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化工逢春
2015年07月16日 13:11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金慧慧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化工行情高企,盈利的喜悦充溢心头。(供图/孙庆涛)

  原油价格维持低位,煤化工与石脑油化工此消彼长,加上大笔投资入市,化工企业进入了效益发展的黄金期。

  掘金黄金期

丽影霓裳,宝马香车,稳定的内需是化工盈利的重要原因。(供图/CFP)

  优化原料与产品结构、稳定产品质量、确保装置安稳运行,炼化企业抓紧时机大力掘金。

  ○文/本刊记者 金慧慧

  难挨的2014年终于过去。2015年上半年中国化工市场捷报频传。

  5月,抚顺石化实现盈利5.02亿元,创下自1999年重组改制以来月盈利额度历史新高。今年前五个月,抚顺石化累计实现利润1500万元,比去年同期减亏16.12亿元,终结了连续四年大幅亏损的历史。

  4月起,兰州石化连续两个月实现盈利,5月的盈利额达4.6亿元,创2009年以来月盈利额度新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那些在去年低迷的形势下仍保持盈利的企业,如镇海炼化、茂名石化等更是如虎添翼。

  化工市场进入了“黄金期”。

  化工市场能够全线飘红,是客观大势的成全,更是企业主观努力的结果。

  为了在“黄金期”多赢利,化工企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优化无止境

  在去年炼化企业全线亏损的时候,优化是企业扭亏减亏的法宝;在顺风顺水的当下,优化是企业掘金的利器。

  同去年一样,优化的重点还是资源。这是因为原油成本占到炼化企业整体生产成本的90%以上。所以虽然现在原料成本较低,但优化的着眼点第一还是原料。

  “事前算盈”是齐鲁石化的原料选用原则,经计算有效益的原料才能进入生产装置。为抓住当前有利的生产时机,齐鲁石化的优化会更加频繁。公司层面每两周召开一次,各分厂每一周召开一次,而车间只要有需要随时都会进行优化。

  在上半年的一次经营活动分析会上,齐鲁石化通过对比发现黄岛大炼油的轻烃不仅价格较低,而且以它为原料生产出的产品附加值较高。于是,齐鲁石化就开始大量采购轻烃,加工比例由10%提高到20%。

  资源来源需要优化,资源利用也是如此。

  镇海炼化利用SPYRO等优化软件,不仅对所有乙烯原料进行优选,而且对同一类原料按来源的不同进行优选,确定每一种原料的最佳操作点。以液化气为例,镇海炼化通过分析不同来源的液化气分子组成,确定产出液化气进裂解炉效益前三名装置是轻烃回收、三重整、三常,进而最大限度使用这三套装置产出的液化气进裂解炉。

  为了把宝贵的资源吃干榨净,充分挖掘原料的潜质,广州石化发挥大炼油小乙烯的原料优势,将优化工作做到了极致。广州石化克服了裂解装置连续运行到第5个年头的困难及原料轻质化带给装置的瓶颈,通过创新优化方案,开发了“2+2+2”“1+3+2”“2+3+1”“1+2.5+2+0.5”和“4+2”“3+3”等多种裂解模式。

  这一串让人读起来很吃力的数字这样解释。

  广州石化裂解装置共有7台裂解炉,正常情况下投用6台裂解炉。“1+2.5+2+0.5”模式是指1台石脑油,2.5台轻石脑油,2台尾油,0.5台轻烃。如此一来,一台裂解炉会进两种不同的原料。这种裂解炉复合投料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原料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每台裂解炉进料负荷大约为每小时13吨,而炼油区轻石脑油的量除了满足2台裂解炉的要求以外还略有富余,但又满足不了1台裂解炉的最低投料要求。由于轻石脑油的裂解性能非常好且市场价格较低,所以采用1台裂解炉2种进料的复合投料模式,将轻石脑油与石脑油搭配裂解,拓宽了裂解炉的原料适应性。

  不只是原料,广州石化还把优化的目光投放在产品上。

  5月,丙烯价格约为6300元/吨,聚丙烯价格约为8000元/吨,二者的价格相差了约1700元/吨。把丙烯的单体变成聚丙烯,每吨要增加成本约六七百元,抛开成本不计,生产聚丙烯的附加值也在1000元/吨以上。广州石化聚丙烯装置的生产能力是12万吨/年。为提高产量,广州石化将装置负荷开到14.4万吨/年,每年多生产2万多吨。按照1000元/吨的附加值计算,只聚丙烯一项就能创收近3000万元。

  通过超负荷生产创效必须破除装置产量瓶颈。为解决这个问题,广州石化优化了下料系统,将原来的单条下料系统改造为两条下料系统同时运行。这一创新目前在国内尚属前无古人之举。

  保质才能保销量

  处在发展黄金期,各个企业当然是卯足劲儿忙生产,以期不负韶光。在产品丰富、价格相差不大的时候,质量决定产品的命运,也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

  “产品质量是拴住市场的首要因素,质量不停波动会直接逼退客户。”广州石化化工二部部长陈卓立深知质量稳定对处在市场黄金期的重要意义。

  要保持产品质量稳定,需要在生产管理上做功夫。

  工艺卡片是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相当于生产法规,超出工艺卡片的范围是违法行为。为了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广州石化制定了严于工艺卡片的内控指标,从原材料的准入到工艺参数的控制,每一项标准都更加严格。

  上半年广州石化收窄了塑料加工的熔融指数,将工艺卡片0.5的标准波动范围缩小到0.2。这对操作工操作的稳定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为提高操作工的责任心,广州石化专门组织班组长回访客户,倾听客户的反馈。

  “有些客户反映不同批次的同类产品质量有变化,归根结底是由参数控制波动引起的。客户的反馈对员工来说是个触动,回来后他们会更加留心。”陈卓立说。

  和广州石化一样,齐鲁石化严格的质量管控标准也在塑料产品生产上得到了体现。

  因性能不同,林林种种的塑料制品需要由品类众多的原材料加工制作,于是塑料牌号切换成了炼化公司的家常便饭。性能差别较大的产品进行切换会直接影响目标产品质量。同时,切换过程中会产生过渡料。与目标产品相比,过渡料价格低,同样的能耗下减少过渡料便是节约成本。

为了保证市场黄金期的装置平稳运行,炼化企业加大了巡检力度。(摄影/郎 勇)

  仅6月一个月,齐鲁石化聚丙烯装置就定下了8个不同牌号的生产计划,平均不到4天就要切换一次牌号。为减少切换对目标产品质量的影响,齐鲁石化塑料厂制定了《合成树脂产品牌号切换管理办法》,对5套聚合装置产品牌号的切换路线进行了“固化”,量化了每次切换过渡料产量,尽可能减少性能指标差别较大的牌号切换,使切换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生产过程严格控制,产成品出厂时质量这根弦依然紧绷。齐鲁石化严格执行化工产品“五不许出厂”的规定,严把产品出厂质量关。为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客户的特殊使用要求,齐鲁石化对耐热聚乙烯管材料、通信电缆料等增加了出厂检测项目。不仅如此,公司塑料厂还在产品包装车间聘任了30名兼职质量监督检查员,定时对产品外观质量进行抽检,发现异常产品及时隔离,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差异创新谋市场

  这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可供选择的衣食住行的品类众多。炼化企业角色反转,由挑剔用户变成被用户挑剔,早就告别了“一个牌号打天下”的时代。在行情好转,企业纷纷开足马力扩大生产的时候,如何抓住挑剔的客户?

  镇海炼化打出的是差异牌。

  “差异化战略就是做好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比如说现在共聚料和拉丝料价差较大,就应该重点拓展共聚料的市场,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镇海炼化副总经理徐涛说。

  近几年我国聚烯烃产能激增,仅2014年就有380万吨聚丙烯、160万吨聚乙烯的新增产能投放。新增产能同质化严重,通用产品泛滥,价格一度被拉得很低。为寻找新的市场突破口,镇海炼化2010年开始制定聚烯烃三年滚动计划,持续调整聚烯烃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性能。经过四年半的努力,镇海炼化聚烯烃实现了产品差异化、牌号系列化、效益最大化。

  2015年1月至5月,镇海炼化三套聚烯烃装置产品差异化工作增效超6969万元。

  燕山石化打出的是创新牌。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和卫生问题更加关注。我国塑料行业进口依赖度高达20%,尤其是一些特种牌号很难达到生产标准。引进生产工艺是条解决途径,但成本较高,更麻烦的是等我们引进工艺开始生产时,国外同行又升级了工艺,生产出的产品既可以替代我们正在生产的产品,又具有价格优势。

  自主创新才是王道。

  为填补国内涂层级LDPE树脂的空白,作为国内唯一可生产食用级合成树脂产品的石化企业,燕山石化采用特有的釜式法生产LDPE,年产量可达18万吨。其中,涂层级LDPE树脂的产量占据装置产能的80%以上。目前,燕山石化以涂层级LDPE树脂为原料生产的包装材料部分销往欧美。

  顾客是上帝。在争夺市场的攻坚战中,兰州石化更加重视与客户建立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

  娃哈哈公司是兰州石化的合作伙伴。最近与娃哈哈的合作却让兰州石化计划处处长陈勃犯了难。娃哈哈瓶装水的瓶盖料采用的是国际采购的模式,兰州石化是它众多的供应商之一。近期兰州石化并没有接到娃哈哈的订单,但由于其他供应商一时无法供货,娃哈哈便转向兰州石化求援。

  拉丝料和瓶盖料价格相同,但生产难度较低、成本也较低。由于没有接到瓶盖料的订单,兰州石化优先选择了生产拉丝料。

  面对眼前利益和长期合作伙伴的两难,陈勃最终选择了调整生产,保证娃哈哈的瓶盖料供应。“在长期的合作中,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互信和共赢的关系,哪一方有困难我们都协商着解除对方的燃眉之急。虽然利润不一定高,但这种合作让人觉得很踏实。”

  事实证明陈勃的牺牲是值得的。兰州石化在产品切换时多生产了1000吨的产品,娃哈哈照单接收了多出的订单。

  茂名石化另辟蹊径,联合作战。

  作为生产单位,茂名石化之前只管生产,产出产品后华南销售公司全权负责销售。这样的打法已然不成。如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埋头搞生产不抬眼看市场只会让产品堆积如山。炼化企业必须明白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产品最赚钱。

  茂名石化以前从华南销售公司获取信息,再结合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市场走向。现在为提高研判的准确性,茂名石化的计划部门和华南销售公司一起参与分析,取得共识之后修改计划,及时生产出市场所需的产品。

  为了更好地配合,双方还制定了“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原则。现在华南销售公司颇感压力,茂名石化每天跟踪销售进度,通过控制库存督促销售公司加快进度。为使销售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茂名石化选择性地施压,让销售公司在效益较好的产品上投入更多的力量。

  “销售业绩好不好取决于营销水平。”廖昌勇认为,提高营销水平可以扩宽产品销路。“销售公司乐意去销售那些好卖的产品,但是好卖不一定效益好,我们还是要从效益出发,多销售效益好的产品。”为提高销售份额,占领更多的市场,茂名石化增加了产量,刺激销售公司卖出更多的产品。

  发挥一体化优势

  上半年很多炼化公司炼油和化工双双实现了盈利。对于炼化一体化的公司来说,炼油和化工互补更容易放大市场的黄金效应。

  广州石化乙烯规模比较小,改造后设计年产乙烯量只有20万吨,但炼油区原油加工能力较大,年综合原油加工能力可达1320万吨。于是,广州石化充分发挥大炼油的优势,将炼厂价值较高的物料送到化工区,利用下游装置进一步加工。

  现在苯产品的价格走高,广州石化利用乙烯原料轻质化后下游汽油加氢装置、芳烃抽提装置及碳五装置的富余加工处理能力,将原炼厂外卖的含苯汽油、重整碳八等产品中抽提出里面高附加值的苯及二甲苯;碳五装置发挥装置余量,利用炼厂的碳五拔头油生产发泡剂。这些工作基本上不需要增加新的人力和物力,可以达到很好的增效目的。

  镇海炼化的乙烯生产能力远大于广州石化。围绕着统筹石脑油资源利用的路线,镇海炼化利用分子化管理进一步发挥炼化一体化的优势。镇海炼化副总经理徐涛表示:“以价值引领不断深化分子管理应用,进一步统筹石脑油资源利用路线,提高产品收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是现在镇海炼化重要的创效手段。”

  炼油生产以馏分分离为特点,乙烯生产则以分子反应为特征。镇海炼化变传统的“馏分管理”为创新的“分子管理”,将账算到了每个“分子”,让每一个分子价值最大化。

  为不断优化“分子管理”路线,镇海炼化统筹碳一到碳五资源的利用路线,先后改造投用了碳五分离设施,打通了催化、重整、轻烃回收等炼油装置副产的干气、富乙烷气等原料,将它们直供乙烯裂解炉流程,使低价值的炼厂轻烃资源成为了优质乙烯原料。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每年仅100万吨的石脑油缺口问题,用一套炼油撑起了赛科和自身两大百万吨级大乙烯,而且成为了炼化一体化效益的“源泉”。

  减少非计划停工

  为抓住机遇创效益,今年上半年很多炼化公司装置的开工率达到了100%,而装置负荷甚至超出了100%。正值夏季,高温天气对装置平稳运行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就算市场形势再好,企业优化再到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一切辛苦都等于零。

  为了不让非计划停工耽误生产运行,今年上半年抚顺石化把精力集中在改善装置性能上。为确保装置实现高负荷、长周期、平稳高效运行,抚顺石化成立了装置长周期运行、液化气裂解、丁苯污水改造等攻关组,先后解决了低密聚乙烯装置脱气仓顶部滤袋堵塞、高密聚乙烯装置撤热、汽油加氢装置不达产等难题。特别是成功在线更换了乙烯装置汽油汽提塔再沸器,消除了高负荷长周期平稳运行的瓶颈。

  在龙头装置实现高负荷长周期生产的同时,抚顺石化下游各主要生产装置也均实现了高负荷长周期平稳生产,特别是低密聚乙烯装置已连续运行165天,又一次刷新该装置高负荷长周期平稳运行的历史记录。

  广州石化也创造了小乙烯持续运行的最高纪录——连续安全、稳定运行52个月。这源于装置运行的严细管理。

  巡检是炼化企业日常安全运行管理的重中之重,以前常规的巡检主要为操作工巡检。但是,随着设备的长周期运行,问题在仪表、电器等设备上显现得更加突出。为确保设备、仪表、电器的安全可靠运行,广州石化制定了五环联检制度,由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仪表人员、电器人员及维保单位协同巡检。五环联检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装置进行巡检,弥补了操作人员巡检不到位的缺陷,防止设备因长周期运行而出现突发事故、事件。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东风有两股

  化工回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要搭乘这股东风,抓住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新机遇。

  特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镇海炼化副总经理……………………………….徐 涛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明森

  茂名石化研究院院长…………………………….钟向宏

  齐鲁石化研究院院长……………………………..达建文

  隆众石化网高级分析师…………………………..郭 越

  茂名石化化工分部生产处处长…………………..廖昌勇

  广州石化化工二部部长……………………………陈卓立

  ○文/本刊记者 金慧慧

  “上半年应该是这几年来化工板块形势的时候。”业内人士如是说。

  为什么这样说?除了炼化企业主观努力、原油价格很给力外,还有哪些客观因素对市场发生着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曾经加大投资提振需求。在消费低迷的当下,投资的拉动力有多大?需求又在哪里?炼化公司如何走出一条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之路?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刊记者约请了众多专家和业内一线人士进行了访谈。

  煤削石化涨

  中国石油石化:从各炼化企业这段时间的利润情况可以看出,上半年化工市场形势向好。除低油价的支撑因素外,您认为还有哪些客观因素发挥了作用?

  郭 越:今年上半年资本市场的运行环境比较好。石化行业和制品制造业、民生消费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流通环节中化工材料最终流向了制品市场,比如说塑料管材、塑料制品、家电,还有包装等等,资本市场形势好对石化行业是有推动作用的。

  再有就是原油、煤炭合理价差遏制了势头强硬的煤化工。因为煤的价格比原油低,所以在高油价时煤制聚烯烃就比石脑油制聚烯烃更有优势。油制聚烯烃的技术成熟度较高,在特种牌号、改性料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而且工厂距离下游市场较近具备运费优势。而现阶段煤制聚烯烃工艺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主要用于做通用料。煤制聚烯烃装置多分布在煤炭丰富区域,与塑料制品集中区域相距较远,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原材料成本优势。

  上半年环保压力显现,也使煤化工新增产能的释放速度有所放缓。从工艺上来说,煤化工主要是煤的组分重组,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大致为石油化工的3~7倍。我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总体呈逆向分布,煤炭产区大部分为缺水地区。随着新《环保法》的出台,《水十条》的发布,后期煤化工产能过剩的压力有所缓解。

  原油的价格和煤的价格有一个平衡点,现在就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的局面下。

  中国石油石化:这个平衡点是多少?它对化工市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郭 越:按照当前煤炭自供煤化工企业成本,油价在65美元~70美元/桶是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大致平衡点。处于这种平衡局面之下煤化工的发展速度会有所缓和,给石化行业发展提供了一段时间以消化和吸收剩余产能。

  当下化工市场产能过剩,但特种牌号的化工材料却是匮乏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而作为化工产品的源头,原油进口依赖度高达59%,煤化工的装置兴建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原油进口依赖度过高的局面,填补石脑油化工的缺口,但是需要一个合理的方式和方法。

  比如塑料的进口依赖度高达20%之多,但是煤制聚烯烃现阶段多以生产通用牌号为主,在特种牌号的工艺、催化剂等方面有待突破,并不能有效地代替塑料进口牌号。另外,因为煤化工是联合生产的,部分产品如煤制乙二醇由于质量问题大多无法用于下游化纤工厂。如今原油价格走低,煤化工价格优势不再凸显,发展速度会有所减缓。这将留给整个行业更多的时间去消化中低端产品的过剩产能,督促煤化工行业进行品质升级,从长远看对发展煤化工也是有利的。

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是占领市场的关键。(摄影/刘玉福 郎 勇)

  还能赚三年

  中国石油石化:很多人认为化工市场的回暖主要是因为成本下降,需求仍处于低迷状态。2008年为刺激消费,国家投入了4万亿元资金。今年国家是否还会用这种方式拉动需求?

  张明森:今年的投资会远远大于2008年,预计会有十几万亿元,央行接二连三地降准、降息也意在刺激消费。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出口拉动是负值,出口受外需影响,人民币升值,再加上我们生产成本的提高,出口不会像以前一样增幅巨大,5%~7%是正常值。消费的拉动是非常平稳的,维持在10%左右,远远高于GDP增速,而且现在的消费比较成熟,逐步进入稳定时期,不会出现一窝蜂抢购的局面。

  6月10日央行公布《央行工作论文》,正式将2015年GDP增速调降至7%。目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5%左右。如果要保证7%的GDP增速,投资要达到10%。这中间5%的增量还需进一步填充。

  中国石油石化:巨大数额的投资效果会在什么时候显现?化工板块的好形势能维持多久?

  张明森:2008年金融危机后4万亿元投资下去,市场立马反弹回来了。按照以前的规律,这么多投资下去,市场应该迅速反弹,但事实上并没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我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投资没有进入市场,而是进入了股市。沪深两个股票交易所每天的交易额都在2万多亿元。2008年4万亿元的投资还不如股市两天的交易量,可见当下股市投资的规模之大。

  另一个原因是地方的建设积极性不高导致需求难以提上来。

  国家已经批复了一部分项目但迟迟未见动工。原因在于以前GDP是政府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所以政府积极组织项目建设,而且那时候对政府的追责情况也比较少,政府官员们胆子也比较大,想干也敢干。2012年12月,中组部首次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领导“拍脑袋决策”将被追责,再加上单一GDP考核指标的弱化,怠政、懒政现象势头加重。

  这么多投资项目启动了就必须完成,而且中央也一定不会让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针对这种现象,李克强总理在6月10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一些地方钱拨下去了,再迟迟不开工,我们就要依法把那些趴在账上多年的财政拨款收回来,调到那些中央已经确定的重点项目上去,调给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地方去。”

  我预计,大的建设高潮将在明年这个时候到来。这么大额的投资撒下去,需求一定会拉上来,而且由于世界政治的影响,原油价格不一定会立即反弹上来,接下来的两三年是很好的赚钱机会。

  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如何做才能把握住这两三年的赚钱机会?

  张明森:企业一方面要抓紧时间完成检修和技术改造,为将来大规模的产品供应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炼化国企要丢掉幻想,积极面对市场竞争。我们国企运行靠的是人才、资金实力和垄断。行政垄断经常被诟病,但国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拥有了雄厚的资金。这是自然形成的,不能说是坏事。而技术是企业投资研发得来的,垄断也是合理合法的,但一旦某个产品失去了这两方面的保护,就别想再回到一家独大的过去。

  民企一旦掌握该产品的生产技术就会无节制地繁殖,最简单的赚钱方法是生产装置的复制,直至产能过剩。对于这样的品种,有能力改产的就改产,达不到改产条件的要想法设法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物耗、能耗。我们的综合成本比不过民企,只能降低技术成本,弥补综合成本的短板。

  国企这么大的企业,这么沉重的综合成本及繁琐的管理体制,想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个什么改革一下子就变成民企的机制,从而与民企在同等条件下竞争,估计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能够垄断的产品或技术,否则将很难立足。

  我见过一个公司,产品赔钱卖不出去了,全公司从上到下积极准备改产新品种。后来价格上涨了,由每吨产品赔500元变为盈利200元,就闭口不谈改产和升级换代的事,幻想好日子又回来了。这种想法只会让企业慢慢走向死胡同。

  找准市场需求点

  中国石油石化:现在经济发展趋缓,需求增幅降低。化工板块是不是也是这样?诸位如何看待当前炼化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

  徐 涛:目前我们面临很大的压力。东北亚乙烯装置检修和漳州古雷腾龙芳烃爆炸等突发事件造成了化工产品价格一定的上扬,但这是阶段性的。总体来讲市场相对低迷,不容乐观。

  达建文:我觉得市场需求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我们总体上要相信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够起作用。宏观经济面向好需求就会旺盛起来,企业整体的基本面也会随之向好。

  另外,也要看国际形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自贸区的发展动态也要保持关注。

  钟向宏:目前看似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景气,实际上是没有找到市场真正的需求点。经过这几年的走访,我们发现,市场需要的不一定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以前我们非常在意一个产品的技术含量,而现在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市场需要,而国内市场上又是空白的地带。有的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但是市场需求很好。我们只要在现有的产品技术基础上稍微做一些调整,就可以迎合市场需求。

  比如说汽车油箱料,现在轿车用的是6层的塑料油箱。就其产品技术开发含量而言,在我们的眼里并不是很高,只要能符合国家相关测试标准,产品就算合格,但客户不会接受。在该领域,客户要求的不仅仅是合格更是要好用的产品。我们必须按照客户的要求去做。以前我们想方设法去推广的产品总是不成功,也曾一度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我们改变了思路,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改进,很快就赢得了客户的订单。

  廖昌勇:未来的市场形势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都有关系。国际环境整体是向好的,各大经济体都在复苏。美国表现最为突出,日本和欧洲的成绩也不错。目前国内的能源经济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在经济上行压力较大的时候国家立即上马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有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托底动作,整个市场还是在逐渐趋向稳定的。

  虽然从总体来看的话会颇感压力,但市场不是单一的,产品也不是单一的,有红花也有绿叶。如果我们把受影响的产业链进行细分、延伸,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发现不同的机会。

  陈卓立: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出台了一些刺激需求的政策,但这种需求是很难持久的,我觉得现在和当时的情况不太一样,现在的需求更理性了。

  但化工企业的盈利模式不能再是粗放型的了。虽然这段时间大家喊着生意难做,但精心经营还是有利可图的,如果还像原来那样大手大脚肯定是不行的。

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是占领市场的关键。(摄影/刘玉福 郎 勇)

  中国石油石化:未来化工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钟向宏:刚才有人提到我国的消费增长步入成熟和稳定期。我很认同这一点。中国经济还较落后的时候消费水平很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水平也迅速提高。中国有庞大的消费人群,这一点是别的国家无法比拟的。如果这些消费需求都被调动起来,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廖昌勇:我们未来的主攻方向应该是消费品。南方很多企业出现过用工荒,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待遇有了更高的期待。工人的工资提高了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但这一现象的背后却是消费市场的扩大,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

  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型转为消费拉动型,国内的消费市场在不断地扩张,而化工产品很大一部分用于生产消费品,所以未来乙烯行业前景看好。

  达建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性能的要求更加多样化。如以前人们重视的是洗衣机的耐用性,现在对抗菌性也提出了要求。对于生产原料聚丙烯,我们就需要满足它的抗菌性。这种特殊需求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石油石化:目前哪一类的产品更符合人们的消费需求?

  钟向宏:去年到今年,合成树脂的市场状况一直比较好。这是由产品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合成树脂的应用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包装、建筑用品、电子、家具等领域。现在的合成树脂可以做出千姿百态的产品,用途越来越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的白色污染现在变成了绿色低碳的产品。另外,合成树脂的回收技术也日趋成熟,高性能的产品已在众多领域开始替代了以往各种高污染、高耗能的材料。如汽车的保险杠以前都用钢铁做原料,现在用高抗冲的聚丙烯后汽车变轻了,不仅减少了对钢铁的依赖,更降低了燃油的消耗,让环境更加的美好。

  郭 越:我也非常推崇合成树脂。因为它的产品附加值高,利润较好,且进口依赖度大。现在我们很多生产传统塑料的企业都在研究如何升级配方,将高端特种牌号实现本土化生产。如果我们的装置和技术能够在这方面取得突破,那将是个很大的市场,同时将缓解合成树脂通用市场产能过剩、企业利润微薄的不利局面。

  创新定制

  中国石油石化: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势必对产品创新提出要求。当前形势下的产品创新有什么特点?

  钟向宏:以前我们对市场的关注度较小,随着竞争的加剧我们的创新工作也围绕着市场需求展开。中国石化在大力推动差异化战略,原董事长傅成玉提出了研发加服务的转型理念。

  茂名石化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2012年开始,我们每年都推出10个合成树脂方面的新产品,3年共累计30个。今年我们还要超过10个。这些产品不一定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但一定都是市场需要的。

  达建文:我们实行的是产销研一体化。公司有一套管理办法和机制,协调生产、销售和研发,结合市场反馈生产出市场所需的新产品。比如低气味的汽车内饰很受欢迎,我们就开发低气味的产品。我们和海尔合作生产抗菌冰箱,客户喜欢这样的产品反过来又带动产品的需求。

  去年至今年5月,仅齐鲁石化塑料厂就为客户“量身定制”了11个新产品。部分新产品还获得了国际知名品牌公司的认可,形成了新的效益增长点。今年1-5月,塑料厂新产品和专用料累计完成38万吨。其中,新产品比例20.39%,专用料比例42.07%。

油价低位震荡并逐渐上升为化工盈利铺就光明大道。(供图/CFP)

  中国石油石化:如此高的创新产品量是如何实现的?

  钟向宏:我们有一支科研队伍。这个科研队伍的主要工作不是在科研室,而是在市场上。

  我们发现很多客户不懂得如何用塑料产品去加工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反而抱怨我们的产品不好。关在科研室里并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于是我们就走访客户,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也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创新灵感。

  这一个性化服务叫一品一顾问,每一个客户都有一个产品顾问。刚开始我们的客户是一些小作坊,后来逐渐扩展到大的民企,现在主要为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服务方式升级为一品一策,生产、研发和销售形成一条龙服务。我们搞科研的产品工程师先去拜访客户,把产品的性能和用法介绍清楚,得到对方的认可后再由销售人员去谈商务方面的问题。如此一来加深了我们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新产品的价值也能得到快速突显。

  达建文:和茂名石化研究院一样,我们也有专门的研发团队,配合产销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应对市场。

  支撑创新的动力是激励机制,创新的激励主要靠体制机制。这包括人才队伍的培养、发展战略、规划,属于系统工程。

  人才是创新的主力。生产人才的激励重点是在管理上,通过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生产像是一个团体包,每个人都要做得好。研发更多的就是要有专家、杰出的人才,就像足球队,要有球星把球踢进去。研发要有成果,才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所以,激励的差距要拉大,效率优先,以成败论英雄。

  当然,作为国企还有很多机制上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在还不如人意。但这是发展所必须的。

  责任编辑:石杏茹

  shixingru@163.com

  记者手记

  打造持久的盈利能力

  ○文/石杏茹

  30年太久,河东河西只需一年。

  就在一年前,因为原油价格持续不断下跌,使得化工产品还未出装置就已面临亏损的命运。今年开始,峰回路转。原油价格处于低位震荡、逐渐上升的态势,为化工盈利铺就了光明大道。

  已经走在盈利路上的化工产业又借到了两股东风。

  野心勃勃、来势汹汹的竞争对手煤化工因为低油价暂时偃旗息鼓;国家大笔投资入市即将激活不景气的需求。

  顺风又顺水,炼化企业一扫去年的阴霾开始扬眉吐气,大把盈利。

  然而,切莫高兴地太早。

对比上游的惨淡经营,炼化板块盈利对两大石油公司扛过低油价寒冬意义重大。

  有赢利不等于有赢利能力,更不等于有抗风险能力。现在化工板块盈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油价和高投资,而这二者是靠不住的。

  首先,低油价不是石油企业遇到的新常态。

  低油价只是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而企业的新常态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称得上新常态的,应是规律性的、特征性的、趋势性的、长期性的、稳定性的。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虽然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油价,但更没有人相信油价会一直走低。在油价震荡走低的时候,化工企业不要让暂时的盈利迷了眼,失去企业发展的方向,抓不住企业发展的根本。

  其次,高投资拉动需求不可持久。

  人们至今对中央财政2008年4万亿元的大手笔印象深刻。如何评价4万亿元,将是未来数年中国各界难以回避的话题之一。支持方往往认为这一政策抵御了金融危机、保证了经济增长、创造了就业机会。但是,这“看得见”的成功的背后并非没有“看不见”的代价,最起码这些年的通货膨胀产生就有大投资的因素在内。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炼化企业要把发展的宝押在低油价和高投资上,肯定会栽跟头,会被市场淘汰。

  只有自己最可靠。

  企业的出路在转型发展,优势的确立也在转型发展。

  在这方面,油价走低给炼化企业转型发展带来了可以腾挪的时间与余地。这对炼化企业来说是幸运的。但是暂时的盈利不免也给一些企业带来了幻想与惰性——已经有企业闭口不谈改产和升级换代的事了。这对炼化企业来说又是不幸的。

  心存幻想的企业不妨向上看看,我们的上游企业现在的日子——减产、减员、减投资,快成新常态了。如果躺在现在的利润上睡大觉,上游的今天可能就是化工的明天。所以,我们不能向低油价要红利,要向信心要红利,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红利,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地推动炼化企业的转型发展。

  不止是炼化企业,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又遇上低油价,整个传统石油行业转型都迫在眉睫。因为即使我们现在是头“大象”,如果不改革将来很快就会变成“恐龙”。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