合,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不够强。在低油价时期,油服企业若不改变现状,生存将变得艰难起来。如果说高油价时期油服企业尚能在目前状态下得以维持,那么在低油价时期则需要及时转变观念,居安思危,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以尽快适应低油价形势下的业务需求下降这一现实。
低油价时期的油服业整合已经迫在眉睫。如何促进国内油服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协同效应,不妨借鉴哈里伯顿并购贝克休斯的快速并购决策经验。
为此,需要各相关方齐心协力,形成统一共识,借助于市场力量,加大推进中国油服企业资源整合力度,实现油服行业重组。若能在低油价来袭时期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中国油服企业,那也算是好事一件。
总之,哈里伯顿并购贝克休斯事件将吹响油服市场整合的号角,对中国油服企业整合与发展有其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侯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