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拓荒者曾大乾
曾大乾说,看着气流顺着管线进站是石油人最快乐的事。
○ 文/于银花
在曾大乾的人生中,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个是1994年博士毕业回到中原油田;另一个是2005年衔命奔赴普光,全面负责普光气田开发技术工作。
凭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获得者、中原油田分公司首席专家曾大乾在我国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关键技术的突破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高含硫气田有了开发蓝本
2005年早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宣布,把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重任交给中原油田。
普光气田具有储量丰度高、气藏压力高、硫化氢及二氧化碳含量高、气藏埋藏深的“三高一深”地质特点,开发这样的高含硫气田在国内尚无先例,国际上也不多见。如何确保开发安全环保和诸多工艺技术都是“世界级难题”。
时任中原油田副总地质师、开发项目管理部经理曾大乾临危受命,调任普光气田开发项目部经理,主管普光气田开发技术工作。
国内没有相关技术和人才,怎么办?
在与某国际石油巨头进行技术交流时,其专家一个劲儿地摇头:“你们自主开发这样的气田简直是异想天开!”与此同时,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石油公司纷纷抛出橄榄枝——合作开发,但收益对半分。
“找到这样的大气田不容易,我们一定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开发。”技术封锁反而激发了曾大乾及团队的斗志——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干成。
开发方案是实现气田科学高效开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要进行气田开发,首先要把开发方案编制出来。
“一方面要向国外学习,不能自大;另一方面还要有勇气,敢为人先。”普光气田开发室副主任彭鑫岭至今仍清晰记得曾大乾当年的话。
曾大乾带领科研人员与国外公司多方进行技术交流,想探究相关的开发技术,但是对方觊觎气田开发资源,做的都是“广告式”交流,一旦涉及关键技术便闭口不谈。没有别的办法,曾大乾和同事们只能通过国外公司透露出的蛛丝马迹,上网查阅相关文献,并积极走访相关专家,虚心求教。
中原油田提出当年编制出开发方案,实现第一口开发井的开钻。曾大乾把项目部仅有的30人兵分三路,同时开展工作。一路奔赴昆明到勘探南方分公司收集资料;一路踏勘现场;一路与中石化研究院、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一起开展技术攻关。
作为项目长,从这时起,曾大乾的作息表上便没有了固定休息日,白天组织气藏地质、气藏工程、钻井工程等各个研究小组进行技术讨论,晚上审查经济评价、总报告等多达上千万字的所有设计报告。从报告怎样编写到数字运用,他都一一过目、仔细推敲,不放过每一个疑点。半年后,2005年7月2日,当曾大乾和同事拿着一摞摞详尽的《普光气田开发方案》到集团公司油田部提交审查时,油田部领导非常吃惊:“没想到这么短时间,你们竟拿出了这么完整、规范的文字报告。”
通宵达旦的努力没有白费,报告一次性通过,曾大乾和同事们受到集团公司专家的高度赞扬:“以后中石化的开发方案,都以普光气田的开发方案为蓝本。”
“严谨务实,勇于自我否定。”这是身边科研人员对曾大乾的一致评价。最初,各方人员公认普光气田是一套油水系统。打了普光12井后,通过对资料的跟踪分析,曾大乾提出普光气田是多套油水系统,这一结论是对以往认识的彻底颠覆,也是对其个人的否定。这意味着曾大乾原来带领团队所做的开发方案不可能适应普光气田开发的需要,必须尽快编制气田优化方案。
“普光气田产能规模从20亿、60亿到105亿立方米,曾总带领相关科技人员先后对开发方案进行了7次优化设计,所有方案给集团公司汇报了十多次,都是他亲自汇报的。”中原油田科技部部长徐卫东说,“全部一次性通过中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和发展计划部组织的审查和验收,没有重新来,也没有失误。”
方案优化后,普光气田主体减少新钻开发井12口,钻、采工程投资较国家核准方案减少17.297亿元。
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国际上,高含硫气田的钻井成功率、投产成功率和单井达产率分别达到85%左右即算高指标,但普光气田创出了奇迹——三项指标均达100%。
时任普光分公司副经理王寿平说:“成绩首先要归功于曾总。”
为安全高效开发普光气田,集团公司将普光气田产能建设关键技术列为中石化“十条龙”重点攻关项目,“高含硫气藏安全高效开发技术研究”列为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曾大乾担任副项目长和首席技术专家。
普光地区土地资源极为匮乏,超深、高含硫化氢令开发井和安全控制投资巨大。在这里打一口井,是常规气藏开发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曾大乾认为,要获得开发高效益,只有走“少打井、打高产井”的路子。
为了实现高产高效目标,在科研工作上,曾大乾是出了名的较真。
“‘抠’得太细了”,2006年的一件事,令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普光项目室副主任刘洪磊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他拿着第一批井位设计剖面图和构造图让曾大乾审阅,由于该图已经过井位设计集团公司审核,原以为仅是签字就可以完事,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曾大乾拿起的不是签字笔,而是一把尺子,在图上仔细地测量,并指出地层井间层位存在剖面的边部层位与构造平面图不匹配的地方。
“其实,这点问题不会影响井位设计,但可能对后面的录井有一点点影响。” 刘洪磊说,“曾总还是坚决要求进行了修改。”
与曾大乾共事多年的靳秀菊同样感同身受。“井位设计本来要求以井为轴,有6至10个扇形储层预测和含气性预测剖面,但曾总要求所有方向都有剖面,并且要求各种预测结论要相互印证,确保井深轨迹的准确性。”
“工程技术人员只要肯钻‘牛角尖儿’,敢于向新技术挑战,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也没有登不上的顶。” 曾大乾说。
科研之魂在于创新。在产能建设过程中,曾大乾逐步探索建立了适应普光气田开发特点的地质工作体系,形成了从开发方案设计、井位设计、钻井设计、实钻资料录取、现场跟踪分析、室内跟踪研究,到开发方案和井位设计优化的高效闭合工作链条,有效提高了研究工作水平。
由此,普光气田主体开发井数由52口优化到40口,节省投资24亿元。实施中,曾大乾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将40口开发井分为7批,先打最有把握的井,边打边修改完善其余井的设计方案。最终,40口井都打到了优质气层,实现钻井成功率和高产井均100%,为高效开发普光气田奠定了产能基础。
地质研究和采气工程研究工作必须深度融合。这是曾大乾一直坚持的观点。为此,他构建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平台”,从投产方案设计到单井投产地质设计、投产工程设计,形成了科学的研究合作体系,为普光气田开发井投产作业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指标诞生了——普光开发井达产率实现100%。
汩汩气流在管线中涌流。“看着气流顺着管线进站,是石油人最快乐的事。” 曾大乾说。
华发中的艰辛与付出
科研之路,总是布满荆棘。还没来得及品尝普光主体成功开发的喜悦,更大的挑战来了。
普光气田周边的大湾气田面临开发,但大湾气田的气层更薄,有效控制优质储量,充分动用气层的难度更大。
看到科研人员递交上来的大斜度井开发方案,在认真研究了国外类似气田的开发实践后,曾大乾独辟蹊径,提出“把大斜度井全部改为水平井,减少开发井数”的思路。
当时,不少技术人员不同意,理由是:“世界上从没有这种先例,哪行呢?”
“别人没干过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干?”曾大乾反问道。
一次次的交流,一次次的碰撞,在他的坚持下,合作科研院所勉强同意先试一口井。一周后,气藏工程数据模拟图做出后,效果果然远远优于最初方案。大湾气田的开发井数从25口优化为13口,节约投资约26亿元。大湾气田再度实现新的跨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水平井整体开发的大气田。
获得如此成就,曾大乾从未与外人说过自己承担着怎样的压力。但从他早生的华发中,大家又分明深深地感知到他的艰辛与付出。
生于1965年的曾大乾在博士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北京工作,却毅然回到中原油田,成为这里引进的第一位博士。所有人很纳闷:在那个时代,博士非常稀缺,他怎么会选择回到一个北方小城?对此,曾大乾本人到显得十分坦然:“没想什么呀。”自认“头脑简单”的曾大乾,只是觉得自己有责任在油田需要自己的时候回到这片热土上。
追梦20载,曾大乾依然痴心不改。面对外界对普光气田天然气开发进入平稳期后是否面临衰竭的担心,曾大乾肯定地说:“我现在做的是在普光之上再找普光,普光之下再找普光。”
本文图片均由于银花提供
责任编辑:赵 雪