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封面故事
仍在持续的能源纠缠
2015年08月24日 16:29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赵 玥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在能源新秩序下,中国是否能利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将会深刻影响国际地位和未来发展。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谁掌握了石油,谁就主宰了世界”。石油作为主要能源,影响着抗战时期中日双方及世界的局势。今天,能源的发展又会令国家关系发生什么变化呢?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刘锋认为,能源新秩序使相当一部分国家调整了能源外交,并带来更复杂的多重竞合关系。

  抗战与石油

  中国石油石化:有人认为如果抗战期间日本找到大庆油田,极有可能改变战争局势,您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刘 锋:首先我强调历史不能假设。战后日本人对大庆油田始终念念不忘。日本有关二战历史研究的论文中经常会出现“假如日本当初找到大庆油田,那么后面的历史将大变样了”的论句。过去有一本名为《北满洲油田》的小说曾在日本国内引起了热潮。它以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现大油田为背景,通篇讲述的就是日本在燃料供应充足后,关东军的机械化部队如何如何。尽管小说是虚构的,但由此可见日本人选择性认识侵华战争的历史观。

  实际上,除了“错过”大庆油田外,1939年在辽宁阜新煤矿,日满炭矿会社曾从煤层下找出石油类矿物。这些矿物的出现是石油矿藏存在的标识之一,而且与后来发现的辽河大油田仅一山之隔。但它并没有引起日本方面的足够重视。

  历史不是艺人手里的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日本侵华战争的发动者即使再处心积虑,但战争总有其发动者掌控不了的细节,石油或许就是整个战争的细微注解之一。

  中国石油石化::日本曾经借鉴德国推行过“7年计划”,发展人造石油。但最终日本、德国都没成功,原因是什么?

  刘锋:和日本相比,德国对石油的重视和需求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储备了大量石油来发动战争,人造石油成为有力补充。二战早期德国战车之所以能扫荡英法、辗平欧洲,充足的油料供应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人造石油致命的缺陷就在于投入与产出比上。这种收益与代价之间严重失衡的矛盾难以调和,成了人造石油在大规模应用方面逾越不了的鸿沟。所以虽然德国技术过关,但战争后期也无法承担巨大的成本,人造石油的产量大幅减少。日本的情况可想而知。

  中国石油石化::抗战发生后,对于中国这样石油依存度很高的国家,进口渠道至关重要,除了侵略国日本想方设法切断路线以外,中国还面临什么困难?

  刘锋:除了日军阻挠以外,各个国家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影响着中国物资的国际通道,客观上给中国抗战带来不小的麻烦。比如在滇缅公路修筑前,我国把中越交通线定为打破日本封锁的首选路线。当时越南的宗主国是法国,所以法国的态度和地位便左右着中国抗战物资运输的大后方。

  1938年欧战爆发,仅一个月的时间内法国对华借道政策前后变更就达到7次。中国不仅向美国贷款购买物资,还向德国购买,法、英两国又联合对德国实施经济封锁,所以经常扣押物资。法国对华借道政策的逆转,使中国丧失了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给中国的抗战造成了重大的损害。越南停运后,我国尚有物资5万多吨,油料近2万吨无法运输。最后经我国驻越运输机关努力抢运,仅抢出物资油料5000余吨,对大后方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导致国民政府的综合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

  新的能源秩序

  中国石油石化::战争结束后,日本“贫油”的情况并没改变。它的能源政策是怎样变化的?

  刘锋:战后日本进行过几次能源调整。两次石油危机后,原油价格上涨,日本迅速改变过度依赖石油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电力方面逐渐形成以核电为首、与液化天然气(LNG)、煤炭的火力发电燃料结构。

  但是,福岛事故以后,世界上“脱核电论”盛行一时。核电占日本电力30%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所以日本走向“去核电”时代。

  这个变化非常重要。它使得日本对石油的依赖增大,调整了日本的能源结构,也改变了日本的能源外交路线。从规划来看,第一,日本以天然气为重点,力求实现火力发电燃料结构(煤、石油、传统天然气、页岩气等)的多元化;第二,以将可能成为“能源宝库”的北美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主攻方向,力求实现火力发电燃料进口来源的多元化;第三,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以日本先进的节能和新能源技术作为“外交牌”,争夺世界能源技术市场的主导权。

  中国石油石化::日本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能源外交,现在的能源外交似乎更为强势。它的新路线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刘锋:过去日本的能源外交主要是“石油外交”,现在更加多元化。日本之所以不断强化“能源外交”,一个因素是中国的崛起。作为全球能源需求大国,中国和日本都在谋求能源长期供给的多元化和稳定性,积极促进海外石油、天然气的贸易和投资。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及对能源需求的增大,日本与中国在能源资源领域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呈长期化态势。

  日本能源外交变化的一个特点是越来越注重和强化海外自主开发能力,以获取开采权和资源权益。日本《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进一步提高石油海外自主开发能力,力争到2030年将石油海外自主开发率提高到40%左右的目标。所以,日本政府已将这一点作为国家能源计划和战略的重要目标。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的开采权,它早就开始对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和萨哈林州等地方政府做了许多工作。

  开展能源外交方面,日本采取了“官民合作”的路线,不仅政府各个部门立场一致,而且没有本国企业之间自相残杀的无谓消耗。

  由于能源的多元化,日本以美、俄为主攻方向寻求天然气,在这一方面也和中国有过竞争。同样,中国在东海油气田开发上的一举一动之所以触动日本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这是世界上两个能源消费大国在能源短缺时代的必然。

  从全局来看,近几年来日本凭借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在世界各个主要能源产地精心构筑能源供应网络。这在客观上必然与同样致力于开辟新能源市场的中国形成竞争态势,且这种竞争的态势会长期存在下去。

  中国石油石化:现在国家间的合作与联系更为紧密常见,那么能源秩序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应该怎样应对?

  刘锋:当今全球的能源秩序出现了新的特点。我们要意识到,新的能源秩序并不是单一的剑拔弩张。一方面能源可能造成大国对抗从而加剧地区紧张,另一方面通过重要的新形式的合作,各国之间的矛盾有可得到缓解,使本国能源领域受益。

  责任编辑:刘淑菊

  znliushuju@163.com

      本文采用部分历史照片,请版权所有者尽快与我们联系。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